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二)新训

大卫(党晓茂)

<p class="ql-block"> 随着一声长长的火车鸣笛声,满载着新兵的闷罐军列缓缓的驶离三原车站,经过近半小时的行程,列车停靠在西安车站,我们全体下车后在站台上和其它县、区入伍的新兵汇合,为便于路途管理,我们被按照部队的管理编制要求,依照团、营、连、排、班的建制进行重新组合,我被编排在二连三排一班,并被指定为临时班长,负责我们十名新兵的路途管理。</p><p class="ql-block"> 大约晚上十点多,满载新兵的闷罐军列在夜色中驶离西安车站,一路向北急驰而行。当年我们乘坐的闷罐列车外观虽不好看,没有窗户,仅有一扇推拉的大铁门拉开后可看到外面的景色,车厢地面上铺了一层薄薄的芦苇凉席,打开被子后一个紧挨一个的睡在一起,倒还觉得很舒适,比起坐长途硬座火车还要好一些。一个车厢有几十号人,大家彼此虽不熟悉,但在接兵干部的引导下,大家互相介绍,相互交流,很快就熟悉起来,车厢慢慢显得很热闹。</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我国的铁路运输还比较落后,虽然我们属新兵专列,但有时不得不为旅客列车和重要的货物列车让道。因此,有时在一个车站一停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人员又不准下车活动,大家只好或者睡觉,或者三、五成堆的在一起聊天。</p><p class="ql-block"> 次日中午第一次在石家庄军供站休息和吃饭,当大家排好队进入饭厅,一眼看到饭厅里摆着大桶的白米饭和大肉烩菜时,眼晴都发直了。那个年代,因生活条件都不太好,想吃一顿肉菜和米饭,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奢望,更不用说这白花花的东北大米饭,吃在口里既美味又香甜,新兵们都如饿虎下山一般,一顿狼吞虎咽,很快就结束了战斗。最有意思的是饭后我们几人结伴去上厕所,一进厕所才发现这厕所真大,二、三排每排近百个蹲坑一字排开,让人有点眼花缭乱,"还有这么大的厕所″是我们几人几乎同时发出的惊叹。</p><p class="ql-block"> 随着列车呼啸着驶过山海关车站,眼前的一切让我们都惊呆了,车厢外已是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和关内相比较,简直就是两重天,这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塬和关中平原上的孩子来说,是很难见到的美景,这白茫茫的积雪之厚、之白、之银光耀眼让我们感到眩目和震撼。而且随着列车的不断北驰,车厢里的温度也越来越低,虽然大家都穿着崭新的绒衣和厚厚的棉军衣,但仍然感到有些寒冷,有些甚至钻进被子或将被子抖开披在身上以抵挡严寒,这也成为我们这些关中男儿到大东北后迎来的第一次来自大自然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满载新兵的闷罐军列经过六天六夜的长途疾驶,终于在第七天晚上十点左右到达目的地——吉林省通化市车站,全体新兵下车集合后,在昏暗的灯光下和隆隆的机车轰鸣声中,千余名新兵被点名分配到不同的单位。我们被分配到806团的几百名新兵,分别乘坐几十辆用逢布遮盖的军用卡车,向市区外驶去,当汽车在弯沿的山区公路上颠簸疾驶时,黑暗中只能看到一长串明亮的车灯在夜色中来回晃动,四周是一片寂静。</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汽车大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后停了下来,有人喊"到了,快下车吧。"下车后简单整理行装后,我们便被带到连队伙房,一进去就看到几大盆热气腾腾的面条早已摆在地上,由于大家经过长途拔涉,是又冷、又累、又饿,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上碗捞起面条便不管不顾的大吃起来,等两碗面条下肚,身上这才有了些许暖意。</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已经深夜两点多了,我们来到各自早已分配好的新兵宿舍休息,一进门就感到屋内特别暖和,和外边的天寒地冻相比,简直是天堂与地狱之别,。班长们已经早早为我们烧热了火墙,烧好了开水和热水,经过简单的洗漱后大家都各自在自已的铺位上休息就寝,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好好休息,加上寒冷的缘故,便很快都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当大家起床出门后,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四周都是白茫茫的群山和黝黑的密林,在两山之间是一排排错落不齐屋顶盖满积雪的营房,这和我们当初想象中的部队大院差距也实在太大了,让人不由得心中产生了一丝悲凉。后来我们才知道,部队营区距通化市近60公里,距边陲重镇集安县也有50多公里,离最近的小山村热闹村也有十多里路。但细想,既来之,则安之,越苦的地方越能磨炼人的意志,我只能这样在心里暗暗的鼓励自已。</p><p class="ql-block"> 休息一天后,我们的新兵训练生活就真正开始了,我被分在新兵连二排六班,我们班共十人,分别来自陕西三原、湖北武汉和四川德阳、北川,班长是77年从大连入伍的王班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想从一个"民"向"兵″的转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第一关就是怎样叠好被子,要想将一个厚厚的新棉花被子叠成像豆腐块那样四棱四方,有棱有角,确实不容易,而且难度很大,大家按照班长的要求,用尽各种办法去练习,铺开了叠,叠了又铺,坐在上边压,用板子反复夹。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重复了多少回,班长也想尽办法,带我们参观老兵宿舍,让老兵给我们作示范,讲经验,这才最终能从几十分钟叠好到十几分钟完成,直到最后几分钟快速完成并达到统一标准,我在班里是副班长,除了自已要整理好被子外,还要督促和检查其它人整好内务,肩上多了一份重重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东北的天气特别寒冷,几乎每天气温都在零下30度左右,而且经常下大雪,往往是今天清扫,明天又堆起厚厚一层。而且人们传言,说冬季在外尿尿,手里必须拿根棍子,以防尿被冻住,虽然当年天气没有像传言这样邪乎,但也可以想象出冬季寒冷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队列训陈是新兵训练科目中最苦最累的科目,在零下30度的操场上,虽然穿着翻毛皮鞋,戴着大栽戎帽和棉毛手套,但也难以低挡住刺骨的寒冷,大家训练一会便会冻的脸部发麻,浑身瑟瑟发抖。班长只好让我们沿操场跑步,用雪反复搓手以抵御寒冷和防止冻伤。王班长待人和善,对我们像亲兄弟一样,生活上十分关心和照顾,但在训练场上却很严格,一丝不苟,一次动作不行,就要让你反复做、反复练习,直到合格。对于反应比较慢的个别战士,他不顾寒冷陪伴着一块在训练结束后加班练习,就这样在他的严格要求和带领下,我们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刻苦训练,基本掌握了单兵队列和班队列动作,并在连、排组织的几次会操中都取得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晚上的紧急集合训练是新兵们最发怵的事,一声紧急集合哨声后,要在黑夜中几分钟内完成穿衣、着装、打背包,跑步集合等动作,而且集合后还要背着背包跑几十甚至数百米远。刚开始训练时,有衣服没穿好的,扣子扣偏的,抱着被子跑出来的,没穿袜子或只穿了一只鞋的,跑步中背包散架的……,总之,大家是洋相百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家都基本撑握了各种动作要领,速度也越来越快,着装也越来越整齐,全连基本能在五、六分钟内集合完毕,达到了条令要求。</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入伍后新兵训练阶段是最艰苦的阶段,也是新兵入伍后最初的考验,此话一点不假。我们不但要在操场上刻苦训练,经受住寒冷和意志的考验。还要在宿舍内认真学习《队列》《纪律》《内务》三大条令及《保密手册》,并且作到能熟记会背,经受脑力的考验。训练之余要顶着齐腰深的积雪上山拉柴来烧火墙取暖,经受强体力劳动的考验。洗衣服时虽然大部分都是在室内火炉上烧热水来洗,但热水不够时也会砸开河边一尺多厚的冰层取水,在刺骨的冰水中洗衣、刷鞋。有时手稍不注意沾水后放在搪瓷脸盒边就会被粘掉一层皮,疼痛无比,洗后凉在外边的衣服会被冻成像一块折叠的薄板,稍不注意就会被折成两半等等,这些困难都在我们顽强的意志下得到了克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变的越来越坚强,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民"到"兵"的彻底转变。</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第一次看电影是在沟里边的坑道看的,第一次进入马蹄型的装备坑道,如同小说《红楼梦》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让人惊奇和目瞪口呆。进入坑道后,再通过一道道严实的防护门后,进入一个很大很高的空间,在那里可容纳几百人同时观看电影,看着身旁老连队战士们背着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整齐而坐,感到十分神奇和威武。也验证了入伍前朱排长对我所说携枪看电影确实不假。特别是放映前连队之间互相拉唱军歌,在那密封的空间里显得十分嘹亮和震撼,从那宏亮的歌声和拉歌的呐喊声中,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的内含和大熔炉的温暖,充分证明了自已选择从军这条道路的正确和无悔。</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们的新兵训练生活也进入了尾声,虽然我们远离前线,但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南惩越南,北防苏联",因此,当时部队战备的弦仍然绷的很紧,大家每天起床后都是打好背包,随时准备出动,并且在坑道内还适应性的生活了近十天,显得紧张而神密。</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生活就这样在紧张、忙碌中拉上了帷幕,我们将以一名合格军人的身份被分配到老连队,将为连队输入"新鲜血液",为连队的建设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末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