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秦岭作为中国南北的分水岭,像一条巨龙横亘在陕西南部。秦岭南的大巴山,更是有着不同于关中的别样风情。我和同事们一行乘大巴车从西安出发,向南行不多久就钻进了大秦岭,欣喜得还没看够大山的青葱,就到了石泉县城,去酒店办理了入住,全体休息,准备下午去游览石泉古城。</p><p class="ql-block"> 照在窗户上的太阳已不很毒热的时候,我和同住的好友就整装下楼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按照街上路牌的指引,从“大唐水电公司”门口折向东行。山里县城的天气倒很凉爽,穿过路沿儿上一个个小摊贩,多样自产的水果摊前行,过了“石泉中学”和“石泉广场”,再往前不知要走多远才能到。问街边卖烤肠的大嫂,想知道去古城的路还有多远,大嫂一口浓重的乡音,我却听不大懂,只知道从天桥上过马路,再上台阶天梯,老街就在街道后面。于是二人急忙去穿过天桥,向城关小学门口的方向前行。</p><p class="ql-block"> 正诧议不见古城时,抬头望见不远处群楼间,有了黛青色的塔楼模样,甚是雄伟,于是快步向前走去。沿小巷道向前行,远远地就看见了几处古建的房舍,原来是到了“江西会馆”和“禹王宫”的后院,看来我们已“走后门”进入了石泉古城。</p><p class="ql-block"> 站在宽阔的院子里,“禹王宫”“江西会馆”和“关帝庙”一字排开,相邻着面南而居。</p><p class="ql-block"> 大禹相传是石泉人,石泉人便在古城里修建了“禹王宫”祭祀大禹。听说每年六月六日大禹生日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禹王宫”里供奉着大禹的铜像,殿内两旁是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大禹治水是从长江三峡开始的,因此湖广民众对大禹是推崇的。据说在石泉古城,因为地处汉江之滨,把秦岭深处与外界的经济联系起来,就是凭借以石泉为中心,出汉江而进长江,因此,在石泉古城就有了“河南商会”、“湖广商会”、“江西商会”等八大商会。八大会馆中,“湖广会馆”后来就做了“禹王宫”。</p><p class="ql-block"> 几大会馆因后来经济衰落,而逐渐变成了供奉各地祖先的庙堂。但从“禹王宫”和“江西会馆”大殿建筑的每块墙砖上刻者的字体,依旧能够看出当年的繁华和考究。</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东南角有一处戏楼,正对着关帝庙。戏楼建筑特色是纯正的秦巴风格,又有川渝特色大挑檐、大翘角、青黛色的风格。一块“汉调二黄”的匾额悬于正中。“二黄腔”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南,与汉水流域的汉调结合,形成了陕南独特的地方戏。而院子里靠西向东的一处戏台,则是纯正的秦地风格。置身于院内,仿佛人声鼎沸,两处唱着“秦腔”和“二黄”的对台戏,热闹非凡地。</p><p class="ql-block"> 出了院子,就到了石泉古城的街中间。回望“惠泽桑梓”的匾额,这里曾是石泉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最热闹的地方。站在街道中间,看两旁古建重重、店铺林立,一家家的店铺,黑门、青窗、黑屋檐,透着神秘的古香古色,马头墙、飞檐翘角、青砖黛瓦,标准的徽派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踩在脚下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一时让人傻傻地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走,快走”同伴的一声呼唤,让我从历史中清醒过来,辨明了方向后,向最显眼的东门“魁星阁”而去。</p><p class="ql-block"> “魁星楼”供奉着文曲星,保佑着这一方土地的学子们能举试高中。而用“魁星楼”去做了城门,我却是第一次见。楼高三层,全木结构,雕梁画栋,是清道光年间重建的,楼身高耸,在而今的县城里很是显眼,远远就能看见。楼下的城门洞基座由片石垒成,青砖包砌,白灰勾缝。门洞上方扇形的石匾额,清代石泉知事幕维城书写的“远瞩金州”几个遒劲的大字,亦即石泉古城东门外远望安康城,是安康城的一座卫星城。沿东门外台阶两侧的古建筑群,已和远处的现代高楼融为一体了。</p><p class="ql-block"> 踏着城门洞里的青石板入城,二扇宽大的城门靠立在门内两侧。木门厚约十公分,由铁皮包裹,横七排竖七行的泡钉和满身的铁锈,透着沧桑和威严。门洞内靠墙摆着十几块的青石,光滑的表面泛着黑青的颜色,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此休息过。</p><p class="ql-block"> 沿古城内石板街西行,两边店铺里热闹非凡,游人在挑选着石泉小吃、工艺品,在一处青砖墙边很多人在留影,墙上贴着“石泉古城我喜欢”的主题大字,又用红、黄、蓝、白的色彩做成了许多小牌子,“三锤二膀子”“弯头就拐”等陕西关中方言和秦巴方言大融合,告诉人们,这里是陕西的岭南地区。</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里前行,每走一段距离,就遇见两座房子间一米余宽的一条小巷子通向里面而去。巷口的门楣上“汇通福地”的金色匾额让人遐想着巷子里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正审视时,街边一位年轻的父亲,在给儿子讲着一座黄铜雕塑的故事。黄铜雕塑一老一少的祖孙俩造型,雕塑的小孩子在地上画着什么,雕塑的老爷爷光着脚蹲在旁边,手里端着旱烟袋,身子微微前倾,注视着小孩子在地上的画,祖孙二人的造型充满了童趣。</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爸小时候和你爷爷的样子”父亲在给小孩子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儿子却要翻身去骑在黄铜雕像孩童的背上,引得过往的人都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铜制雕塑在古城里有好多处,有提桶跨栏俊美的年轻女子,有姐姐牵引着弟弟逛庙会的造型。在北街口处就有一组雕塑群,两只青铜的大狮子和几位舞狮的人,狮子活灵活现,人物形态逼真,有击鼓的,有摇着绣球的,有的在放着烟火,形象地表演着石泉的“舞火狮子”。</p><p class="ql-block"> 再向前,就到了“石泉县署”的院子前。门外青铜的雕塑的衙役,墙上立着青铜的“越诉笞二十,诬告加三十”的标牌,以及门前台阶两侧的一对石狮子,威严地立在门两侧。</p><p class="ql-block"> 大门内,跨进院子的第一层台阶下,是一排铜钱造型的石砖,行人必须踏着进入。“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亦或是拒绝金钱贿赂的清官作风也未可知。正厅大堂上“明镜高悬”下“海上升红日”的背景画前,是一条木质的长案,游人争相去坐了县太爷的太师椅去拍照,却不见了案上威严的惊堂木。</p><p class="ql-block"> 院内衙役在向老爷禀告的雕像处,有孩童和弯身打躬的铜像推手较着牛劲儿。靠在正厅侧面小门外的一条“断岸似水无冤狱”的竖排,静静地立着。</p><p class="ql-block"> 沿着古街西行,过了“新华书店”和“第一食堂”的旧址老房子,再经过几十家卖工艺品及石锅鱼的店铺,驻足观赏了油彩滴入桶里水面上,把木质的扇子伸入水里面转动,油彩就粘在了扇面上,形成抽象的画面。“你是中国的梵高!”我对穿旗袍操作的美女讲,她羞涩地笑了。起身继续向前,太阳已西斜得厉害,阳光刺眼地照着人,紧走几步就到了西门。</p><p class="ql-block"> 同东门的门洞一样,青石板铺就,青砖包砌,一样的锈迹斑斑沉重的城门,一样光洁清亮的石凳和顽石,门洞上方是现代人新修的两层城楼,雕梁画栋、色彩绚丽的。出了城门,回望城门洞上方,同样是由清代石泉知事手书的“秀挹西江”几个大字。城门外高台下的汉江水从远处而来,向东而去,城墙风景的秀丽,把滔滔汉江的风景揽入怀中,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再次进入城中,折返向城中间走去,去寻找那城的正南门。有一条小巷,很幽静地向南伸去,巷口有一小牌儿“南小巷”,而巷道太窄,就料定没有什么大的景致,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中央的位置,向南有一处五彩精致的牌楼,“赏石听泉”的几个大字把游人吸引了过去,从牌坊下就进入了广场。这里是游客中心,有博物馆等馆舍,两边有布置着“假山流水”的景观池。向南望去,一方门洞便在眼前了,这就是古城的“南门”。</p><p class="ql-block"> 门洞上没有了城楼,是青砖砌成的现代建筑,城洞上有城墙的垛口。沿台阶下行,踏着青石板铺就的门洞而出,又是几十级的青石台阶,回望门洞上方有“雄临汉浒”的扇形石匾额。</p><p class="ql-block"> 台阶两旁几组雕塑,有工友正在帮忙手扶麻袋上肩的;也有正在吃力地搬运一箱箱货物的;东边是一位渔夫站在船头,手里提着大网,正准备撒网捕鱼的雕塑;东边靠近门洞的一组雕塑最有意思,一位农夫挑了两筐山货,正在台阶上坐下来歇息,手里捧着一块干粮,正在准备吃东西的形象,分明是一位山民要进城变卖自己的山货,刚从渡口上来到南门外,准备歇息,形象逼真极了。几组雕像生动地展现出了南门外的生活场景,仿佛他们刚从码头上岸,把工、农、渔、商几个主要行业,正繁盛地上演着,把繁盛从汉江码头延伸到了石泉老城。</p><p class="ql-block"> 南门外便是滔滔汉江。沿江边台阶下行十几米,就到了江边的古码头。江水边,是丹霞地貌的特色红石,一处处的红石像山包一样地散布江边,被称作“红石包”,红砂石的岩壁上,“石泉”两个红色的隶书大字,旁边刻有“因城南石隙多泉,泉水清冽,静流不息而得名”。“红石包”间的泉水依旧,远远近近的红石上,是穿着各色泳装的男女正在换着衣服。而石下的碧玻里,却是精灵般游泳的人。清亮的江水里人的四肢动作都清晰可见,青山、碧波、红石,好一幅美妙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这景色美得很,随便一拍就是一幅好的山水画”。旁边有摄影的人高兴地说。水面上偶尔有一叶小舟,像一片树叶般简单的造型,人站在上面,用小浆板划着水,轻盈得像在水上飘过一样。</p><p class="ql-block"> 几处石头上,有穿汉服的美女,也有把双截棍舞得呼呼生风的小伙子在做着网络直播。石崖底下的几处光滑的顽石,诉说着古渡沧桑的故事。远处江面上,高高的桥梁横跨在汉江上,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上演着现如今的繁华,而古渡却成了游人赏景的去处了!</p><p class="ql-block"> 从台阶上行到了滨江公路上,新修的公路沿古城外蜿蜒而行,把古城外的古渡和江岸埋入地下。沿路向西行不多远,看见一处用栅栏围着的门洞,像是地洞一样藏于地下,地上只露出一米多高,青石板垒成的洞口上方有一块“雄临汉浒”的石牌。我和友人下到底部,这里原来就是古城的旧南门。</p><p class="ql-block"> 门洞背东而西,门里面是一处院子,再向里就到了南小巷,而南门已废弃了,门洞也用砖和石板垒着缩小了门洞的大小,已远不如其他几处城门的雄伟,早就没有了雄踞的威姿,很滑稽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畅想着原先古城的居民,沿着南小巷穿过南门的石阶,去打水、去洗衣,抑或是出了南门去汉江边古渡乘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地。又仿佛上台阶、钻城门,顶着细雨行走在古城,踩着脚下的石板路,悠闲地欣赏着古城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古南门遗迹沿新南门对称着向东行不远,亦可见埋入地下的背西而东的“小南门”。“大南门”和“小南门”像是两个兄弟般背靠着背站在古城南端。“小南门”已深埋滨江公路地下,只有露出的两个笔画,依稀可以推测出“康济”二字。</p><p class="ql-block"> 沿滨江路西行,一处砂岩的浮雕立在公路边古城墙上。《石泉诗卷》记载了石泉古城的古往今来和美丽景色。浮雕画里从石泉先民的农耕活动,再到种桑养蚕,到缫丝织锦,再到货物成行,由商队运出秦巴大山,还有古城造型及“二黄戏曲”表演及“舞火狮”的表演,更有“赛龙舟”及纤夫们在汉江拉纤的场景,全方位立体展现出了石泉的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砂岩画的尽头,又到了西门外的广场。这里原来是“西门瓮城子”,已拆掉修成了鬼谷子广场,在关键的位置,现代人用作纪念同样是石泉的历史名人,石泉不愧是一座历经一千五百余年沧桑的古城。太阳已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古城西门城楼上,照得整个西门城楼金灿灿地,人和城就都成了金的。</p><p class="ql-block"> 来石泉就不能不吃石锅鱼,我们同事相约又去西门里最有名的一家石锅鱼,去品尝石泉名菜了。酒足饭饱后,古城街上依然灯火辉煌的,金色灯光把古城建筑的“飞檐翘角”点亮得金碧辉煌地。</p><p class="ql-block"> 出了西门,站在平台上,吹着凉爽的夜风,对面山上“石泉十美”的大红字已点亮了。回望古城,金碧辉煌地屹立在汉江江岸上,好似一条天街悬在半空中一样。古城里依旧是人声鼎沸!这繁华好似从远古而来,又好像永远都不会落幕一样。</p><p class="ql-block"> 石泉的确是“石泉十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