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潇湘之五——岳麓书院

月明风清

<p class="ql-block">  湖南人杰地灵,从古到今涌现出无数的杰出人物,而“岳麓书院”可谓人才的摇篮,所以“岳麓书院”是必去之地。</p><p class="ql-block"> 导游一路上都说:我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我查一下,原来这是当年作为湘军的最高统帅曾国藩对他的将士们的生动总结,也是今天我们流传最广的湖南人精神真实写照!曾国藩又言:“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这一个“拙”字和一个“诚”字,就是湖南人的精神的最深刻底层构造,也是湖南人精神以屹立民族之林的最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乘坐地铁2号线可直达“岳麓书院”,在扶梯两侧和过道有许多介绍湖南名人或者历史的图片,稍加注意也能学一点知识。</p> <p class="ql-block">地铁里大多是行色匆匆的年轻人,随着人流往出走的同时,随拍一张,你是否对此也有感触?</p> <p class="ql-block">  路过湖南大学这座著名的“红楼”,毛泽东主席1950年8月手书的“湖南大学”匾额悬于北面拱券形大门入口处,成为广大游客拍照留影的打卡胜地。据说其中的205室,是抗日战争中国战区陆军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旧址,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湖大广大师生每天途经红楼东侧时,总会驻足仰望的历史遗迹。湖南大学作为唯一一所举行抗战胜利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同样被写进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战史。</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是宽阔的“东方红广场”,远远地就看到了毛泽东塑像矗立在高高的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  经查资料得知: 湖大东方红广场毛主席塑像的总高度是12.26米,其中像身高7.1米,基座高5.16米,寓意为纪念毛主席的生日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塑像的造型,采用的是“背手型”,选用的是主席在北戴河的照片作为塑像形象参考。主席身穿风衣,微风将衣角轻轻吹起,主席双手背在后面,深情地凝望着这片他年轻时熟悉的土地,很有“独立寒秋”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境。或许,此刻的毛泽东正在回忆着年轻时的他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志同道合、风华正茂的同学朋友在湘江河畔、岳麓山下那段不寻常的岁月,他们或江中击水,或盘沙对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p> <p class="ql-block">  越过广场,顺路前行便来到“岳麓书院”的售票处。天上下着大雨,我们躲藏在屋檐下听讲解员给我们叙说建筑概貌:书院坐西朝东,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p> <p class="ql-block"> 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大门正对面。它是古代看戏的台子,也是一种教化人民的方式。相传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王守仁题诗:“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后来逐渐荒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一直被保留。</p> <p class="ql-block">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台西面两柱上悬挂一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此联是清代进士、湖南巡抚左辅撰。上联的意思是说,如能融会贯通,潜心治学,一定能取得成功。下联的意思是说,作为生徒必须精通天地人的道理,知广识博,才能成就人才。此联意在激励学子奋发努力,自强不息,知天悉地,博古通今。可见古人对人才的要求十分高,今非昔比。</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1986年湖南大学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幅对联,提出了新的解读,他认为于斯为盛,这个斯是这个时代的意思。在新时代,人才济济,湖南人要继续展现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家国情怀。据考证,于斯本意也是指时代,可见习近平的文化功底及其深厚,也不会随意去解读经典,而是回归经典本源。</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老师,也是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是岳麓书院的教授。1917年和1919年,毛泽东曾两次居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湘江评论》,建立了新民学会。赫曦台、爱晚亭是青年毛泽东经常散步、学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是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p> <p class="ql-block">内有一副长联“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 陟岳麓峰头 朗月清风 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 民物命何以立 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 衡云湘水 斯文定有攸归”,这是出自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旷敏本之手。</p><p class="ql-block">上联的意思是说成大事的人,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对于毁誉、得失不要过于计较,有了这样的人生原则,就像登上岳麓峰头,感受朗月清风,悠然会太极,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下联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感恩的心,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传承文化,并且对这种文化的传承要有坚定的信心,对于文化有它的归宿、有它的发展,要有坚定的自信,就是所谓的“斯文定有攸归”。</p> <p class="ql-block">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书院“学规”,今日再读,认为很有继承之必要。</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校歌中唱道:“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朱张”指的是朱熹和张栻两位大儒。张栻生活于两宋之际,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他在担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数年之中,把岳麓书院变成了湖湘学派的基地,在南宋名满天下。作为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张栻完成了湖湘学派的理论化,为学派中一批人争取了学术地位。张栻还与他的好友朱熹在岳麓书院举办了著名的“朱张会讲”。</p> <p class="ql-block">  朱熹来过岳麓书院两次:第一次是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带着几个学生从福建骑马来与张栻会讲了三个月,留下“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谚语。据说因为远道来听课的学生太多,所骑的马把岳麓书院门前池塘的水都喝干了。今天岳麓书院的讲堂中,仍为朱张二人摆放着两张座椅。第二次是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作为湖南的地方长官经营岳麓书院。“朱张会讲”使湖湘文化、湖湘学派达到巅峰,与中国其他区域的文化相比,经世思想传统在湖湘文化中表现特别突出。</p> <p class="ql-block">教学斋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p> <p class="ql-block">在书斋旁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转过“教学斋”,就是书院的花园。竹木扶疏,亭台精致,曲径通幽,溪水潺潺,环境相当幽静。书院的学生来此自修或者小憩,都是非常不错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选址于风景优美的岳麓山脚,前就是湘江,背山面水,合乎风水中的“居阳背阴,山环水绕”之势。“借山水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古来自有用环境教育思想、培育人才的传统。岳麓书院也沿袭此传统,在各建筑角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风景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p> <p class="ql-block">花园的门窗也很精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称一幅画,有苏州园林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书院的左侧是文庙,是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与青瓦白墙的教学建筑不同,文庙可享有国家等级的建筑色彩。因为岳麓书院从宋朝开始,受历代皇帝的重视和褒奖,影响很大,尽管是私学,也按照“左祖右庙”配置,在“左侧”设置有专门的文庙。</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雄伟壮观,高大威严,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因正在整修,无法入内参观,只能远远观看拍张照片喽。</p> <p class="ql-block">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在文庙的西厢房,它不是特意为岳麓书院所写,但因其“口气大”而名声在外,是书院“最霸气”的一条。此联出自清代学者王闿运之手,他是湘潭人,曾在湖南长沙城南书院讲学,做过曾国藩幕僚。据传,王闿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便随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对联虽然“口气大”,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对近世中国所肩负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在“岳麓书院”里还建有一座“中国书院博物馆”,可以免费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院博物馆目前包括千年弦歌、书院教育、书院学术、书院祭祀、书院藏书与刻书等五个主要展厅,展厅利用有限的文物藏品、场景复原及原状陈列,把中国书院千年历程及相关主题清晰展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至清末,绵延千余年,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士人的精神家园。书院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藏书与刻书、祭祀等功能于一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书院践行独特的办学理念,吸引有志于问学者负笈云集其中,虚心受教,且多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栋梁;千百年来,书院秉持自由讲学的传统,延请文化创新与传播者登坛讲学,朱熹、王阳明等学术大师更是以书院为研究与传播基地;千百年来,书院珍藏的典籍为院内外士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千百年来,书院祭祀不仅强化了书院的学统,也涤荡着士子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关系,未能仔细学习,但也收获不少。</p> <p class="ql-block">在这张图上,我们找到许多震铄古今的先贤名字,也只有他们配享世人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师曾捐资一千万,为修建此博物馆做启动资金,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回望书院,对书院的作用与意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再次登上“赫曦台”留下这张照片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绕过书院向后面的岳麓山上迈进,快到“爱晚亭”的一处岔路口,工作人员提醒我们山上的雨水太大,路滑,要注意安全。 心中有霎时的迟疑,但架不住想看的欲望,蹚着雨水继续爬山,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爱晚亭”!</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有诗词形容秋天的岳麓山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亭正面的朱色鎏金“爱晚亭”额,乃毛主席所书手迹刻制,爱晚亭也因此大放异彩,与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重檐四角攒尖顶,翠绿琉璃瓦内为四根丹漆圆柱,外檐为四根花岗岩石柱,亭中有彩绘藻井。</p> <p class="ql-block">  大约中午12点时,我们在雨中匆匆留影后,便快速下山。雨越下越急,鞋子里灌满雨水,衣服也被大雨甚至是暴雨淋湿,整个柏油路已经变成了雨水争先恐后奔流的河道,望着这难得一见的奇观,真是既有实现愿望之后的兴奋满足,又有对是否能够如愿回归的隐忧。</p><p class="ql-block"> 果然不出所料,2号地铁因大雨而停运,我们只有改乘公交才回到酒店。在吃午饭时,又得知从14点起,“岳麓山景区”和“橘子洲头景区”因大雨闭园。哎呀呀,我们这一行人可真是幸运之至,哪怕再延误两小时,都无法圆满结束湖南之行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