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我们从如美镇出发,准备奔向八宿县城。其间我们经过了两个很重要的景点——318国道上的最高垭口东达山和著名的怒江72道拐。这是两个必须打卡的地方<br> <div>1、东达山</div><div><br></div><div>东达山位于西藏左贡县境内,重新测绘之前是318国道上海拔第二高度的垭口,垭口海拔标高5008米,根据最新测绘结果显示,垭口海拔实际高度为5130米,成为318国道上海拔第一高度的垭口。</div> 这是到达东达山以前看见的雪山<br> 这也是<br> 这还是<br> 这就是东达山垭口处的纪念牌。上面写着东达山垭口是318国道上的最高垭口,海拔是5130米。<br> 既然最高,当然要在这留影<br> <div>这也是。</div><div><br></div><div>由于此处天寒地冻,正在下雪。我们没呆多久,就下山了<br></div> 这是下山时看到的雪景<br> 下山以后我们到达了左贡<br> <div>这是左贡县城,我们在这休息了一会儿就继续前行。</div><div><br></div><div>以下都是一些路边的风光照片,还是值得一看的。<br></div> 弯弯的河流<br> 山坡上的马群<br> 河心岛<br> 河流山川<br> 对岸的几何图案值得一看<br> 山脚下平川上的村庄<br> 河流远处的雪山<br> 奇怪的山石<br> 两河汇合处<br> 怪石山峰<br> 山顶还有雪<br> 这也是<br> 河流急转弯<br> 这也是<br> 现在上到了业拉山,山顶也被白雪覆盖。<br> <div>这是在车山拍的业拉山风光。可惜我们在这没有停车,直接向不远处的七十二道拐开去</div><div><br></div> <div> 2、怒江七十二道拐</div><div><br></div><div>这里的七十二道拐是指怒江的七十二道拐。因为在贵州还有个有名的七十二道拐,以示区别,所以在前面要加上怒江两字。</div><div><br></div><br> <div>现在到了七十二道拐观景台</div><div><br></div><div>“怒江72拐”:是指川藏线上垭口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盘山公路(位于川藏南线即川藏公路南线的邦达镇至八宿县城间,16公里)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境内,中途经过怒江,坡陡路险,整条川藏公路最为惊险的一段,莫过于怒江72拐。从地理位置而言,它既是川藏南北线交汇处,又是从邦达镇往西直达拉萨的必经之路。<br><br><br></div> <div>这就是在观景台上看到的七十二道拐</div><div><br></div><div>从4120米海拔处的邦达镇穿过业拉山垭口,就到了全国著名的怒江72拐。怒江72拐全长12公里,最低点海拔3100米直接攀升至4651米海拔的业拉山口,短短12公里,却包含了72个急转弯,呈现无限连接的“之”字形。因其蜿蜒曲折的特点又被人称之为“九十九道回头弯”、业拉山“108拐”、“川藏99道弯”,不过根据老司机细数,这条12公里的道路实际拥有130多条急转弯。<br><br><br><br><br></div> <div>七十二道拐旁边的业拉山</div><div><br></div><div>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交通艰苦,人们为了往山区运送物资决定修建这条险峻的山路。经过与大自然长达数十年的斗争,人们终于在艰苦努力的见证下塑造了这段奇迹,每一道拐都透露着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br><br><br></div> <div>观景台留影</div><div><br></div><div>时至今日,怒江石头崖上还保存着“怒江两岸出英雄”的题词,要知道当年青藏高原不仅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甚至没有足够精准的地图。一位探险家用一句话概述了西藏的地理环境:山有千盘之显,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br><br><br><br><br></div> <div>公路边的窗口</div><div><br></div><div>2010年政府对怒江72拐进行了黑色油路铺设与拓宽,让这条山路重焕生机。<br><br><br></div> <div>路边留影</div><div><br></div><div>业拉山风景宏伟独特,一面是曲折凶险的怒江72拐,一面是辽阔无垠的邦达草原。邦达草原长80公里、宽20公里,阳光照耀下沃野千里,与蓝天白云、高山白雪交相映衬,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对比之下,怒江72拐与邦达草原仿佛天堂与地狱的界限。<br><br><br></div> <div>这也是</div><div><br></div><div>从怒江72拐走完便是闻名遐迩的怒江大峡谷,怒江峡谷位于海拔四千余米的高黎贡山怒江和碧罗雪山中间,滔滔江水绵延不绝,风景可谓秀美绝伦,但也险滩遍布,单一个怒字就道尽其中的万分凶险。<br><br><br><br><br></div> <div>以七十二道拐前背景</div><div><br></div><div>峡谷中至今仍居住着独龙族、怒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或许因地势险峻人烟稀少,这里仍保留着最为古朴的民族习俗。比如春节澡堂会,男女老少就会相聚一起欢笑歌舞。<br><br><br></div> <div>七十二道拐和对面的雪山</div><div><br></div><div>通过怒江72拐,之后就是怒江峡谷与怒江桥,再往后来到山下便是八宿县。相传在怒江大桥修建过程中,一位小战士失足掉入刚刚浇筑而成的桥墩中,周围战友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打捞起来,最终只能落泪将他浇筑进桥中。<br><br><br></div> <div>雪山山顶</div><div><br></div><div>怒江72拐的凶险<br><br>大自然和人类赋予了怒江72拐壮美的景色和独特的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放松自己,去尽情领略感受。但同时它也暗藏着意想不到的凶险。<br><br><br></div> <div>垭口风光</div><div><br></div><div>巨大的海拔差让怒江72拐一天内就可能经历四季天气,对驾驶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挑战。再比如连续急转弯路段会对驾驶车辆带来严格的考验,如果在翻越业拉山之后,不进行原地休整,车辆在历经连续下坡弯路时,就容易发生刹车发热失灵。<br><br><br><br><br></div> <div>这也是</div><div><br></div><div>那么在自驾过程中,我们究竟如何如何驾驶才能规避这些问题呢?<br><br>首先不要在长陡坡连续使用刹车制动,车辆在惯性重力的双重压力下,即使不进行油门制动也会逐渐加速。从安全驾驶角度而言,踩刹车是最常见的控制车速方式,但长时间的刹车制动就会导致刹车过热失灵。<br><br><br></div> <div>现在快下山了</div><div><br></div><div>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发动机降档来拖档控速,加上刹车配合来达成安全驾驶的目的。即使十分不幸仍然刹车失灵,那么长上坡的缓冲区域就是你唯一的求生契机。<br><br><br></div> <div>枯木逢春,老树发新枝</div><div><br></div><div>在选择通行车辆时,我们也要尽可能选择越野车型,并且在驾驶前对刹车、轮胎、悬挂等部件进行全方面检查,确保车辆在陡峭路段的性能完好。<br><br><br><br><br></div> <div>怒江上的英雄桥,当年有一位战士在这牺牲了。遗体至今被埋在桥墩中</div><div><br></div><div>除了车辆驾驶以外,驾驶员也要对自身做好安全保障。怒江72拐海拔十分之高,如果不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与氧气,就极易产生高山病。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补充好水分,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br><br><br></div> <div>这是用手机拍的七十二道拐</div><div><br></div><div>出发前更是要做好完整规划,及时获取当地天气路况信息,面对有可能发生的恶劣天气因素做好应对决策。<br><br>有人会问,既然怒江72拐危险指数如此之高,那我们为何不打通隧道将其绕过去呢?<br><br><br><br><br></div> <div>这也是</div><div><br></div><div>最主要还是地势太过险峻,怒江72拐作为闻名中国的魔鬼公路,12公里的全场要经历1500米的海拔差,再加上山势坎坷峻拔,实在不易修建隧道,也正因如此怒江72拐才存在如此之长。<br><br><br></div> <div>雪山山顶</div><div><br></div><div>不过怒江72拐的隧道工程修建难度虽然客观存在,但也并非完全无法克服。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怒江72拐多次频发泥石流山体滑坡、乱石挡道、雪害断通等会自然灾害,货车通行极度困难,经常堵车长达六七小时,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中国政府决定正式对国道 G318 线田进行提质改造工程。<br><br><br><br><br></div> <div>观景台留影</div><div><br></div><div>该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路线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起点位于左贡县田妥村东,之后沿西南铺设隧道穿过德拉山,接着向西北过沙益村设置桥梁,最后与318国道旧路相连。<br><br><br></div> <div>天路72拐介绍牌</div><div><br></div><div>该工程全长42.396千米,采用二级公路建设标准,时速每小时30千米,路面宽7米,隧道18700m/11 座,隧道管理站1所,并建有桥梁、变电站等等。<br><br><br><br><br></div> <div>观景台留影</div><div><br></div><div>隧道通行之后,道路坡度明显平缓改善,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通行效率,降低了意外事故。隧道的立项宣告着怒江72拐将彻底成为历史,怒江也将因此迎来新生,而现在建筑公司正在浩浩荡荡全力开工,让我们敬请隧道通行的一天早日到来!</div> 这也是 天路七十二道拐观景台指示牌<br> 带彩旗的天路七十二道拐<br> 路边大窗口留影<br> 这也是 以七十二道拐为背景<br> 以业拉山为背景<br> 七十二道拐视频<br> 完。谢谢观看。再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