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历史 感悟神秘丝路——新疆国际大巴扎丝绸之路观光塔

大德天下

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巴扎集市,维吾尔族文化表现最集中、留存最完整的地方。<div><br>巴扎在维吾尔语里是集市的意思,集古老文明、特色建筑、民族商贸、新疆美食于一体,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重现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体现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div> 最著名的景点是广场中心的丝绸之路观光塔,塔内各层都有彩绘和展览,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登上塔顶还能俯瞰周围的城市风光。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当我们走进大巴扎置身在这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仿佛时光倒流回那段辉煌岁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丝绸之路观光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楼层导览</b><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7F:克孜尔千佛洞壁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6F:观景台,遙望天山博格达雪峰,俯瞰天山区老城新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5F:新疆乐器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4F:哈萨克族的房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F:新疆沙画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F:维吾尔族的房子;</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F:民族服装展示。</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光塔入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F:新疆民族服装展示</b></h3><div><br></div><div>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一直是新疆一抹独特的风景,流光溢彩是它的代名词,千年华美是它的民族传承,纹饰多样,袷袢飞扬,在观光塔一层我们可以看见这片土地上的多元美。<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F:维吾尔族的房子</b></h3><div><b><br></b></div><div>维吾尔族重视房屋的装饰,呈现出多样化的装饰手段。不过,每个家庭墙壁上都挂有壁毯,土坑上都铺有地毯,这是其共同的特点。建筑装饰图案具有美观大方,精湛细腻,灵活多变、内涵丰富的特点,它把自然界各种事物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构成各种形状,并在保留其原有的形态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彼此协调的形式展现出完整的图案组合,采用的材料也有区别、通常多用石膏,花窗格图案,木雕组合图案和琉璃花石学。<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3F:新疆沙画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沙画是新疆民间的传统艺术,亦属于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古代维吾尔族人民的凹凸画法为基础,融绘画、雕刻、手工艺等技艺为一体,以新疆不同质地的沙粒为原料制作而成,画面凹凸错落,有着极强3D视觉效果,地域及民族特色浓郁、突出。<br><br> 新疆沙画是工人在厚木板上,撒上不同颜色的沙粒,然后用一种特殊的工业胶将沙粒固定,就形成了魅力独特的沙粒画。<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4F:哈萨克族的房子</b></h3><div><b><br></b></div><div>哈萨克族的毡房艺术在草原到处可见。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哈萨克妇女中有很多人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家,她们编织的毡房外围主带(哈语称巴斯胡尔),是用一根根彩色毛线,按照一定的图案精织而成的,主要用来加固毡房的木栅栏,美化毡房。做一条花毡,要经过很多工序,最基本的材料是民用的各种呢子和布片,把这些呢子和布片剪成毛角花、鹿角花等图案,精心帖缝在毡子上,构图严谨,色彩协调、美观大方,同时又经久耐磨。特别是作为姑娘结婚嫁妆的壁挂,是每个毡房必备的装饰品。姑娘们都要把自己喜爱的花卉、花边图案刺绣和勾绣在上面,有的还在图案周围镶上金丝,缀上银珠,手法巧妙,是很有欣赏价值的装饰品。铺在毡房地上,用于隔潮防寒、美化室内环境的补花毡(哈语称“西尔达克”),大多绣有毛角、鹿角、树枝、云等图案,用红、黑、桔、绿、蓝等色布套剪,正反对补,虚实相映,图案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夺目,充满草原气息。<br><br>哈萨克族毡房内铺着各种花毡,哈萨克语称花毡为“斯尔马克”。妇女们利用精巧的构思,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用染配成各种色彩的毛线沿着布剪的图案,千针万线,把两层新毡缜密地缝制在一起,花毡中有黑底红花、白底黄花、黄边绿叶、绿边白花,五颜六色,把整个毡片点缀得华丽美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花毡大小各异,方正有别,用场不同。长方形的,多铺在毡房地上,专供客人就坐;扇形的则是按照圆形毡房的角案而制作,做睡觉时的铺毡,既软绵舒适,又能防潮防寒。<br><br>2014年,哈萨克毡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F:新疆乐器坊</b></h3><div><b><br></b></div><div>新疆民族乐器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不断促进音乐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民族文化。新疆民族乐器是新疆民族音乐基础,也是研究民族音乐历史的重要点。新疆民族乐器种类齐全,制作工艺高,它不仅是一个乐器,也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民族乐器不仅是新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iv><div><br>新疆民族传统音乐中,有着品种繁多的乐器,如:木笛、苇笛、唢呐、萨塔尔、艾捷克、弹布尔、都塔尔、热瓦甫、卡龙、手鼓等,可以说是吹、拉、弹、打,应有尽有。在盛大的节日集会上举行的“麦西热甫”里,这些乐器伴随着新疆民族的精神生活,曾经历过漫长的发展道路。</div><div><br>早在公历纪元以前,新疆少数民族还在过着游牧生活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热爱歌唱与舞蹈的民族,在日常放牧、部落集会、习俗祭祀以及萨满术士等等活动中,常常使用苇笛、布尔咖、手鼓、铁鼓乐器。最早的鼓,以木为框,以羊皮蒙面,以槌击奏。苇笛是一根苇管,管口削平压扁,吹出单音。</div><div><br>从两汉时代至今的两千多年中,新疆少数民族乐器曾经历过两次比较明显的发展时期。古代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枢纽通道,早在汉代,亚洲各国人民,沿着丝路,跨越葱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频繁的友好交往。居住在塔克拉玛干周围绿洲上的各族人民,在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汉族音乐和印度音乐、波斯音乐、阿拉伯音乐的元素,创造了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等灿烂的绿洲音乐文化。它们曾受到汉族人民的欢迎,丰富了中原的音乐文化生活。<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F:克孜尔千佛洞壁画</b></h3><div><br></div><div>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三世纪末,衰落于公元八世纪末,作为龟兹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一处石窟群,其前后绵延3公里多。在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作为龟兹文明最典型代表的克孜尔石窟,不仅具有无法代替的文化意义,也是丝绸之路留给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早在1961年即与敦煌莫高窟、故宫一同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石窟现存壁画面积4000平方米,题材主要为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这些因缘和本生故事主要绘制在中心柱窟的券顶,在中心柱窟其它部位以及一些方形窟中也有绘制主要采取单幅构图,表现手法简洁明快。此外,壁画中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的,也有展现出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历史、经济以及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6F:观光层</h3><div><br></div><div>在观光塔6层,可以360度全方位、无死角地鸟瞰乌鲁木齐南部的城市风光,远眺天山雪峰,大巴扎就在脚下,白云就在身边飘移,夕阳下的乌鲁木齐,显得格外和美、大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