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火凤凰”(副本)

慎友

<h3> 中国的国鸟花落谁家,至今人们还在讨论遴选中,素有中华“火凤凰"之称的红腹锦鸡,因其色彩艳丽,有望荣登宝座。</h3><h3> 四川汶川沙排村能入列全国拍摄红腹锦鸡的最佳地,全靠一位藏族汉子的真诚与执著。这位藏族汉子叫刘文君,鸟友亲切地称他为小刘。</h3> <h3> 刘文君是四川汶川县草坡乡沙排村的护林员,藏族,能讲一口流利的川谱。由于常年在高山峡谷中穿行,他脸部被紫外线照射得黑里透红,加上剃了光头,看上去比同龄人老成一些。</h3><h3> 2020年的新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在拍鸟大师了了了(微信名)的率领下,赶到大山深处的沙排村,已快上午10点。太阳还没有爬上山,山谷中气温只有摄氏三四度。小刘在寒风中等我们,冻得瑟瑟发抖。“这么寒冷的天,你咋不戴上帽子?"一见面,我们就对节日这么折腾他充满歉意。了了了说:“戴不得!戴上帽子,鸟儿怕生,就不来觅食了。"原来光头、白袜是小刘的标志性装束。</h3><h3><br></h3> <h3> 红腹锦鸡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的山林中,对外部侵扰十分警觉。稍有声响和异动,它们便逃之夭夭,藏于丛林灌木中。</h3> <h3>拍摄点在半山腰上,车只能开到山脚下。我们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攀爬在已结冰凌的山路上,虽然距离只有一公里多,但坡度大,四人累得气喘吁吁。小刘提着两暖水瓶,还帮着我们拿相机脚架和一大包午餐食品,却面不改色气不喘。他说:“一天两次步行前往红腹锦鸡栖居地投食,都是步行,练就了铁脚板,肺也洗得干干净净的!”</h3> <h3> 终于爬到了拍摄点。“咕咕咕,咕咕咕……"刘文君一边投食,一边呼叫。还真灵,这大山红精灵还真一步步走出来了。</h3> <h3> 刘文君能成为汶川红腹锦鸡的群主,花了近四年功夫。为让这群大山精灵听自己的指挥,从当年入秋开始到来年春天,不论天晴下雨,刮风飘雪,他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爬上五公里外的山顶定时投放食物。一千多天,他不知滑倒多少次,摔了多少跟头,划了多少口子,终于功到自成。在刘文君的食诱下,渐渐地,鸟儿对这位光头不再排斥。</h3> <h3>日积月累,与红腹锦鸡混熟了,小刘也将投放点一米一米向山下迁移。一千多个日子,一天两次,由于他的坚守,红腹锦鸡的活动地也从山顶向山腰移动了五百米。这山腰台地,成了锦鸡的乐园。</h3> <h3>现在刘文君投食,离红腹锦鸡才三五米,它们也不会惊恐。</h3> <h3>全国各地的拍鸟爱好者,闻讯而来,都想拍下红腹锦鸡的芳姿。</h3> <h3>这是鸟友拍的精彩瞬间。我们只能停留一天,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h3> <h3>锦鸡很给力!鸟友满怀期望而来,拍得卡爆心爆。随着一幅幅美图在网上微信传开,观鸟拍鸟的人渐渐多了,也成就了刘文君的一份产业。他带客人上山,并提供水和部分食物,收取一定的费用。起初视人多少三五十不等,现在去拍一人收一百元。鸟友说:刘文君付出了常人不能坚持的东西,值!</h3> <h3>今天是节日,只有我们四人上山,可以任选机位。</h3> <h3>大师搭台,锦鸡唱戏;鸟友齐聚,皆大欢喜。</h3> <h3>红腹锦鸡怕阳光,太阳高悬时,很容易暴露自己。所以日出或日落前后,它们才出来觅食。中午它们也要睡午觉,我们只有等待。</h3> <h3>雄锦鸡觅食比较霸道,它不允许旁边有同类干扰。</h3> <h3>下面是我拍得的锦鸡写真:小帅哥还未长大,漫步还是很有明星范儿。</h3> <h3>拍鸟人追求照片质感和动感,在三位大师指导下,我终于逮住了飞翔中的锦鸡。</h3> <h3>领队了了了是资深拍鸟人,群内威望高。这是他此行抓拍的两幅作品,质感、姿态之美没得说。</h3> <h3>下面是老兵007的佳作。大师就是大师!操作大炮娴熟高超,与我等入户级菜鸟不是一个层次。</h3> <h3>  四年保护,沙排村红腹锦鸡群已由过去的十来只,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只。酒香不怕巷子深。鸟友慕名而来,满意而归,刘文君的收入也不断增多。靠观鸟致富,如今的刘文君已成为汶川因地制宜创业的典型。最近他发现了一只金雕在山上飞翔,翼展一米多,捕食俯冲十分苍劲,在阳光照耀下,羽翼金光灿灿,尽显鸟王之大美。为了留住这位天子骄子,仅这个月,刘文君已把家中饲养的三只鸡投放到山腰显眼处,供金雕享用。我想,凭刘文君的毅力,他的“金雕计划"定能成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