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追了4天的动物以后,在纳米比亚的第6天,去参观早巳极有兴趣的“红泥人族”辛巴人(Himba)的村落。</p><p class="ql-block">在纳米比亚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沙漠国家,辛巴人不是那里最古老的人种(灌木族人”Bushman” 是真正的原住民)。辛巴人是班图人的一支,由于习性和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吸引了人们很大的兴趣。他们从北方迁徒至纳米比亚,大部分聚居在贫瘠穷困的纳北,与安哥拉南部的辛巴人是同一种类。在独立之前(1990年),安哥拉南部与纳米比亚北部本无真正意义上的边境线,辛巴人自由在两国之间穿行。</p><p class="ql-block">以前误以为辛巴人的红肤色是本色,今天才知道那是涂上去的。所谓的“红泥”系从某种树上刮下来的物质,拌以羊奶制品而成。辛巴人将它涂在皮肤上,以防暴晒和蚊叮虫咬,涂料中的红色乃由其中的氧化铁提供。辛巴人几乎终生不浴,尤其妇女,一生只在来第一次例假时洗一次,不知这个习惯是否与缺水有关,但是走近他们并无异味,推测是他们身上涂抹的红泥掩去了体味。</p><p class="ql-block">2位司机,一位是南非后裔,据信是葡萄牙人与南非黑人的混合,为棕色皮肤,另一位是班图人,完全是非洲黑人。感觉到两人有</p><p class="ql-block">过不错的教育,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讲得有条理,尤其是那位本地黑人。也许与种族背景有关,他们解释一种现象的角度也不尽相同</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年轻妇女基本上是由“村长”派到村口等待我们</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村是一个很小的地方,由许多单个的圆顶屋排成一圈,把“村”包围起来. “屋子”是树枝结柱搭建的圆形结构,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圆穹屋顶和墙壳,屋顶上和墙面上抹上泥土和牛粪,干了以后就形成典型的“辛巴屋”。</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有19个屋子,25名妇女,7个男人,18个小孩。</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圆形“高地”为羊圈,羊圈4周以干枯的荆棘围成,圈养了许多山羊和奶羊。孩子们大多半裸着在早上端着碗,追着奶羊挤奶,在布满羊粪便的羊圈的泥沙地里追逐翻滚,一派无忧无愁。这使我们想起童年的日子,一般的翻翻滚滚,一般的欢快嬉笑,但是羊的粪便是绝计不沾的。</p> <p class="ql-block">妇女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轻松的一刻:坐在一起烤火聊天。背景上的两位男子是我们的驾驶员,也帮我们在有些住处没人拿行李的时候援一手。</p> <p class="ql-block">这家有一些“财产”。</p> <p class="ql-block">羊圈</p> <p class="ql-block">这块空地有点像村公所,大家议事时蹲、坐在这里,不论冷热,升一堆篝火,说一些我们肯定听不懂的话。</p> <p class="ql-block">辛巴女人用的头饰标志着她们成为人妻(一说即使未婚,成为母亲时即改带这样的头饰。未婚未育的女性不戴那种饰物。那种棕红色的头饰用小牛皮制成。当一个辛巴男人走进一个陌生的村落时,他凭头饰就能判断谁已经名花有主,理论上只能找那些不带头饰者谋划下一步,当然,辛巴人的私生活不是一般人的逻辑所能彻底了解的。一路问过几个纳米比亚人(多为主流人种的班图人而非少数族裔的辛巴人),知道了一些奇怪的习俗。辛巴人是半游牧民族和一夫多妻家庭结构。平均一个男人有2个妻子。当然如果他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娶更多妻子。这个事实可以用他们的男女比例1:4来解释。可是为什么会1:4呢?在人类学上,自然选择造成出生时性别分布约为男:女= 1:1.05,这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差不多。成人后比例通常颠倒一下,这与战争、男性较为有冒险行为及承担较多的体力压力有关。但是辛巴人的的男女1:4很难用人种和社会学来解释。如此巨大的性别差异使得一夫多妻成为可能. 辛巴男人平均一人有两妻,多的可达5位妻子。</p><p class="ql-block">从12岁开始,女孩子就可以出嫁(一说10岁)。但是必须经父母同意。 辛巴人的财产以牛的数量计,通常的聘礼为5头牛。</p> <p class="ql-block">辛巴社会仍然是父权制和一夫多妻制,女性承担大多数事务:做饭(一日两歺玉米粥,有时加入牛羊奶,很少吃肉) ,清理屋里屋外,运水,以及所有的家务,当然还要做妻子和母亲。男子只是放牛、羊和…有时喝酒。这使人想起当年在东非肯尼亚看到许多妇女爬在房子上架大梁,铺茅草顶,而男人则坐在地上喝酒…为妇女鸣不平却深知这是他们千百年来的习俗,是那里女性的宿命,她们世世代代接受,我们外人没有什么置喙之处!</p> <p class="ql-block">此人可能未婚,时常向周围投去探询的眼光</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已婚女子,看似意犹不足,但是她们不懂英语,无法交流,</p> <p class="ql-block">自小孩子起,似乎就有着对外界的不信任。不知道这跟他们至今仍然过着半与世隔绝的日子有关</p> <p class="ql-block">小弟</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母亲和儿子显然在关注着同一个事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位巳婚女子才二十几岁,便已显得饱经沧桑</p> <p class="ql-block">又一位孩子,双眉紧锁,目光坚定,生相极有个性。窃思此人如果生活长大在北美大陆,给予最好的教育,可能会成为一位风云人物;而在这个半游牧部落终老,大概率会是一个有三妻四妾五牛十羊的普通辛巴男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终老辛巴村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他有选择的机会的话)。毕竟,即便成人后极尽富贵,待繁华落尽后终将回归自然,而辛巴男子比北美黑人男子的平均寿命要长10多年。</p> <p class="ql-block">看着对外界不了解、不信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村长”,7位男性中的有主宰权的人。他对村里的公事和私事有仲裁权利。比如游客付给村里的参观费用,由村长统一收取派发,但是村民无法知道究竟收了多少钱。据说他对村里任何未婚女性有初夜权,以“确定”该女子是否可以出嫁。</p><p class="ql-block">这位村长也许不必再像别的男人那样出门放牧,一去几日或几周。</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辛巴屋。中文的“家徒四壁”是它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这屋子至少是二妻一夫,也可能更多</p> <p class="ql-block">哥俩</p> <p class="ql-block">“盼”…</p><p class="ql-block">这个情景使人想到古时军人的妻儿,焦急地等待着出征的丈夫和父亲的归来。可是他们等得到吗?有道是自古一将成名万骨枯,未知出征那位男子是归来的将军还是把一堆枯骨留在为帝王卖命的疆埸…</p><p class="ql-block">突然发现自己的脑子不着边际地瞎转,赶紧收回!</p> <p class="ql-block">少妇幽怨</p> <p class="ql-block">哺乳</p> <p class="ql-block">看到几户人家室内的摆设。室内的堆积大多以基本生活所需为主,比如吃、喝。许多器皿显然是从与外界的交易中获得的</p> <p class="ql-block">欢乐</p> <p class="ql-block">母子默契</p> <p class="ql-block">皱着眉头的村长。</p><p class="ql-block">令人不解的是:打着赤膊却戴着绒帽子不知道是什么道理</p> <p class="ql-block">这孩子似乎是迷失的一代。前面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年长的孩子似乎在讲什么,另外两位小弟弟相信他吗?</p> <p class="ql-block">陋室前的欢笑仍然灿烂</p> <p class="ql-block">这个男孩长大后希望当村长,还是走出去看一片花花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位年轻的母亲很可能是未婚妈妈。</p><p class="ql-block">据说辛巴族男人走到下一个村落,或者对于该村的某个未婚女子已有所闻,或者随机寻婚,当他找到那位女子的泥屋时(未婚子跟父母住在一起),先向她的父亲说明来意。未来岳父许可后,俩人会“试婚”。试婚是双向的。男人会在一段时间后决定该女子是否合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会向女子的父亲提出娶她的意愿。可是那位父亲也在同时观察小伙子:会不会有虐待倾向,是不是体贴女孩子,有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女孩和将来几位小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说到财力,辛巴人娶妻以牛只(而不是货币或羊)计算。通常5头牛以上。一头健壮的牛可以卖1万到1.5万纳币(折美元$550-$850,平均$750一头)。有的部落酋长拥有多达上百头牛,因此一个老头娶好几个年轻妻子是司空见惯的事。</p> <p class="ql-block">这位母亲在自家门前为全家煮粥,</p> <p class="ql-block">村长带领一群妇女为我们跳本族舞,在群舞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人们轮流下场独舞,只是</span>节奏和歌声都比较平淡,动作不外乎拍手,顿脚和转圈。看了一阵,兴趣缺缺,往地上的小碗里放了几张纸币就走开去看年轻男人放羊去了。</p> <p class="ql-block">2个年轻小伙子吆喝着几百头羊去吃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两位年轻牧人</p> <p class="ql-block">村民们走到一里多外去“担水”。在现代社会里,辛巴人不再喝水沟或泥塘的水。村外有水井,无从考查那是村民挖的还是政府派人来挖的。只是知道村民用塑料容器去装回各自小房用来烹饪食用</p> <p class="ql-block">生活的艰辛在孩子的脸上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姐弟俩在这么小的年纪也得出村去一英里多以外的地方灌水拿回家</p> <p class="ql-block">这一部分只是很简单地介绍了红泥人辛巴族。以前在旅途中看到比较特别的人文方面的内容,会想办法跟当地人聊天,了解民风民俗。纳米比亚在1990年独立于南非之前使用的是南非语(Africaan). 即南非荷兰语. 独立后普及南非英语。纳国人的官方语言以及与外界交流使用英语,但是他们本国人之间经常用南非语交流。可是辛巴人两种语言都不说,只说自己族裔的语言:奥奇辛巴(OtjiHimba),该语言没有文字,只有口语,因此外界对这个神秘的部落的了解相当肤浅。要强调的是,纳米比亚最大的人种是班图人(我们这位驾驶员就是班图族的),辛巴人只是班图的一个极小的分枝。班图人的语言有口语和文字,叫做奥希万博(Oshiwambo)。它与辛巴语言有一些疏远的关联。因此我听到这位驾驶员结结巴巴地与村长说过几个字。</p> <p class="ql-block">过去看过关于南部非洲的红泥族人的零星介绍,对他们的生活习性和氏族结构颇感兴趣。如今更多了一些感性知识,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半原始和现代生活的比较。显然,辛巴人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极为匮乏。 我们所习惯的似乎与生俱来的一切,他们全都没有。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今年预计达79.2岁(2021年是76岁),中国人今年预计76.6岁,亚裔美国人(平均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均较美国各民族为高)高达80.7岁,但是辛巴人的平均寿命在80-85岁之间,平均82.5岁,并且不乏百岁老人。他们许多人终生不穿上衣,下体也只是用两片牛皮或羊皮遮挡,他们的孩子也同样打喷嚏流鼻涕,得了病一般是抗过去。显然,现代人的慢性疾病在辛巴人身上很少。纯粹从人的寿限来说,返朴归真岂非更好?</p><p class="ql-block">可是,为了多活几年而放弃现代生活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值得吗?尤其想到放弃美味的葱姜龙虾螃蟹,和有机会踏遍千山万水看世界的享受,这可不行,少活几年也罢了。想毕,精神振奋,憧憬着下一站:鲸湾港(Walvis Bay), 那是纳米比亚最大的沿海城市,濒临大西洋,是南部非洲唯一的天然深水避风港。那里有世界上唯二的沙漠与大海直接相拥的海滩(另一处是与纳米比亚北邻的安哥拉),有一个节目将是在每天的大西洋的潮水尚未淹至纳米布沙漠时的几小时的时间窗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乘坐越野车飞快驰过沙滩,穿行在左侧高达数百米的沙丘和右侧逐渐发力的海潮之间,肾上腺素飙升, 美景与冒险并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