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尚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我中华无辜男儿,倍受摧残。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p> <p class="ql-block"><b>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8月1日,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时为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的赵尚志担任该军军长。一向以抗日斗争为己任的赵尚志,面对着向日寇迅即发起的新的更猛烈的打击,不禁心潮澎湃。他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正在惨遭践踏,无辜的东北人民正在流离失所、惨遭蹂躏,愈加义愤填膺,按捺不住自己激愤心情,奋笔疾书,于是写下了这慷慨激昂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尚志是一位斗志勇猛的战士,在战场上,他从来都是亲自带领队伍冲在第一线。在他的领导下,反日武装队伍不断发展扩大,从一支小小的游击队逐渐发展为几万人的抗日联军队伍。没有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没有对侵华日军入骨的痛恨,他绝不能取得这样的伟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 《黑水白山 •调寄满江红,上阕描写白山黑水尽被敌寇侵占的慘状,面对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血流成河的惨败,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下阙则抒发斗志,引用马援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典故,表达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与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b>诗词赏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词开篇就将镜头定格在残酷的战争场面,“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一句是交待创作背景,以统领全篇。进而描写“黑水白山”被沦为殖民地后的所造成的创伤:“我中华无辜男儿,倍受摧残。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 词语叙事明快、简约凝炼,但又恰当有度。“无辜” 承接上文的“强占”,语意畅达,富于极强的逻辑感。同时,将军终日置身其间,对于一位热血“男儿”来说,令人可以感受到内心承受的惨烈的煎熬。“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一个“想”字,表现出了作者奋起抗争、还我河山的鲜明态度和立场,将军此时所“想”是“故国”,是“ 庄园”,是那里的“无辜”的人民,而并非是作者自己。“故国”一词,很有深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故国”,是指旧地而言。李煜《虞美人》中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 是赵尚志将军词中的本意。因为“黑水白山”已经“被凶残日寇强占”,放眼处,“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不让人顿生“故国庄园”之悲,而这种悲怆凄楚之感,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还要壮烈,因此接着写下了“泪潸然”一句。这一句虽然仅三个字,却有雷霆万钧之力。在艺术上,它作为上阙词的结句,有总结性质,同时对领起下文,也有承接作用。“泪潸然”就是默默地流泪,为下文蓄势,在蓄集酝酿情感的爆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词的上阙,完成了叙述和铺垫过程,达到与读者交流、共鸣的目的。因此,在下阙,作者开始挥动如椽巨笔,抒发对日寇口诛笔伐的力量。“争自由,誓抗战”,前分句是目标,后分句是实现目的路径,体现了作者“以血换血、以牙还牙”誓与强盗争生死胜负的的斗争思想。接着提出斗争的策略:“效马援,裹尸还”。马援,东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对友人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手中耶。”最后战死疆场,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毛主席曾屡次称赞马援这种马革裹尸的精神。赵尚志就是近代的“马援”,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国家为民族践行了“马革裹尸”、铁骨铮铮的诺言。“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这一句,既是具体写实又有展望未来性质。赵尚志从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领导群众抗日武装在“黑水白山”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斗争。作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展望革命光辉未来,热血激情满怀,“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表现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对胜利充满必胜的革命信念。可以说,这首词是一篇东北抗联武装抗日斗争的光辉词章,更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伟大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战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观此词,气势磅礴、笔力千钧,描绘出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浴血光复中华的雄伟壮丽画卷。民族的心曲、志士的壮歌、殊死的战斗,欣然笔端,亦情亦景,传声状形,进入妙境。昂扬的格调,深切的情思,宏迈豪壮,博大深远,情感扣击魂魄。对民族复兴的掷血呐喊,对敌寇肝胆俱裂的痛斥,读来感人肺腑、热血沸腾。而整篇作品笔运天成、情出自然,是古体诗词创作中难得的佳作名篇。赵尚志将军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大义和英雄气节,和历史上每一位民族英雄都是可以比肩并论的。作为民族存亡时期挺身而出、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一代儒将,赵尚志将军所给予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b>诗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尚志(1908-1942),热河朝阳(今辽宁朝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广州黄埔军校肄业,后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逮捕而入狱两年,曾任东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等职务。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被混进抗联队伍的日伪特务打成重伤后遭逮捕。在敌人的审讯下,他大义凛然,痛斥敌人的恶行,并拒绝敌人的医治,最终不治身亡,时年34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