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任我行游记“二”茶峒(中)

白帆

<p class="ql-block">  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唤醒,一看手机,不到五点,同伴的鼾声此起彼伏,所幸都在可接受范围。今天的行程安排满满的,为了与同伴错开洗漱时间,我索性就起床了。盥洗完毕,烧水灌杯,招呼同伴抓紧起床。</p><p class="ql-block"> 不到七点我们就出了客栈,细雨如丝,仿佛将古镇笼罩在轻纱之中,我们穿过图中小巷,登上一段台阶,就来到了位于镇中街上一家当地人常光顾的早点铺(头天就打听好的)。柜台上摆放着中、粗、细米粉任你挑选,油锅里翻滚着油粑粑,油粑粑又叫油坨坨,是面粉中加点肉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捞起,一元钱五个(太便宜了)!我们特意要了最粗的米粉(口感好),辣椒米粉五元一碗,若要增加牛肉、红烧肉、木耳肉丝等不同的“浇头”就另外加点钱,(不能吃辣的朋友一定要说微微辣)米粉和油粑粑是茶峒的传统美食,只有早上有卖。此外又要了油糍饭团,油红薯粑。我也顾不得油炸的食物上火了,米粉的爽辣顺滑,油粑粑的香酥脆嫩,极大满足了我们的味蕾,心满意足地擦去嘴角的油渍后,开始沿着古街漫步。</p> <p class="ql-block"> 茶峒不大,一条正街穿镇而过,光滑温润的石板路,两旁是湘西特色的两层木楼,二楼雕花的栏杆和窗户别样温馨,一楼门面,大大小小的曲尺柜台一路排列开去。古镇就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静静地坐落在那里,散发着岁月的沉香,历经千百年风雨的青石板下埋藏着历史的故事,古朴别致的民居、建筑,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民族特色。我们顺着古街小巷,放慢脚步,感受那份宁静,那份悠远,那份闲适,那份古韵。天空始终挂着柔长的雨丝,似乎不曾停过,落在青石板上激起一圈圈荡漾的水波,仿佛老天映在地上的酒窝。</p> <p class="ql-block"> 茶峒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就因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而声名远扬。古镇凭水依山而筑,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停泊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因为余地有限,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这就是依水的吊脚楼。当年多情的湘西阿妹独坐楼中,聍听索夫雄壮的号子,等待远道的水手阿哥早日归来。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人纷至而来。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相比中国的其他地方,茶峒人安宁自足的生活无疑令人羡慕。他们依山靠水而居,用木船连通外面的世界,下运桐油、川盐和染色的五倍子,上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等。长途的贩运模式加集市贸易的经济结构,引得商贾云集,舟楫往来,丰水时节,码头上每天都有七八十条商船在此装船卸货。水运码头支撑起茶峒百余年的富庶,各路大商小贩在此开设商行货栈,不少抗战物质和兵力也从清水江运送入川,使这座占地仅两平方公里的小镇很自然地成为了近代湘西边界上的一颗明珠。战乱过后,尘烟消尽,商贾纷纷离去,水运也因陆运的崛起而日显萧条,正所谓“满目繁华何所忆,绮罗散尽人离去”。然而,茶峒人并没有因为繁华的逝去而失落,清水江还是那么清澈,吊脚楼依然古色古香,古渡边,石级上,三俩姑嫂捶衣、洗菜,江面上,四五渔民放鹭鸶叼鱼……岁月悠悠,安守本心,在如诗如画的家乡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这就是茶峒人当下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不觉间就来到了北门码头,它是沿河一条街上诸多码头中较大的一个。码头不仅是花垣西进川、黔的必经要道,也是川、黔东隅物资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战争期间,这里由于地势偏远,远离战火硝烟,一度造就了茶峒的繁荣景象。战火熄灭后,都如烟云般慢慢散去。如今,茶峒的繁华只能从寻常巷陌,精致的雕花门窗以及古朴油亮的曲尺柜台中追忆了。</p><p class="ql-block"> 清水江将茶峒和对岸的重庆洪安古镇、贵州迓驾古镇分隔开来,蜿蜒曲折的江面勾勒出湘、川、黔的地界,山环水绕中,这座驿路小镇静谧地体验着世事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拉拉渡”是沈从文《边城》小说中翠翠和爷爷谋生的工具。茶峒地处要冲,清水江涨落无常,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当地人便将一根竹缆固定于河两岸,再在渡船中竖起两根小竹竿,各挂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将铁环穿在竹缆上,船夫只要用力拉动竹缆,渡船便慢慢地驶向对岸。如今的“拉拉渡”渡绳已经由竹缆换成了钢缆,依旧摆渡着来往的居民和游客。拉拉渡把重庆、湖南和贵州通过一根渡绳牵连了起来,也把三地本不相关的男男女女们牵连成了夫妻、妯娌、婆媳……如今的茶峒古镇,堪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传奇典范。今天,我们要乘坐拉拉渡体验几分钟从湖南到重庆再到贵州的奇特感受。</p><p class="ql-block"> 乘坐拉拉渡每人两元钱,扫码、现金都可以。据说节假日排队要等几个小时,这也是我们选择闲时出游的理由。今天下雨,游客不多,很快就上了船。依照船夫吩咐,我们穿上了救生衣,兴奋地体验“拉拉渡”这种独特的交通方式,一种难以言喻的神奇感在心间蔓延……</p> <p class="ql-block"> 小船在江上不紧不慢地行驶着,船尾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江水拍打着船帮,仿佛在轻轻低语,船夫熟练地操纵着一根长约两尺,挖有细槽的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丝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向对岸,没几分钟就悠哉悠哉地把我们送到了洪安古镇。</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洪安的地标打卡点-毛主席语录塔。语录塔矗立在拉拉渡码头上方,是一座红色的塔形建筑。建于1968年,塔身为六边形,塔顶立有一颗象征革命的五角星,塔身的棱面上是斯诺为毛主席在陕北拍摄的那张标准像,下面是毛主席的狂草诗篇以及“毛主席语录”等。语录塔是文革时期的特殊印记,这座语录塔是整个渝东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现为县级保护文物。它屹立在岸边,任凭风吹雨打,很多人争相在语录塔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洪安古镇为重庆秀山县所辖,人口1.6万,东与茶峒镇(现改为边城)隔河相望,南与迓驾镇山水相连,为渝东南门户。</p><p class="ql-block"> 踏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正对的就是老街,老街为石级梯街,沿街两旁有土家族的青砖黑瓦,有苗族的雕花楼,古朴典雅,庭院深深。许多房屋有高大结实的封火筒子,(徽派建筑称马头墙)其造型独特,高过房顶数米,无论其中的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火势都不会向两旁继续延伸,充分体现了洪安先民的睿智。整条老街长约千余米,地势时上时下,时缓时急,别有韵致。当年这里曾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据说,镇上曾有24座四角天井,民国期间和文革时期损毁较为严重,但仍有数座保存完整。老街既有现代的文化邮局、自动扫码付款摊(考验诚信的试金石),又有传统的银匠铺、点心铺、酒行、饭庄、杂货铺,令我惊叹的是诸多杂物中竟赫然摆放着各种老墨块!细细思忖,有需求才有市场,传统文化的根至今仍深深扎在边城。</p> <p class="ql-block">  洪安不仅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4A级旅游胜地,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时,洪安就是入川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1949.11.5日下午5时,沿渝湘公路入渝的刘邓先头部队攻占洪安,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因原渝湘大桥被蒋军烧毁,两岸百姓积极协助解放军在拉拉渡码头用8只可以拖带小船的“娘娘船”,拼成两艘简易渡船,载送二野三兵团及三十六师一〇六团渡入洪安。随后,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向秀山挺进,并于11月7日,解放了秀山县城。11月31日,刘邓首长进驻洪安,司令部设在拉拉渡码头边街口处的复兴银行内。</p><p class="ql-block"> 当晚,司令部用汽油机发电,把整个洪安古镇照得通明,给洪安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光明。刘邓首长就是在这里小楼挑灯,渡口立马,指挥着大军继续向大西南挺进。</p><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纪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独特,为三棱形。三个面分别代表着接壤于此的一市两省,整座碑体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云霄,令人为之一震。</p> <p class="ql-block">  渡口上去老街右侧,紧靠洪安风雨廊桥有一座“万年台” ,台前一大块平地,万年台又叫"戏楼" ,即是演出场所又是文化中心,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唱戏、玩灯或表演各类民族歌舞,届时台上台下就成了各民族欢聚的场域。</p> <p class="ql-block">  “三不管岛”是位于清水江中的一个三角形无名沙岛。解放前,这座岛屿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和当时的四川 ,一直是悍匪,山贼和犯命案逃犯的避难所,当地民风彪悍,历朝历代民间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从而可以避免受到法律的制裁。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间名的“三不管”岛。当地民众称之为“景阳冈”。</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不管岛”归洪安管辖,三不管也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些遥远年代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p><p class="ql-block"> 万年台旁一座风雨廊桥横跨清水江,将洪安古镇与三不管岛连通,岛上已经盖起了酒店,沿用了三不管名号,岛上花草遍地,与翠翠岛隔江相望,成为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雨势逐渐大了起来,走回老街看到一家苗绣非遗传承定点商铺,就试探性问店员姑娘有没有开水?姑娘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店,并立马打开娃哈哈纯净水用电水壶帮我们加热,还搬来凳子请我们坐下休息,问她纯净水多少钱一瓶,回答水两元,加热免费。闲聊中,姑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苗绣的相关知识。 </p><p class="ql-block"> 早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苗族妇女便用灵巧的双手,将自然界的万物绣于衣物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苗绣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明快,以红、绿、黑为主色调,融合了人物、动物、花鸟等元素,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价值。这些绣品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像是一幅古老的山水画卷,在时光的流淌中,描绘着苗族人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休息了一会,参观了店内绣品,同伴买了几样留作纪念。我问姑娘:你们平时都在哪家火锅店吃火锅?姑娘腼腆一笑:“我没吃过,但是有家老街火锅店吃的人最多”“你是本地人怎么没在店里吃过火锅?”“家里有饭吃啊,我们都不在店里吃的”。想起了土家司机杨师傅,也是没有在早点铺吃过早点,问他为什么?也是说家里有啊。一瞬间感慨万千,边城人朴实,勤劳,节俭的传统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姑娘推荐的“洪安老街火锅店”,两个门面靠街,前厅为柜台,饭桌,中间为四角天井,天井左侧为操作台,右侧为楼梯,楼上为主人住房,后庭为几个包间。天井大青石上摆满各种兰花,主人说是自己在山上挖的。我不禁想起“兰花吟”里的“人育兰花花育人,育出了颗颗君子心”。</p><p class="ql-block">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火锅特色为边煮边吃,现吃现烫,辛辣咸鲜,油而不腻,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蛋类制品、主食等,将其放入特制的高汤锅底烫熟再蘸上调味料一起食用。</p><p class="ql-block"> 麻辣火锅,最早叫毛肚火锅,是“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的火锅。它起源于重庆,也称红汤火锅、红油火锅、山城火锅及重庆火锅。现在不管南方北方,不论男女老少,都对火锅情有独钟,如今来到麻辣火锅唯一的起源地和输出地重庆,我们怎能不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  火锅的麻辣犹如一次震撼的味觉冲击,让人的感官瞬间被唤醒。每一口都像是在享受一场视觉、嗅觉和味觉的盛宴。辣味在口中蔓延,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快感。那种感觉犹如一道激情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让你笑着流泪,叫着过瘾,火锅的辣味犹如生活的激情,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一场酣畅淋漓的火锅宴极大增加了我们的幸福感。幸福就在烟火中,幸福就是这么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