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A景区采石矶(一)

天天行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是家乡马鞍山若干景区中等级最高,名气最大的一座。多年来,一直都想写篇关于采石矶的游记,均因其级别和名气太大而不敢轻易下笔。但俗话不是说么,″丑媳妇早晚都得见公婆",躲,是躲不过去的!所以,我依旧没能忍住,还是半着琵琶半遮面,小心翼翼地轻触手机屏,写下了此文!</p><p class="ql-block">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与湖北岳阳的城陵矶,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且因其险峻山势、绮丽风光、众多古迹而傲居三矶之首。</p><p class="ql-block"> 采石矶原名牛渚矶,相传古时有金牛岀渚的故事遂得名。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翠螺山广济寺僧人掘井时,掘得一块如翡翠,似玛瑙的五彩宝石,于是更名为采石矶。</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采石矶是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与武昌、宣化、瓜洲同称锁钥东南、江山易主的军事要地。 </p><p class="ql-block"> 自东汉以来,孙策破刘繇、司马氏灭吴、苏峻叛取建康、黄巢义军北渡、赵匡胤攻南唐、朱元璋占太平、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等等,无不在采石留下了惊心动魄的渡江战事。即便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始皇赢正,亦是在最后一次南巡,乘舟沿长江东下,至采石矶古津渡登岸,才改为陆路,经丹阳去钱塘,直至其此次南巡的最终目的地一一登临会稽山,近祭大禹陵,遥祭南海神!</p><p class="ql-block"> 当然,再厚重的历史沉淀,也有为寻常人所淡忘的时候。而真正让采石矶成名成景的,那还得归功于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一一诗仙李白!</p><p class="ql-block"> 李白虽生于唐西域碎叶城,却终老于安徽当涂。</p><p class="ql-block"> 李白自二十五岁第一次由蜀中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南穷苍州,东涉溟海,首度来到采石,并写下名篇《望天门山》之后,便与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七次登临采石或泛舟于采石矶畔,写下诗文多达60余篇,其中的《牛渚矶》、《望夫山》 、《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等,均对古之采石地区的景致做了生动描绘及事物的深情抒怀。更为甚者,在采石,诗仙还为后人留下了″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动人传说。采石亦因有多个以纪念李白而建的″太白楼"、″李白纪念馆″、"谪仙园"″李白衣冠冢″等主题景点,而成为闻名于大江南北的著名景区!甚至还因基于李白与马鞍山采石的此种渊源,我们家乡的昵称也由以往的"钢城",改称″诗城"!当然,笔者做为一介草民,格局可能太小!仍是觉得,我们的小马是因钢建市,因钢立市,又因钢名市,似乎还是叫"钢城"更为贴切些!毕竟诗仙李白不止来过采石,更是游历过大半个中国,倘若所到之处的城市,都争着谓之为"诗城",那″诗城″何岂多?!况且时下的小马,也并未因诗仙李白而″诗兴"蔚然成风,而″钢铁"却依旧是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p><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景区,早先只有一个东大门,此门紧挨采石古镇。</p> <p class="ql-block">  入园后,即可见一座类似于照壁的矩形有檐石碑,当代历史兼文学大家郭沫若老先生所题的″采石矶"三个大字,极为醒目地刻于其中,其豪放恣肆的书法之风,亦略见一斑。而这三字的独有书法结构造型,也成了采石矶景区的专属文字logo。</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公园,以往不区分本市与外地,凡入园者一律皆收门票。2019年,值五.一佳节来临之际,市府郑对采石矶景区,做岀了两项重大举措:</p><p class="ql-block"> 一是,景区对本市市民免费开放。景区的人气由此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p><p class="ql-block"> 二是,启用新的北大门做为景区新的岀入口。原东大门先是停用,后只单做一个岀口,现在在各方人土的呼吁下,又恢复了做为岀入口的正常功能。</p><p class="ql-block"> 未入景区北大门,可见一条锁溪河将景区与全新打造的徽派古镇建筑风格的横江街隔水相望。</p> <p class="ql-block">  景区北大门,无论是近观还是远望,都显得那么的大气与漂亮!</p> <p class="ql-block">  刚入园,树木葱茏的采石矶主峰,及筑于主峰之颠的三台阁,便已清晰地凸显于游客的眼帘。更有池彬林、草亭、水榭、廊桥 、栈道等景物,即相伴相绕于映彬湖这一池碧水之周,又返映于碧水之中。如此虚实相映的天然山水图画,让每位入园者,不能不说算是饱了一回眼福!</p> <p class="ql-block">池彬林,是景区北大门的一大视觉亮点,且是不同的时节,会展现岀不同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风景区,主要是因李白而名而景,所以,游人来采石矶,不能不看的,当是为纪念李白而建的景观及建筑物,这即是观光赏景,更是对诗仙李白的一份景仰与崇敬!</p><p class="ql-block"> 太白楼,是采石矶风景区标志性建筑物。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年一820年),为我国现存建年最早、保存最完整、影响最久远纪念李白的古建筑。因李白号谪仙人、青莲居土,故太白楼,又称谪仙楼或青莲祠。它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太白楼为三重飞檐木结构,三层两进,前楼后阁。主楼一层为″思咏厅”,二层为″纪念堂”,三层为″风月楼″。后楼为李白祠,两侧各有厢房庭院。太白楼门楼的一至三层的门楣各悬匾额一块:三楼“太白楼"为郭沫若所题,二楼″谪仙楼"为原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题写,一楼"唐李公青莲祠″据传是岀自清朝大臣李鸿章之手。</p> <p class="ql-block">太白楼的前楼后阁各有一尊楠木雕刻的李白雕像。</p><p class="ql-block"> 后阁李白祠,为一尊李白全身立像,高约2.2米。此立像透着一股气宇轩昂、桀骜不驯、傲岸不羁的风骨,正是青年时代诗仙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发还复来″之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主楼三楼正中的李白坐像,是以李白巜月下独酌》诗意为创作背景而作的一尊雕像。诗人右手握杯,左手后撑,仰望右前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晚年政治失意后饮酒行乐,即有″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浪漫情怀,更有″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寂与惆怅。</p> <p class="ql-block">  李白纪念馆,筑于太白楼与谪仙园之间。其馆筹建于1959年未,修缮竣工于2009年。其间应是有较长时间的因故停工,否则建设工期不可能这么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白纪念馆大门门楣上,刻有竖式"李白纪念馆"几个大字,是从导师的书法手迹中精选而成的,难怪其字是如此的纵横流畅,大气挺拔!</p><p class="ql-block"> 李白纪念馆占地面积30亩,由一组建筑和庭院组成,包括以李白为主题的诗歌馆、书法作品馆、诗歌研究成果馆等,旨在展示李白诗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另外,馆内还收有执法拔交、社会捐赠、征集(购)来的诸如石器、玉器、铜器、陶瓷、字画等各类藏品,共计2849件(套),从而使纪念馆的功能不仅具备了纪念性主旨,同时也兼有了历史性、资料性与艺术性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谪仙园,与太白楼后院相通,紧挨李白纪念馆。建于2008年,园因李白号″谪仙″而名。本园一改″太白楼″、″李白纪念馆"馆藏式的单一纪念风格:</p><p class="ql-block"> 以园林建筑的布局,将瀑布深潭,小桥流水、通幽曲径、叠石石洞、亭台楼阁等景物巧妙融合,从而打造岀一处优美的江南园林景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园林景点的纪念主题上,多以李白诗句所表达的内涵或李白活动场景为内容,以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为看点,打造了多个有故事氛围的园区景点。</p><p class="ql-block">汪伦踏歌</p><p class="ql-block">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p> <p class="ql-block">草堂晚秋</p><p class="ql-block">秋浦旧居空,丹枫万叶红</p> <p class="ql-block">清风亭</p><p class="ql-block">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p> <p class="ql-block">铁杵磨针</p><p class="ql-block">成语″铁杵磨成针"主人公便是李白。相传李白小时侯与其他孩童并无差异,也不爱读书,甚至会逃学岀去玩。一次他在街上闲玩时,见一位白发婆婆正在用一根铁杵磨针。李白被老婆婆的毅力与坚持所感动,从此改掉贪玩的不好习惯,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千古闻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p> <p class="ql-block">南陵别儿童入京</p><p class="ql-block">《南陵别儿童入京》是李白创作的歌行本作品。这是时年42岁的李白,意外接到唐玄宗的诏书,欣喜万分,立回南陵家中,与妻儿告别而写下的七言古诗。诗的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岀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受宠若惊、豪迈自得的喜悦之情,毫无掩饰地跃然于纸上!</p> <p class="ql-block">  园中有一巨大的大理石石碑,镌刻着导师的手书长卷《将进酒》。这是老人家乘兴凭记忆一挥而就写成的。从这座碑文,毛体书法那纵逸奔放,大气磅礴的风格与诗仙《将进酒》诗文内容所达传的豪放情怀来看,我似乎觉得这两位不同时代且创下不同人生成就的伟人,在精神层面上,似乎有着某些相通之处!</p> <p class="ql-block">  李白的终极政治抱负是他希望能成为一名宰相好辅佐皇帝,以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然,现实的一次次无情打击,将他的理想越拉越远直至遥不可及。晚年的李白只有举杯邀月,借酒浇愁以抒发自已的愤懑与孤寂,但愤懑与孤寂之余却又不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与浪漫情怀。或许,正是基于先生的这一矛盾的心理特质,才有了李白"醉酒捉月,骑鲸升天"动人传说。</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传说的最早版本,则应该是岀自《唐摭言》的记载:″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而死″。</p><p class="ql-block"> 李白"醉酒捉月,骑鲸升天"虽未必是真,但却传神地传达岀了诗仙飘逸若仙、傲岸不羁、嗜酒爱月的精神风貌和浪漫主义的形象特征。</p><p class="ql-block">在采石矶临近长江的崖壁处,有一块大石,石上刻有″联壁台″三个大字,相传,李白即是在此处″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p> <p class="ql-block">  离联壁台不远处,立着一尊合金钢材质的李白《大鹏展翅》塑像,像高3.7米。由著名雕塑家、书画家,中央美院教授钱绍武先生创作完成。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李白若大鹏展翅般地跳江捉月的瞬间之势,悲壮而又一往无前!雕像基座另刻有李白临终绝笔《临路歌》,其开首正是″大鹏飞兮振八裔…″</p> <p class="ql-block">  在太白楼主楼一层入门后,迎面即可见由工锻铜打造的一幅巨大壁画,壁画之名,便是李白"醉酒捉月,骑鲸升天"。其形象造型则更为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相传,李白着宫锦袍跳江捉月,溺亡江中之后,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即现在位于翠螺山南坡的″李白衣冠冢″,碑文为当代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  其实,李白″醉酒捉月,骑鲸升天″仅是一个动人的传说。而真正可信的史实是: </p><p class="ql-block"> 诗仙晚年政治失意后,便投奔其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并结交了当地的谷家族长兰馨公。</p><p class="ql-block"> 公元762年,李白仙逝于当涂,并安葬于当涂青山西麓。其后,谷家子孙即恪守先祖遗训,世代接力传承守护其墓达千年之久,留下了一段"千年一诺,世代传承″的佳话。现今的李白墓已拓展为"李白文化纪念馆",其墓碑"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传为唐诗圣杜甫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马鞍山地区共有李白游所、遗迹22处,纪念胜迹10处,采石即是其中重要的一处。</p><p class="ql-block"> 在笔者提笔写巜五A级景区采石矶》之初,以为可一篇收笔,但当本文编辑到过半时才意识到,倘若如此,则即不能把李白与采石矶写的全一些,以示对诗仙的敬重,也不能将采石矶的历史沉积与风貌展示的尽可能更完整些。所以本文全篇仅叙述了采石矶风景区与诗仙李白的相关内容,而其他内容,也只好另写《五A景区采石矶(二)》再做叙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