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中职生路在何方

舍予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十字口,上岸我要哪里走?</p><p class="ql-block"> 高考原本只是一个考试,只不过是可以连接大学,及至就业,所以近些年来被越来越重视。</p><p class="ql-block"> 高考成绩出来了,好也罢,坏也罢,总要有个高低。有人如高考大神唐尚珺,多年征战,何必管他凡间事如何变迁;也有我就不考,家长你急啥,反正我爱咋咋地的中职生和高中同学;还有诸君,试试就试试的职教潇洒哥姐,大伙儿报我就报,既给家长个面,又给自己一个理由,至于怎么努力,那是别人,我则只负责走流程,撞大运而已,成绩好我啤酒庆贺,成绩垃圾啤酒照样,从此不再假装读书,活成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我们本可不必巻,高考只是一个起点,何苦为难自己?</p><p class="ql-block"> 新的高考环境下,中职生路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货真价实的大课题,弄得好关乎学校前程,弄不好也关系千家万户。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且看中职生源,百分之九十多不是冲着高考来的,但是到最后还是被架到高考的轨道上来了。多年的普职分流,从底层的实践,到顶层的规制,再到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从宏观上着眼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打通中职升学的断头路,职业技术类本科增设,招生人数增长,本科的尽头不再是尽头,照样可以上研,上研就意味着前途无量。还有一条,普高不能选择对口,中职学校的则是对口普高随意,细品品,很明显就是为冲击强基计划差点劲,进军名校本科也力气欠缺,对于希望学得一技之长,又想上好技术类大学提供了重大利好。</p><p class="ql-block"> 利好来了,自然就会产生吸引力。然而,老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百分之九十早已经就厌学的小朋友,何以承担此重任呢?这根本不是问题,其实早在若干年前,许多学校就开设了技能就业与高考升学两个方向,各展其才,这个高考红利只是有所倾斜而已。而受到伤害的是那些高考力度不够,就业也希松一点的,则会在招生上出现“你懂的”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在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形势下,这个利好无疑是颇有吸引力的。是不是会被衍变成中职学校普高化,物理化学生物组合,变成专业课组合,不得而知,但是可能。</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就有了第二个思考,中职学校的定位,是为考而教,还是技能第一呢?</p><p class="ql-block"> 生源是学校办学定位的出发点,如果一味的为考而教,势必降低技能的学习与实训。只要决定了以考为导向,专业课的教学必定调整,考的科目优先,其他的专业课则会打折,甚至可以直接消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成绩是招牌,既可以成为明晃晃的金招牌,吸引初中相对较优秀的学生,直奔高考而来。也会引起家长的关注,尤其是正苦于孩子学习无从下手,却不肯放弃的家长族。这个金招牌的影响力可是要远超原来对于中职生的各种政策优惠,甚而会引发招生战,形成中职生的再分流。</p><p class="ql-block"> 在再分流的暗流下,如何评价学校,如何评价老师的教学管理,这是新形势下的不能回避的问题。有激励才会有动力,那么是重点鼓励高考,以成绩论英雄,还是鼓励技能实绩,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诚然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需要多角度考虑。问题回归到起点,关键是我们仍然是这样一群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功夫的,越是经济社会转型,越需要货真价实,越需要让孩子们从初中的厌学族打造成明礼懂事能担当,且肯吃苦,有学习力的新人,才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有立足之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考虑的第三点,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转型已经箭在弦上。</p><p class="ql-block"> 其一,抓高考,一旦成绩不好,就会面临着生源的进一步下降,因为它将和普通高考一样,只要有竞争,必然会涌现出抢优质生源和优质生源自主选择。弄不好,也极有可能会冲击到普通高中。原来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二类并行,如果再行成某个中职学校的高考高地,水火不容,就可能水乳交融,二者联手开创新的渠道。</p><p class="ql-block"> 其二,技能训练,不革新,花架子会变成中职生的断头路。把学生当成大孩子来养的时代已经落幕,如何从心灵层面切入,激活学生的原动力,引其走出迷茫,不再执迷于游戏,不再“傻傻的淘气”,不再持续所谓的“天性”释放,这需要突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