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延安去

董亚楠

到延安去 <p class="ql-block">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首《回延安》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在那个理想高扬、激情燃烧的时代,“到延安去”是无数革命青年最强烈的心灵呼唤,也是响彻中国最嘹亮、最自豪的口号。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延安举办的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这次延安之行成为我毕生难忘的一次经历。我想,如果有机会,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到延安去,到了延安,你一定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正义光明道路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这座明代古塔,成为了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从政治上瓦解日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十分重视对日军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日军战俘工作。1940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延安日本学校,校址设在延安宝塔山南侧半山腰,办学的目的是“给日本士兵以政治教育”。这是一所教育改造日俘、培养反战同盟干部及培养战后日共干部的学校。抗战时期,这所学校的学员同中国人民一起进行了反法西斯斗争,成为抗日前线一支独特的反战力量,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说:“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为了使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奋斗不止。</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30日,一道红色电波划过长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新华社、广播、出版等宣传机构汇聚这里,使其成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新闻圣地。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它从1938年成立到1946年挺近东北的八年间,克服了重重困难,拍摄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影片资料,培训了一大批业务骨干,为新中国的电影与摄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9年,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追随茫茫黑夜中亮起的一座灯塔,打破舆论封锁,团结各方力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播撒信仰的火种,点亮理想的光芒,为唤起民众、支援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今天的南泥湾,游客络绎不绝。伴着熟悉的旋律,我用脚步亲近这里的泥土,深深呼吸着这里弥漫着红色记忆的气息。垦荒南泥湾,是一段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的振奋人心的历史。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同志开垦了一块地,朱德同志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王震同志率领三五九旅坚持在开荒一线,与群众一同种菜,与战士担负一样的生产任务。曾经一片荒凉、杂草丛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江南”。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谱写了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战天斗地的凯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伟大革命胜利的指挥所</p><p class="ql-block"> 杨家岭,似乎是一个最贴近伟人生活,最能感受伟人气息的地方。凝视着窑洞中的土炕、煤油灯,我似乎看到了毛泽东同志为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伏案工作的一个个夜晚;站在窑洞前的空地上,我似乎听到了毛泽东向战士们慷慨激昂地作着《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坐在院中凉亭的小石桌旁,我似乎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时的自信满满;驻足中央大礼堂,我似乎还能被中共七大空前团结统一的氛围感动和震撼。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旧址,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曾在此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杨家岭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闪耀着革命精神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梁家河——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这块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上,在千年文安驿古镇的身旁,梁家河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全国1700万青年学生响应号召,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青年习近平也成了这支迁移大军中的一员,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延安。到了梁家河村,种地、修梯田、打坝、挑粪,从不会做饭到学会了做面条、蒸团子,还学会了缝补的针线活儿,习近平从记工员、农机员、赤脚医生一路干起,后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村里的领头人。在习近平在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万斤提高到18万斤,人均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1975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大学,离开了生活了整整七年的梁家河。村里男女老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送他,十几个年轻人硬是挤上拖拉机,把他送到延川县城。梁家河村口不远处有一口水井,名叫“知青井”,有村民告诉我们,这口井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们打下的。这口井水质好,出水量大,至今仍是梁家河村的主要水源。睹物思人,乡亲们常常想起总书记当年带领他们打井时热火朝天的干劲,想起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民、实干在前的品质和情怀。魂牵梦萦的梁家河,深情厚谊的黄土地,一直铭记在总书记心中。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也曾回去看望陕北的乡亲们。梁家河变了,一条柏油马路从文安驿镇出发,穿过村子,一直修到了木军塬上,小河流水潺潺,仿佛欢快的歌声,整洁的农家小院在绿树丛中伸出瓦房一角,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梁家河这个陕北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103岁生日,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在这山河无恙、烟火寻常的盛世中国,见证如他们所愿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自觉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激励斗志,将可爱的中国照亮,为可爱的中国领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