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古镇区新填街234号,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该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2000年,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6月,退思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退思园布局小巧玲珑,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与玲珑,品味清淡与素朴;一改以往园林都是纵向的结构,采用横向建筑,风格独特;园内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p><p class="ql-block"><b>从空中鸟瞰退思园(网络图片)</b></p> 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花园面积占整座宅园的一半以上,以荷花池为中心,假山、建筑、花木环绕周围,曲廊宛转延伸,环绕荷花池南、北、西三面,将园内几乎所有的建筑连接在一起。<br><b>退思园平面图</b><br> <b>退思园主入口</b><br>退思园主入口位于园南,分为散客与团体游客两个通道。<br> <b>照壁</b><br>入口对面为一照壁,粉墙黛瓦,正中浮雕砖刻一个“福”字,四角则雕刻蝙蝠图案,与“福”字匹配。照壁下部置低矮花坛,湖石及植物点缀,整座照壁线条清晰,简洁又不失华贵,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富特色的照壁。<br> 从主入口入园,就是退思园的外宅,外宅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轿厅、茶厅为一般接客停轿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示隆重。<br><b>轿厅</b><br>轿厅也称门厅,现已改设为检票处。轿厅门楣上挂着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题写的 “退思园”三字的匾额。<br> <b>茶厅</b><br>外宅第二进茶厅又名花厅,是接待一般客人用的。厅内挂着著名书画家启功题写的“退思园”匾额。屏门正中挂有一幅山水画卷。<br> 画卷两边挂有对联。内侧的一副对联为:“为女学,尚忆童年旧梦,琴韵起亭心,歌声飘水面;今是名园,欣看盛世韶光,游踪来瀛海,辙迹贯江乡”。<br>联中的“女学”,指“退思园”第二代园主任传薪在园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丽则女学。<br>外侧的一副对联是:“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这是以德传家的古训。<br> <b>正厅“荫余堂”</b><br>外宅第三进为正厅“荫余堂”,是园中的核心建筑,宽敞明亮,气势恢宏。匾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所题,意指荫及子孙后代。屏风正面挂一幅富贵牡丹画轴,题额是篆体“富贵神仙”四字。花卷两旁内侧悬挂着“水榭风来香入座,琴房月照静闻声”的楹联,彰显出一种高雅清新的氛围。<br> <b>畹芗楼</b><br>外宅东侧是以主人之号命名的“畹芗楼”,南北两幢,共十楼十底,为主人与家眷居用。楼与楼之间由“走马楼”回廊贯通,南北一式落地长窗,五楼屋底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复廊东西两侧各设楼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也可遮阳,又为主仆上下时避让。<br> <b>中部庭院</b><br>中部庭院在畹芗楼东,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用作待客。庭院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室”、“岁寒居”,作为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东有月洞门通往东部花园。<br> 坐春望月楼 <b>旱船</b><br>在紧靠畹芗楼的高墙下,有一栋别致的建筑——旱船,船头向东,直向“得闲小筑”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欲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br> “得闲小筑”月洞门 <b>东部花园</b><br>穿过“得闲小筑”月洞门,就到了东部花园。花园面积占整座宅园的一半以上,以荷花池为中心,假山、建筑、花木环绕周围。<br>整座花园由水香榭、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辛台、天桥、菰雨生凉轩、眠云亭、三曲桥、琴房、揽胜阁等围成一个错落有致、彼此呼应的园林空间,荷花池北为退思草堂。四周散置的亭台楼阁、廊舫桥榭、厅堂房轩等园林建筑一应俱全。全园贴水临波,如浮水面,渲染出一幅舒展开来的立体水墨长卷,浓淡相宜,有“水贴亭林泊醉乡”之感,被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誉为“中国唯一的贴水园”。<br> <b>水香榭</b><br>水香榭是正对“得闲小筑”月洞门的半间水榭,歇山卷棚大戗角,悬挑水面,临水一面装饰有美人靠,过去是家人品茗、赏荷的地方。水香榭两侧与曲廊连接在一起。<br> <b>九曲回廊</b><br>联结水香榭南北景点建筑的是一条曲折的长廊,名为“九曲回廊”。该廊通北的一段,廊壁是实墙,墙上镶嵌着许多碑刻;向南的一段,墙体上开有诸多漏窗。<br> <b>闹红一舸</b><br>由九曲回廊往南走,可以看到一座石船舫,船头采用悬山形式,屋顶榜口稍低,三面临水,尾部贴岸。舸由湖石托出,半浸碧水,舫前锦鲤畅游,因此,此舫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称为“闹红一舸”。 <br> <b>辛台与天桥</b><br>自石舫出来,就到了辛台,为两层方形鸳鸯厅,屋脊为纹头脊,小青瓦屋面,两开间,共两层,前轩,内四界形式。这里原为读书处,读书犹如辛勤耕耘,一份汗水一分收获,来不得半点虚假,故以“辛苦”的“辛”名之,颇富深意。<br>从一层厅后石级盘旋而上,即至天桥。天桥为上桥下廊的别致构造,比拙政园跨水而筑的小飞虹更具巧思,堪称江南园林一绝。从天桥俯瞰,正对着的便是退思草堂,远处的揽胜阁与水香榭半藏半露,近处的闹红一舸掩映在树丛中,几番错落,使整座花园显得更加深邃迷人。<br> <b>菰雨生凉轩</b><br>下天桥往前,就是“菰雨生凉轩”,轩面四扇长窗临水而开,是主人夏天避暑纳凉的处所。菰雨生凉,取意于晚清重臣彭玉麟题西湖三潭映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坡”。<br> <b>从右至左依次为辛台、天桥、菰雨生凉轩</b> <b>眠云亭</b><br>出菰雨生凉轩沿池向北,是一座与众不同的亭子,它就是“眠云亭”,亭名取自刘禹锡《锡山试茶歌》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卧石人”。该亭实为两层,外包湖石,看起来像建于山坡顶部,<br> 眠云亭后面 过眠云亭往北,是一座三曲石桥,桥上架有紫藤棚。走过石桥就是琴房,这里原来是主人听琴的地方。<br><b>三曲石桥</b><br> 琴房 <b>退思草堂</b><br>从琴房往前,即至退思草堂。意为退而思过之堂。退思草堂为一四面厅,风格清淡素雅,是花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堂南是石铺的宽敞露台,可环顾内园景色。台临荷花池,既有“水殿风来珠翠香”的幽趣,又可凭栏戏鱼,体味庄子濠梁观鱼的雅韵。隔池与“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和“闹红一舸”相对。<br> 退思草堂厅堂中悬挂有一块《退思草堂》匾额,与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匾额不同,四个字的颜色格外引人注目。匾额下悬的画轴是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画两旁内侧是集石鼓文对联“艺秀辞工人所乐,水流花放吾其游”。对联的内容应是描写退思园景物和游园的心情的。 <b>览胜阁</b><br>从退思草堂向西,在九曲回廊北端便是“揽胜阁”,也称小姐楼,与坐春望月楼的二楼相通。这是一座不规则五角形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三面六窗,上下两层,凭栏俯视,满园景色尽收眼底。 <br> <b>金风玉露亭</b><br>在花园的西南角有个园中园,入口为一两面亭,亭下是一个八边形洞门,洞门两面的门额分别为“金风”和“玉露”,因此,该亭称为“金风玉露亭”。<br> <b>桂花厅</b><br>在“玉露亭”花墙南面,还有一个小庭院,园内植有多棵桂花,因此庭院南边的建筑名为“桂花厅”。现在,桂花厅已经成为卖字画的小店,名“鸿翼轩”。<br> 桂花厅庭院内景 <b>退思园出口</b><br>从桂花厅经过两个砖雕门楼后,就到了退思园的出口。<br> 退思园集古典园林之精华,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汉族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堪称是造园艺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