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快乐行之二——寻根之旅

蓝天碧水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6日,下午,我们从郭亮村村出发,向山西临汾进发。</p> <p class="ql-block">太行八陉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的重要通道,我们是从太行陉进入山西的,现在不用翻山越岭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一路上穿的隧道过大桥,经过5个多小时的行驶,到达汾河边的临汾市。</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位于汾河沿岸,东有太行山脉,西面是吕梁山脉。</p> <p class="ql-block">山西从北到南有五盆地,分别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临汾位于临汾盆地。</p> <p class="ql-block"> 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p><p class="ql-block">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市、晋城市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市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是地级市,是山西南部的经济大市。</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天鹅国际酒店位于临汾的新区,内部现代豪华,外面环境优美,酒店对面是临汾消防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临汾消防主题公园晨练。</p> <p class="ql-block">走路晨练中。</p> <p class="ql-block">跳绳晨练。</p> <p class="ql-block">广场舞晨练。</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晨练。</p> <p class="ql-block">遇见胡桃树。</p> <p class="ql-block">准备上车了,前台电话说我们一位队员的手机充电器遗留在房间,机器人正在为我们送来。</p> <p class="ql-block">送充电器的机器人来了。</p> <p class="ql-block">充电器送来了。</p> <p class="ql-block">美女导游介绍今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尧庙到了,走,寻根去。</p> <p class="ql-block">  临汾尧庙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修建,不断扩大。庙内前面有东西朝房、光天阁、尧井亭,后面有尧宫、舜宫、禹宫、万寿宫,最后是寝宫,东西两边还有许多房舍、庭院。据史传,尧庙规模最大时占地七百八十余亩。</p> <p class="ql-block">古帝尧庙位于临汾市南约三公里处。尧庙汉魏时代始建于汾西古平阳城,晋惠帝元康年间徙尧庙于汾东原上。唐显庆三年(658)徙庙于城南今址。历代修葺,屡遭战乱,今存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寝宫等,棂星门、仪门已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物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陈列于尧宫甬道两旁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的,700年前我们祖先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礼仪用品和乐器等。这些文物石雕生动地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尧庙更具有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陶鼎模型。</p> <p class="ql-block">“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浑润泽四方万民。</p><p class="ql-block">来,帅哥,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真正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石狮真品文物。</p> <p class="ql-block">帅哥,你是在研究什么呢?哦,这是龙脉。</p><p class="ql-block">龙凤之脉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p> <p class="ql-block">龙脉是走一走,顺风又顺水。</p> <p class="ql-block">121,踩龙脉。</p> <p class="ql-block">龙盘。</p> <p class="ql-block">击壤歌。</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公元666年),是尧庙宫内历尽沧桑劫难而幸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筑,系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有边梯可上。</p><p class="ql-block">“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在尧庙筑楼经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唐以后历代筑城建殿时都设“五凤楼”,以示河清海宴,国泰民安。 “五凤楼”下层三孔砖券门洞,直通“广运殿”。古代祭祀帝尧时,君主从中间步入,文武大臣从旁洞通行。</p> <p class="ql-block">尧庙独联。</p> <p class="ql-block">尧井,天下第一井。</p> <p class="ql-block">尧井台</p><p class="ql-block">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p> <p class="ql-block">尧宫古柏</p><p class="ql-block">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p><p class="ql-block">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p><p class="ql-block">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p><p class="ql-block">“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p> <p class="ql-block">尧是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勋,13岁被封到陶地任职,15岁被封到唐地为唐侯,因而亦称陶唐氏。尧16岁被推为首领,在位90年,他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设立“华表木”“敢谏鼓”,实行禅让,首开民主政治之先河;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创尧天舜日之盛世。孔子赞尧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帝尧高寿114岁而终,至今民间将高寿者亦称为“尧年”。</p><p class="ql-block">尧两侧与尧并称为“五凤”的四位大臣是:四岳,尧时期掌管山岳祭祀的官儿。后稷,是主掌农业的大臣。羲和,尧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掌管历法的官儿。皋陶,尧时期任大理之职,是方管刑律的大臣,他执法如山,公正廉明,据说“画地为牢”就是他民明的。</p> <p class="ql-block">寝宫</p><p class="ql-block">尧的寝宫始建于唐麟德年间(公元664年),宫内供奉着帝尧与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传说帝尧定都平阳不久,去仙洞视察民情,巧遇鹿仙女,双方相爱,择日成婚。成婚之处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对面山峰红光照射,状如腊烛。此后,人们把帝尧与夫人成婚的山洞称之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所以华夏儿女反成婚之居皆称为“洞房”。</p> <p class="ql-block">寻根去。</p><p class="ql-block">祭祖堂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尧舜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伟大的先祖。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p> <p class="ql-block">中华帝尧鼓,天下第一鼓。</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鼓“中华帝尧鼓”称之为天下第一鼓。迄今为止,天下还没有比它大的鼓。这面鼓直径3.11米,高1.2米,鼓的两面均是整张牛皮而著,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帝尧“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开创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带来了“尧天舜日”之盛世。置鼓于尧庙,就是要弘扬帝尧精神,传承文明,恢弘正气。</p> <p class="ql-block">地震碑亭。</p> <p class="ql-block">出了尧庙,在门前公园遇到练家子,请他为我们表演一下,原来是练双鞭的,他说练一段单鞭给我们看。</p> <p class="ql-block">高速公路旁的防护林,为什么树都倒向一个方向呢?</p> <p class="ql-block">洪桐县大槐树到了。</p><p class="ql-block">大槐树镇城北贾村西侧,有明代迁民遗址古大槐树处,现已开辟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p> <p class="ql-block">你们在说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走,寻根去。</p> <p class="ql-block">根字影壁</p><p class="ql-block">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根字影壁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移民起因</span></p><p class="ql-block">经元末战争,全国户口锐减,各地居民除在战争、灾荒中死亡外,更多的是流亡在外地,成为流民,形成官府的户籍人口大减,各地人口疏密不均。北方诸省、西北地区、两淮地区人口显见稀少。而山西地理优势较好且受战争影响较少,人口较为集中,因此决定从山西进行移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移民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3-5年不征赋鼓励农民生产的措施,北方各城市附近荒闲的土地,政府又分给无地的人垦种,每人为15亩,另给菜地2亩,“有余力者不限顷亩”。</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又颁发额外垦荒,永不起科的诏令,规定: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的移民除纳税的土地外,其余垦荒之地,听其自有,永不征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移民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据《山西通志》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移之民以晋南为多,其次为晋东南、晋中数县。明代初年,山西省辖5府、3直隶州、16散州、79县。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的28县,潞安府辖的8县,汾州府辖的7县,泽州辖的4县,沁州簿的2县,辽州辖的2县。这些地区共有51县,而平阳府就辖28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移民迁出地</span></p><p class="ql-block">由于明朝大移民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下进行移民手续办理,即移民的起点,因此本次移民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而在此移民出去的人群,绝大多数并非洪洞县人,甚至不是山西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移民去向</span></p><p class="ql-block">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涉及1230个姓氏。</p> <p class="ql-block">明代洪桐大槐树移民路线。</p> <p class="ql-block">移民情景雕塑通过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第一组雕塑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我们叫它朝堂决议。</p> <p class="ql-block">这第二组雕塑就是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背井离乡,离别依依。</p> <p class="ql-block">解手,背手,连手。</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在哪儿呢?</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图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洪桐大槐树古训。</p> <p class="ql-block">五百年前是一家。</p> <p class="ql-block">去看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洪桐大槐树遗址。</p><p class="ql-block">碑亭(古大槐树处)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p> <p class="ql-block">二、三代大槐树,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p> <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树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面的许多地方已经炭化,这就形象地说明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的。</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还要早200多年,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移民后裔脚小趾指甲是否复形</p><p class="ql-block">据说,官兵在移民的脚小趾指甲上,用刀子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脚趾指甲都是复形的。</p><p class="ql-block">大槐树景区文化顾问樊德昌认为,从遗传学角度来讲这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是人们想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辨认老乡。</p> <p class="ql-block">“思乡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每年4月,寻根祭祖节开幕,黄昏时分,只见那槐树上密密麻麻地趴满了小鸟,交头接耳,如诉如语,那一条树枝桠几乎不堪重负,颤颤巍巍。再看那鸟,状似麻雀,形体略微显亮,更加灵动,更加婉转。</p><p class="ql-block">这些小鸟,每天黄昏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于大槐树景区大大小小树木上,就是没有丝毫离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时,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这群可爱的精灵,只有在每年临近四月一日才陆续在这里聚集,清明时节,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此后,便渐次减少,四月十日后,就零落无几了。于是,这莫名其妙的精灵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思乡鸟”。时至今日,这令人敬畏、诱人遐想的思乡鸟没有变,每年清明时节准时来、准时去。</p> <p class="ql-block">寻找到你的姓氏了吗?</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姓氏,我们的家。</p> <p class="ql-block">又可以享用丰盛的旅游团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