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爱的书友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好!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蟾蜍影里千秋鉴,蟋蟀声中七月图。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美好的仲夏夜晚,姐妹们怀揣梦想,从不同的方向出发,画上最美的妆,穿上最靓的衣,相聚茶语琴韵,品香茶,读精典,共赴一场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方向和目标。它包括的内容——规则、境界、边界、底限。同时提出了“德”的概念,按照“道”去做人做事就是有德,违背了这个道就是失德,圣人就是顺道而行的人。学习《道德经》,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含义和价值,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德经》告诉我们,“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身,故能长生”。作为智慧的领导者,家长应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格局;《道德经》认为人的内心应该追求平静和自然。学习它,可以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知晓“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因而我们要敬畏自然,为人处事力求抱阴而负阳,应本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原则行事;《道德经》包含了许多关于处世的智慧和箴言,如“上善若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人贵有自知之明”、“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领悟这些智慧,可以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享受生活、珍惜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岩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分之一《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作为国人,作为家长,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下面将开始道德经第69、70章内容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第69章</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rǎng)无臂④;扔无敌⑧;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⑥。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主:打仗时的主动攻势。</p><p class="ql-block"> ②客:打仗时的被动防守。</p><p class="ql-block"> ③行无行:前一个“行”,读xíng,行动;后一个“行”读háng,行列。</p><p class="ql-block"> ④攘(rang):捋起。</p><p class="ql-block"> ⑤扔:对抗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⑥宝:命脉之意。</p><p class="ql-block"> 【翻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懂得用兵的人曾说,我不敢主动发动战争侵犯别人,而只在被侵犯时不得已而应战;作战时不敢盲目进军哪怕一寸,而要后退一尺,以退为进。(在入侵国家的领土上)虽然人民没有排成行列阵势,没有面对敌人奋臂作战,虽然好像没有面对敌人,虽然人民手中没有兵器,但四处都是侵略者的敌人。没有比轻敌更大的祸患,亲敌就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相持时,被同情、被支持的一方会获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兵器是不祥的东西,战争是值得哀伤的事。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不可主动侵犯他国,表现了他的反战思想,同时也表明其不争、居下的处世原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一章紧接前面两章对用兵之道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讲柔、弱在军事上的运用。“反者道之动”,用柔用弱不是真柔真弱,而是处在柔、弱的位置,顺着道的自然趋势以柔克刚,以弱胜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里的“不敢”意为不至于怀有鲁莽或罪恶的图谋。一般意义上的“不敢”,多指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其中略含贬义。本章由“不敢”所构成的是一种虚拟语气,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鲁莽或罪恶的图谋,这种虚拟语气在本章中是贯彻始终的。“寸”是极短的长度单位,“尺”比寸稍长,老子用尺和寸来说明不要轻易挑起战争的道理。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主张在战争中,不要轻举冒进,而应该以退为进。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中的具体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老子认为,主动出击去侵略别人,其本身在道德上就输给了别人。这是因为主动进攻对方,对方就会为正义而战。这时,对方的民众就会因为敌方的侵略行径而感到愤慨,其保家卫国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这对进攻一方是极为不利的。相反,如果守而不攻,留给对方主动出击的机会,受侵略的民众就会愤然还击,并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主动进犯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寸土地,就会有遭到对方还击的可能,这是因为人们都以侵犯别人为耻辱,所以我们应该避免侵犯别人的行为;老子是反对战争的,老子知道,战争会给民众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但是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避免战争的。既然不能改变当时的形势,他就阐发自己的战争观,即“以退为进”,以此来争取正义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智者也就是这样处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行”指的是采取行动,“行无行”指的是虽然人民没有排成行列阵势,“攘无臂”指的是虽然没有面对敌人奋臂作怒。“扔无敌”意为虽然好像没有面对敌人。“执无兵”意为虽然人民手中没有兵器,但四处都是侵略者的敌人。怎样才能做到“扔无敌”呢?就是要诱使敌人不知不觉地走入我们为之设计好的圈套之中,像我们中国人的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这里的“轻敌”意为目中无人,小看敌人的能力。“宝”就是上一章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无为不是不作为,不是骄傲轻敌而不做应战的准备。如果骄傲轻敌,一定会遭致失败,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任何骄傲自大和轻视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合乎道德标准的,必然会受到惩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这里的“哀”不是悲哀,而是被同情、被支持的意思。“哀者是对各种不幸和悲哀的后果都作过周密思考,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的军队。这个被同情、被支持的后果,即“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老子最后以“哀者胜矣”作总结,点明了自己的主旨,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老子曾经说过,仁慈是道的三宝之首,仁慈也就是无为,如果在战争中运用无为的思想,那么进攻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防守的时候也可以稳住城池。这一观点与“哀者胜矣”一致。在老子看来,人们在进行战争的时候,一定要怀着仁慈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不滥杀无辜,这种态度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第70章</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话很容易被了解,很容易去实行。然而天下之人都不了解,也不按照这个去做。说话得有核心宗旨,做事得掌握事情的关键。正是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很少,按我说的道理去做的人更是难得。所以圣人穿着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的很多章节都在讲人贵有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我们真正能够去了解别人,这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表现,可比这个了解别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自己,“自知者明”。因为我们自我的认知,经常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被情绪所左右,所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千多年后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是这个话题的延伸。悟道,就是了解自己。自己是我们认识得最少、却总认为了解得最深的那部分。把自己搞明白了,世界也清爽了。读懂自己,才能改变本性;提升维度,才能化茧成蝶,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子讲“夫唯无知”是希望人们头脑中不要塞满知识,要给智慧留点空间。智慧是人类下载了大道的信息,能量层级远高于知识,能解开知识无法解答的困惑;疗愈知识无法平复的伤口;带来知识无法企及的蜕变。知识,别人可以传授给您,智慧,只能靠自己领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就是一把钥匙,可以给自己的意识调频。在看不见的层面上,您的觉知在慢慢打开;在潜移默化中,您的思维在逐渐扭转。当您带着大道思维去生活时,每天都是觉知的契机;当您把道落地践行时,知识就会转化为智慧,那一刻,命运将开始真实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道德经》,让我们身正心安魂梦稳,遇事不焦虑,不浮躁,知道从何处入手了;更善良了,会善待自己,善待身边人了;做事知道遵从自己内心了;家庭氛围更和谐了;精气神也比以前好多了……总之一句话,学了《道德经》,会让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