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亲

王翠英

<p class="ql-block">如果母亲还在世,今年是99岁,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今年应该给她老人家庆祝100岁寿诞。可是母亲走了,她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8个年头。如果真有来生,我希望她现在是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或者是位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p><p class="ql-block">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我的记忆里,很早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小老太太,三寸金莲的小脚支撑着七八十斤的身子,手提肩扛围灶台,春播夏锄秋收冬储粮,样样都在行。由于经日的操劳,眼窝有些塌陷,眼眸却愈发显得深邃。</p> <p class="ql-block">母亲对未来充满了期望。母亲一生未生育,抱养了哥哥和我,哥哥成家后一直没与父母分家,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少见的。我和哥哥的年龄相差近20岁,哥哥有三个孩子,我只比侄子侄女大一点,实际上相当于我们家有四个孩子。其他家庭的孩子,小时候有上学的有不上学的,即使上学,大部分孩子也没等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了。母亲要求我家的四个孩子都上学,除了小侄子初中毕业后上中专学校外,我和大侄子、侄女都上过高中,我考大学,他们俩考中专。对于80年代、90年代的农村家庭,上学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何况我们都不是毕业当年考上的,我们都补习过。</p> <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哪儿来的胆量与智慧,也许是在地主家开了眼界,也许是解放后妇女工作人员带给了她启发。母亲不识几个字,但她知道上学是可以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她不想让她的子女孙辈向她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所以我和侄子侄女必须上学,哥哥之所以不能上学,是当时阶级成分的问题,初中毕业后就没学可上,只能回家务农。我考上高中那年,当我坐在装满煤炭的敞篷车上的那一刻,母亲哭了,我想着那是她留下激动的泪水,她的姑娘终于为离开农村卖出了第一步。后来的日子就是几句话:不争油糕气也得争口窝窝气,考不上大学也得考个中专,反正不许回村种地。我可以说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好在命运眷顾,终于冲出去了,而且冲到自治区外上学了,开学走的那天同样是坐着装满煤炭的敞篷车,车上的人一听说要去上大学,大家说:那你是王二过家的姑娘吧。我说:你们怎知道,他们说这道梁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乡里都在传,怎能不知道呢。</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以后,那个曾经人丁兴旺的小村庄,现在已经人烟罕见了。当年仅我们家所在的生产队就有几十户人家,现在只剩三四户,每户最多两人,而且95%的人家是通过打工外出离乡的。可见当年母亲的决策是多么重要!我在想,如果不是母亲,我的人生轨迹又会是怎样呢?还有我的侄子侄女如今又会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母亲就像一个百宝箱,她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主意与办法,各种困难在她那里根本不是问题。母亲在娘家人面前威信极高。正月初八是她的生日,她的侄子侄女悉数到场为她祝寿。他们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外部问题,都要跑十几里地请教他们的姑姑。最有意思的是二舅母特抠门,一般客人去她家只能吃顿荞面,包括亲家去了也是,但母亲去了二舅家肯定吃得是白面。后来亲家因此与她家解除婚约,不把姑娘嫁给表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地人有个讲究叫荞面不待客。可见母亲在二舅母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母亲在婆家的话语权也挺重。母亲妯娌仨,数她出身最卑微,是地主家长工的女儿。三个媳妇儿就她敢与奶奶周旋,她有时候还敢与奶奶顶嘴。大妈年轻时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姑娘,21岁才与大爹结婚。但是那个时代,无论你自身条件有多好,只要出嫁后就得从夫从婆。我爷爷家规矩多,而且严重的重男轻女,男人女人吃的饭菜都不一样。大妈生孩子后,母亲经常会想办法避开奶奶先让大妈吃些可口的食物,妯娌之间自然也相处和谐。</p><p class="ql-block"> 哥哥与嫂子结婚时,新中国已经进入70年代,那时的婆媳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当时的农村,大多数是儿媳妇嫌弃婆婆,基本上一过门就分家。记得几个叔伯嫂嫂、邻居嫂嫂经常与她们的婆母无理取闹。嫂子和母亲一直没分家,据说嫂子过门后早上起来还主动帮母亲倒尿盆,后来是母亲不让她做的。嫂子每天早上会帮我穿衣服起床并且与我玩一会儿。母亲与嫂子的相处也不是一团和气,尤其是在我们上学的问题上经常会有拌嘴,但不伤大雅,嫂子对母亲的尊敬是由衷的。每次母亲生病吃什么药,都是由嫂子亲自送到嘴边,连最后走的时候擦洗身子都是嫂子做的。</p> <p class="ql-block">我也不知道母亲的妈妈家为什么那么贫穷,因为她的姥爷家挺富有,舅舅、二姨家都是有名的大户,每个舅舅都有文化,三个舅舅在达拉特旗,三个舅舅在当地。四舅不爱说话,五舅七舅(和姨一起排行的)挺活跃,每年冬天都要到我家来做客,晚上是村里邻居们最开心的时刻,五舅、七舅要给大家说书讲历史讲野史。母亲的二姨其实就是我的亲奶奶,也是大户人家,解放前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都是她家的。我是三岁时被母亲抱养到家里来的。</p> <p class="ql-block">母亲有着很高的“财商”,也善于管理。农村一个八口之家,四个人负责挣钱,四个人负责花钱,挺吃力的。为了搞活家庭经济,除了种地,年年养母猪、养羊、养鸡、种西瓜。母猪一年能产两窝猪仔,每窝10头左右,除自家喂养一头外,其余全部出售。四五十只羊,羊肉、羊绒、羊毛也能卖不少钱。鸡蛋是全家在任何季节都能享受的美味,也是招待客人的拿手“菜”,也是随时可以变现的零花钱。每年的7月份,哥哥嫂子会拉着一车一车的西瓜到集市上去售卖,正值学校放假,侄子或侄女会跟车去帮忙。与务农、家务有关的事,母亲尽量不让我去参与,她对我的期望在学业上。收秋后,备足一年的粮食,余量全部出售。这样年复一年,我家竟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户。</p><p class="ql-block">创立一个和睦大家庭是母亲的愿望。她一是希望让我和哥哥知道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二是孩子们在一起你追我赶,可以互相带动,更容易激发上学的劲头。三是嫂子年轻干活有拼劲儿,在养育孩子方面欠缺。嫂子在与邻居打交道方面,经常需要母亲去善后。母亲的愿望实现了,实践证明母亲是有远见的,我和侄子侄女全部走出农门,家里不但没有因为我们上学成为贫困户,反而因为大人的通力协作成为富户。关于我与哥哥相互依存,90%的朋友不理解,甚至认为不可思议。举个例子,父母都是在哥哥嫂子的伺候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我只负责他们的生活保障,还有一部分责任是侄子侄女在帮我完成。母亲过世后,我自己也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但是哥哥嫂子记得,他们会在自己家里做好炖羊肉、炸油糕(在老家过生日的标配餐),叫我过去吃饭。我也会在哥哥的生日那天提示侄子侄女回家,我家先生每年都要亲自为哥哥祝寿,哥哥现在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所以在婆婆家,涉及到家庭成员的事情,我基本上会不遗余力去帮助他们,没有为什么,只有必须!是母亲和睦大家庭思想的延续!感谢母亲的精心培育!感谢母亲让我和哥哥成为了一辈子的亲人!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的亲情远比血缘要亲,我的侄子侄女也是我一个电话就可以随叫随到的至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仅有的一张全家福,是侄女结婚时照的,那时小侄子还没有结婚。都标注了称谓,显得有点乱。</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我家的话语权很重。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个词“强势”,母亲是强势,她的意志一般不容改变。每年春节过后,我和哥哥要给各家亲戚去拜年,拜完年之后,一家人坐在炕头上研究今年哪块地种什么,谁该干什么,一般也是以母亲与哥哥的意见为主,父母哥嫂各自领自己的任务。每当决策的时候,父亲一般不表态。怎么形容父亲呢?突然想到一个词叫“纨绔子弟”,冬天他基本上在家里,春夏秋是农时,他想干活就出工,不想干活就藏在哪个屋子里睡大觉,反正家里房间多。吃饭的时候母亲扯大嗓门喊,他才能出现在炕桌边,否则根本找不到他。为了保证他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母亲一直没把做饭这项工作与嫂子交接。邻居们普遍认为是母亲在伺候嫂子,母亲说父亲又懒又馋,牙齿还不好,如果让嫂子做饭,那还不得委屈死他了。在母亲的呵护下,父亲过着他的幸福生活。嫂子虽然有怨言,碍于母亲的面子,嘟囔几句也就过去了。我会用到“纨绔子弟”这个成语,不是没有道理的。我的爷爷解放前从陕西来到内蒙古,不是走西口来的,而是被邀请来的。爷爷放贷款给蒙古族朋友,朋友们还不上贷款,就邀请爷爷举家来内蒙古定居。解放初期我们乡划定成分,雇用长短工、自己家人不下地劳动的为地主,雇用长短工、自己家人劳动的为富农,爷爷由于勤劳被划为富农。当时爷爷家是个大家庭,三个儿子都在一起生活,大爹和父亲都比较懒惰些,富家子弟是有条件懒惰的,这个规律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大爹懒惰又讲义气,凡是从山西、陕西来家门口讨吃要饭的,大爹都会将他们留宿在自己家中拉家常。据说我们的老家是从山西的太原迁徙到陕西榆林地区,又从榆林地区到内蒙古准格尔。</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乡亲们的口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能干事的女人。“一个好女人旺三代”,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抽象的话,上溯到周朝“三太”,她们的智慧和贡献,使得周朝旺盛了八百多年,远远超过了三代,而是更远的未来。受母亲的影响,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周围的伙伴做事不靠谱,我就会联想到他们的母亲。</p><p class="ql-block">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还不到40岁,刚从准格尔调到呼和浩特工作,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6小时,好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母亲后期的身体状况。直到2019年,我的亲生父亲去世后,生我养我的四个老人都走了,我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就垮塌了,从此没有了爹妈,开始回想以前的种种。我和哥哥坐在他家的炕床上讨论父母讨论中医,我俩一致认为,如果我们早些接触中医,我们的父母就不会那么早就离开我们,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是无可替代的,《黄帝内经》的“上医医未病”,其实就是预防的效果,而我们当时自己没有任何的措施。母亲走的时候是81岁,都说超过80岁就算高寿,但我们认为,我们的母亲是可以活到90岁甚至100岁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与哥哥谈到这些时,眼眶里都充满了泪水。每次回老家上坟,我的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掉下来。</p><p class="ql-block">母亲常常因为有我和哥哥这样的儿女而自豪,也为她的孙辈们的成长而感到自豪。我们也因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我先生的交友广泛,朋友的父母亲他基本上都见过,他说至今还没有一人能超过我的母亲。我的闺蜜们经常与我一起回忆上学时母亲带给她们的那些感动。感念我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位朴实又普通的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7日于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