五十年代的万人大厂——杭丝联

飞雪迎春

<p class="ql-block">【2024.6.30】“杭丝联”的前身是五十年代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的万人大厂。几经兴衰,退出了历史舞台后,对旧厂房改造利用,成为了杭州市民休闲逛街的地方——杭丝联166创意产业园。如今”杭丝联“仍然名声在外,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的名称是“地方国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p> <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成立“纺织部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筹建部”,国家计委(56)计划印字第1号文件批准厂址设在拱宸桥工业区,开始建厂。</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由纺织部下放地方管理,同年改名为“地方国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p> <p class="ql-block">杭丝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丝绸印染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为国家的丝绸出口和外汇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杭丝联是中国第一家也是东南亚最大的丝绸制作厂房,总投资为5000万元,拥有缫丝机3万台,丝织机100台,年加工能力1800万米的印染设备,是国家“一五”(1953—1957)计划增补项目。1956年生产工人是7450人,管理干部682人。</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1970年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破四旧”、“造反有理”、“反击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杭丝联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政治运动的浪潮中,人们热衷于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常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p> <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企业开始步入正常工作秩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体制不能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负担过重,企业面临困境,流动资金短缺、生产成本难以消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民企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还有“蛀虫”的吞噬,都成为老厂衰败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8日正式宣告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破产。</p><p class="ql-block">2007年开始在锯齿厂房内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逐步成为文艺青年们热衷打卡的“杭丝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