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足迹(续)(副本)

杜建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建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来,从父亲体检拍片中,看到了父亲受伤时的弹片仍保留在体内。这只能说明父亲受伤后,因当时条件受限,只是缝合了伤口,弹片并未取出。一枚枚弹片竞陪伴父亲走完了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4年至1945年,随着兵工产品品种的增多,各项试制任务也随之增加。在此期间,父亲参加了燃烧弹的试制任务。他们先后解决了磺磷缺少,只爆炸不燃烧等问题,圆满完成了试制任务。父亲他们制作的燃烧弹,很快被部队用在了战斗中。部队在攻打敌人的一个据点时,一发燃烧弹落在了一个油坊中。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震慑了敌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燃烧弹试制成功后,为了提高战场杀伤力,父亲又开始试制能在空中爆炸的炸弹。当八二迫击炮弹试制完成后,在试制55炮弹时,曾出现过险情。因操作工加工物件时将尺寸加大了一点,造成炮弹刚出炮口就发生了爆炸,使父亲又一次震伤了耳朵。但最终完成了试制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6年,全国转入了大反攻的解放战争。此时,父亲担任了滨海军区军工部四厂的厂长。该厂主要是生产八二迫击炮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7年3月,国民党中央军开始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父亲他们厂便进入了边备战,边生产的状态。他们将笨重的设备和多余的半成品埋藏起来。将炮弹的部分半成品装箱后,用民工的小毛驴驮着进行转移。转移中,经常会遇到敌机的轰炸和扫射。牺牲、负伤是难免的。每当进入安全地带,父亲他们便立即将半成品组装成炮弹供应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我军主力部队和山东民众,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后,父亲他们的兵工厂又返回原住地,开始正常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9年春,山东滨海、鲁中和渤海三个地区的兵工厂迁移至淄博市博山区石马村一带。父亲任炮弹装配厂副厂长,厂长是黄宗孝同学的父亲黄淄源伯伯。也就是这一年,父亲在山西房东的来信中得知,我爷爷1947年就因病去世了。因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身在山东战区的父亲与远在山西的爷爷早己处于失联状况。得知我爷爷己去世,父亲为未能尽孝而难过了很长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 0 年,父亲任山东兵工总厂检验科科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1年8月至1953年9月,上级党组织,安排父亲在河北省石家庄工业干部学校脱产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3年至1956年,父亲任山东国营七三二厂装配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6年,父亲调入淄博市化工筹备处工作。从此结束了他洒过热血、战斗、工作多年的军工生涯。后来,因市化工筹备处撒销,父亲调入山东农药厂仼工会主席,直至离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离休时系原行政15级。离休后,党组织给予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批准其享受地市级医疗、乘车待遇,每年增发一个半月工资的生活补贴和一定数额的因战残废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战争年代,父亲曾2次被山东滨海军区评为劳动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离休后,他一如继往的关心企业的发展,为丰富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受到全厂广大干部和职工的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7年5月,原国家首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后为电子工业部顾问)的张挺伯伯,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打听到我父亲在淄博,便从济南赶到淄博,与我父亲见面餐叙。1939年,父亲在八路军115师后勤部给邝部长当通迅员时,张挺伯伯是后勤部副政治指导员,也是我父亲的领导。后来张挺伯伯去了东北,他们再也没有见面。时隔四十多年能够再次相见,他们格外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3年3月4日,我心中的丰碑、我敬爱的老父亲因病逝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张挺伯伯,于2018年1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母亲,朱玉琢,1928年8月25日,出生在山东省莒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那时,母亲有2个哥哥和1个妹妹。母亲记事时,就经常跟我姥姥外出讨饭。有的富人家不但不给点吃的,还常常放狗伤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给幼小的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5年,为了能摆脱苦难的人生,母亲曾瞒着姥姥在当地参加过革命工作。但时间不长,便被姥姥硬是拉回了家。她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女儿。主要原因是我大舅的牺牲,姥姥还沉浸在悲痛中。1943年,时任八路军某部排长的大舅朱德礼,在回家看望老爷、姥姥及家人后,返回部队时间不长,便在莒南县与日军的一场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了。母亲被姥姥拉回家,人在家里,但心仍然向往着出去工作,向往着一种新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6年,全国进入了解放战争。这一年也是母亲人生的重要转折年。春节之后,母亲进入了山东滨海军区举办的烈属学校学习(类似识字班)。当年6月,母亲便被当地政府安排进入滨海军区兵工总厂(后改为军工部)四厂工作。从此,母亲便踏上了革命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亲所在的兵工厂,主要生产八二迫击炮炮弹。父亲时任厂长。母亲工作的小组有十几个人,主要是承担炮弹的药包制做。当时,老红军江世良伯伯也在这个小组工作。这也是后来父母调张店工作后,仍然经常去博山山机看望江伯伯的主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父母所在的军工厂,一边加紧生产前方所需要的弹药,一边经常行军转移。转移途中经常遇到敌人飞机的空袭。听母亲讲,有一次,她们刚转移到一个小山村,敌人的飞机就飞到了小山村的上空。敌机一边扔炸弹,一边用机枪扫射。当时母亲就近躲在一间民房内的墙角处。敌机机枪</span>扫射的子弹穿过屋顶,打在了母亲的脚旁。子弹入地时淺起的尘土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有惊无险,如果子弹偏一偏,后果将不堪设想。兵工厂转移,母亲他们也经常赤脚涉过冰凉的河水。这也损伤了母亲的膝关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8年3月至1949年8月,母亲所在的兵工厂改为鲁中兵工一局五厂,主要从事炮弹的装配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9年5月,母亲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次年3月转为正式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全国解放后,母亲一直在山东兵工总厂、国营七三二厂(后改名为山东机器厂)检验科工作。主要从事炮弹出厂前的检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0年2月,母亲调入山东农药厂工作。曾先后在木工组、托儿所、家属委员会、知青办、劳动服务公司等部门做管理工作。文革后期,曾被选为厂革委委员。参加过淄博六中工人宣传队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5年9月11日,为革命工作39年、57岁的母亲,经批准光荣退休。享受建国前老工人原工资照发、医疗费全额报销等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母亲一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子女的关教,既严格又尽心,操劳一生。母亲的晚年,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她经常回忆,并无数次给我们讲述战争年代她所经历的故事。她感恩党的教育,使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感慨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和同志们。每当讲起这些,她总是说:“知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4年10月1日零时10分,当母亲为之奋斗一生的共和国诞辰65周年之时,我敬爱的母亲却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恩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眸父母的足迹,缅怀逝去的父母,更感恩父母的养育。父母相识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军工情谊将他们结合在了一起。听母亲讲,当年父母结合前夕,省军区的副司令员曾了解过母亲的家庭和母亲的工作情况。这也反映了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对父母的关心和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母一生,养育了我们子女四人。我的大弟,杜维克,系淄博五中高中十五级学生。也是淄博五中蓝球队主力队员。1972年12月,他与球队的同伴一起光荣入伍。成为淄博驻军67军军直蓝球二队主力队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服役8年,曾任代理排长,2次受到嘉奖。1980年12月退伍,安置在山东农药厂保卫处工作,直至退休。我的妹妹,杜世平,系淄博五中高中十六级学生。也是淄博五中蓝球队主力队员。曾为淄博五中蓝球在全市争得了荣誉。高中二年级,她曾被山东省射箭队挑选运动员而选中。但遗憾的是,为了当年五中蓝球队在全市打比赛,而放弃了这一机会。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同年10月下乡。1975年12月,招工进入淄博市第二棉纺织厂(原为张店拖拉机制造厂),直至退休。我的小弟,杜红谱,系山东农药厂子弟中学高中毕业生。1978年11月下乡。于1979年12月应征入伍。在济南军区守备三师七团特务连(隶属青岛警备区)任文书,服役4年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受部队嘉奖4次。1983年12月退伍,安置于山东农药厂工会工作。如今我们兄妹四人,除小弟外,均己退休,安度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顾父母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战争年代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付出和奉献。这正是他们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现如今,不忘初心,踏着父母的足迹,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夲文参考,父亲的遗作《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山东后兵工厂建立和发展概况》一文。)</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p> <p class="ql-block">母亲</p> <p class="ql-block">姥姥、父亲、母亲、我、大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我、大弟、小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