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探亲访友行(四)

周昕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 - 探亲访友行(四)</p><p class="ql-block">文·摄影/周昕(澳大利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住在武汉,早年在堪培拉做事的旧相知,得知我们要去武汉,就同时邀请了都是跟堪培拉有缘的旧识新知,安排我们一行八人在武汉大学樱顶文创馆咖啡厅相聚。我们如约到达武汉大学,慢慢开进花期已过绿叶浓荫的樱花大道,车道两旁满是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不多时转入蜿蜒的珞珈山路,到达有“WHU1893” 悬匾的咖啡厅前。下车后,大家情不自禁地握手寒暄拥抱问好,毕竟多年不见,有缘能够在此再相聚实在难得。原来,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咖啡馆名WHU1893,有着这层历史意义。大家在这里屈指念年叙旧话寻常并拍照留念定格此刻的欢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后,我们漫步樱顶平台,放眼望去,都是飞檐式青瓦和开有八角或者长方红木窗棂灰白砖墙面的建筑群。近处三座一模一样的楼房建筑是樱顶宿舍,楼与楼相连的平台中有镂空的地方围着栏杆,可以看见斜度很大的台阶上下连通,台阶两旁门洞是各个宿舍入口。同行的严先生告诉我说,这些宿舍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来命名,因而有了“天字斋”、“张字斋”等老斋舍名,沿用成现在的宿舍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台阶再往上走就来到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老图书馆。这座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建筑,典雅庄重,是学校文化的象征。我们有幸进入图书馆内部参观,了解武汉大学造就了许多院士精英,承先启后,发扬光大,不愧为全国最高学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十八栋”是位于武汉大学珞珈山腰东南,由依山傍水错落有序的三排小洋楼组成,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每一栋建筑都有各自的特点,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教授别墅群。曾经住在这些楼房里的人,都是当时代表武汉大学文化、学术和气质的大师级教授和极具影响力的各界名流。武汉大学从那时起就发展成为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珞珈山下来,我们来到正面楷书“國立武漢大學”,背面篆书“文法理工农医”的牌坊和刻有“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大校训、满是橘黄的花圃处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的游览到此告一段落。虽然匆匆,但是好友们安排带我们所见的每一处景色、每一座建筑都彰显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值得流连,值得回味。在跟大家互道珍重的同时,期盼着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次携手走进这座美丽的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