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自清笔下的那道瀑布白光引领下,登上了白水漈森林公园

看远山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的连续大雨,使山川涵养太多的水源,看瀑布定是好时机。离温州市中心最近的一条瀑布,十几年前,瓯江两岸没有高楼,顺着府前街或信河街,往北看,瓯北的山腰那条闪闪发着白光,就是散文学家朱自清笔下的【白水漈】。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对于白水漈,我只是遥望过,没有亲近过。这一夏天的周日,不妨去走走。</span></p><p class="ql-block"> 从温州鹿城区发车,跨过江心屿上方的瓯越大桥,拐进白水浦路,抵达溪流尽头的山脚下,二十多分钟便到达白水漈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山脚岭崖壁上刻有“白水漈森林公园”字样,右侧是上山的游步道。</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台阶,便见瀑布下的水潭里有人在洗衣服,一下子明白溪水不是很清澈的原因了。</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上山,没过多久,便望见一座凉亭,名“甫畅亭”,亭边的岩石上“清泉”二字,系温州书法家汪廷汉题写。“清”代表朱自清,“泉”是白加水代表白水漈。此二字,凝聚着朱自清与白水漈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继续拾级而上,不远处一拐弯,只见右边峡谷里两条似白练的瀑布从六十多米高的山崖豁口急速挂下,像双龙出山,探头深潭时双龙合璧,烟雾缭绕。我们已置身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雾縠”、“飞烟”之中了,那种空灵的意境,让人恍若隔世。但不是朱老先生笔下刻画的“太薄了,又太细了”,或许朱先生来的时候是枯水期。难怪有人用“晴天不断四时雨,千载常悬太谷音”、“飞岩白水在云间,云来雾去不改颜”来形容它的秀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  瀑布对面的崖壁上,刻有朱自清230个字的散文【白水漈】。</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白水漈】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縠”,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p><p class="ql-block">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1924年3月16日</p> <p class="ql-block">  瀑布左侧山坡上,建有朱自清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在浙江省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执教鞭时,于1923年在朋友的陪同下游览了白水漈,那年他25岁 ,次年3月写下了不朽名篇《白水漈》。 白水漈因朱自清的散文名声鹊起、享誉遐迩、游客慕名而来。现如今,该村已建设了白水漈森林公园,开发了山脚至麻山自然村的游步道,以便人们吸氧健身,领略人文。</p> <p class="ql-block">  离开朱自清纪念馆,毅然向高处攀登。不远处又遇一亭——“自清亭”。此亭与仙岩梅雨潭的“自清亭”南北呼应,朱自清的散文一“绿”,一“白”,皆刻上崖壁,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  再上行遇一寺院,叫罗汉寺,在寺前右拐,一条溪水流淌而下,该处是二漈的源头。白水漈,分上,中,下三段五折。而其中,尤以中漈最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  跨过水流,登上台阶,在珠龙亭稍息。亭子的背后就是一漈,水势单薄,不见白光。</p> <p class="ql-block">  转回主步道,继续攀登。草木繁茂,山林幽静,只有鸟鸣声和自己的急促喘气声。前段时间的感冒低烧,体力尚未完全恢复。几次犹豫驻足,前头的陈老师一直在呼唤,几次又鼓起勇气前往。</p> <p class="ql-block">  山回路转,前方突然开阔起来,峡谷幽深,只听流水潺潺,不见流水踪影。茂密的植被覆盖整个谷底,道路呈水平环绕山腰,不由得步伐轻快起来。</p> <p class="ql-block">  绕过峡谷,又是上坡的陡路。只见前方一座长亭横在台阶正中,上有“永宁古道”四字。</p><p class="ql-block"> 据查,白水村所在的江北岸区域,约于西汉前形成村落。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曾在此建立国都。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今瓯北罗浮一带 。直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永宁县为永嘉县。“永宁古道”由此而来,名字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永宁古道,又称白水漈古道,是瓯北最长、海拔最高、历史最悠久、保持最完整的一条古道。它南起瓯北白水村峡谷,北至南城李家村(岙底),全长约12.5公里,最高海拔约400米,与其他古道相接。是古人从瓯北到黄田及上塘的交通要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游人稀少,这亭建得如此气派,不知资金何处而来?走到永宁古道亭中,已是正午12点半。上午出门带上两杯水,为了减轻负担,留一杯在车里,一杯水两人喝,水也喝完了,今天计划走半天,也没有带零食。这时,我脑海里编织出一张幻网:到了麻山村,找一家小店买一瓶水喝;再吃一碗面;如果有民宿,在钟点房里休息二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幻网的诱惑下,我使出最后的力气登上步道的顶端。当看到崖石上镌刻的“麻山”二字时,仿佛是一个离家多时的人,风尘仆仆回来远远看到自家的房子那样兴奋。</p> <p class="ql-block">  另一边的崖石上“忍”字,我对它的理解是;“忍”是人生路上的座右铭,是成功抵达目的地的唯一途径。</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水库边有几幢漂亮的别墅,屋顶上红旗飘飘,我更加相信那里有民宿。</p> <p class="ql-block">   穿过永宁长廊,一块石头上的“缘”字迎面而来。“缘”来如此,你我皆为风尘客,遇上一面皆是缘。</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里,空无一人,家家户户房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  这一家门前对联: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横批:究竟无我。</p> <p class="ql-block">  紧埃着另一家的门前对联:矿泉山庄邻里伴,青松绿竹根相连。横批:荥阳憩舍</p><p class="ql-block"> 这两座房子的主人,猜想他们是共同爱好的知心朋友或亲戚。</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通车,远离城市喧嚣,在宁静山水间建房幽居,要耐得住寂寞。体悟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晨昏暮晓的轮回中,总会有新的寓意与启示。</p> <p class="ql-block">  麻山水库的西北边,静静矗立着麻山禅寺。能在寺院里续一点开水,该多好。台级上去,也是大门紧锁。不知今天是有“缘”,还是无“缘”。</p> <p class="ql-block">  太阳底下走了一圈,村头的这一片绿荫显得格外珍贵,坐下歇歇吧。</p> <p class="ql-block">  往回走,路边亭中石刻的“北山歌”,仔细看,但看不大懂。只是觉得,诗、书两位文人,感叹“谢公屐齿今安在,括苍山水青不改”,他们于是留点印记在人间,人生匆匆,恐怕“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p> <p class="ql-block">  离开麻山村,原路返回。下山途中,眺望远方,瓯江对岸温州城区密集的房屋连成片,南门外三幢高楼鹤立鸡群,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乌云殿下方路边的屋里,有一位70岁的大爷卖冰食 ,我们拿了二条冰棍,各人一条。大爷背货上山没有加价卖,二元一条的冰棍我竟吃出百元价值来。</p><p class="ql-block"> 与大爷聊天得知,麻山自然村的村民,都搬迁到山下的白水村;水库边的房子是温州、乐清和瓯北的几个人建房幽居康养的;真正的永宁古道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做为交通的古道已化身为健身赏景游步道;有人欲从白水漈峽谷翻越到黄田岙,麻山村之后的古道(真正的古道),在荆棘荒草中无法辨认,只得掉头返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