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陈封的记忆》(六)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百灵折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岁之前家里发生的事情我只对吃集体大食堂,后来又经历瓜菜代挨饿有些记忆,其余许多事情没有概念。大姐说母亲没有得重病前,因为父亲有打铁的手艺,家里的日子可好了,别人家的孩子七八岁了还光着屁股,大姐哥哥二姐和我都冬穿棉,夏穿单,还是有花的衣服穿。家里还有白面,能吃到饺子、切面汤、烙饼和大果子,这是大多数家庭办不到的。一九六六年前村庄里没有水井,所有人吃水都得到一公里远的滦河边上的水泉去挑水,父亲在外打铁,母亲是小脚,姐弟几个又都小,没人挑水,父亲就花钱雇人挑水,花钱买柴。往生产队里交钱买工分分粮食,日子一点儿也不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坎坷或者是灾难,纵观历史,环顾四周左右,几乎每个家庭,人人都是如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父母有我们姐弟四个孩子,儿女双全,本来挺好的日子,可在我七岁那年因为母亲四十八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日子一落千丈,跌入谷底,一下子啥都发生了改变。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靠山,在孙杖子公社铁业社打铁,养活着全家人。工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只好让在孙杖子读初二的大姐请假回家伺候母亲。母亲病的厉害,拖住姐姐无法返校继续读书。学校张栋和赵启贤两位老师在燕子峪教学时就是大姐的老师,后来调到孙杖子初中还是大姐的老师,他们和父亲关系很好。姐姐品学兼优,爱唱歌,爱跳舞,深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都管她叫百灵鸟。大姐请假不归,不知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两位老师跋山涉水步行几十里来家里探望,见母亲病情不见好转,就跟母亲说:素琴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好,先在家伺候你,待嫂子病情好转了再回学校补课,也能跟得上。其实老师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安慰大姐和母亲,他们心里十分清楚,母亲的病如此严重,短时间内不可能痊愈,大姐根本离不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寒假期间两位老师跟随父亲第二次到家里探访,母亲病情依然没有丝毫的好转,老师跟父亲说:把素琴的书包拿回来吧,可以一边伺候母亲,一边自学。于是父亲返回孙杖子后把大姐的书包捎回来了,大姐就在家里自学没有学完的课程。实际上从初二后学期请假回家伺候母亲开始大姐就已经辍学了。百灵鸟羽翼还没有长丰满就折翼了,命运和我们全家开了个不尽人意的天大玩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重病中的母亲看着大闺女为伺候自己而失学,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如此。大姐的责任不仅是伺候母亲,而是负责全部家务,照顾弟弟妹妹。母亲强打着精神教姐姐画画,绣花,剪纸,缝补衣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凤凰展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前文说到大姐因母亲得了重病而辍学离开学校,在家里一边伺候母亲,一边自学没有学完的课程,同时学习针线活和绘画绣花手艺。文科属于语言学,还是比较容易学的,逻辑特别严谨的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离开学校没有老师辅导,学起来就太难了。再说一个不满十六岁的女孩子承担起家庭主妇应该承担的全部家务还要伺候因病卧床不起的母亲,已经没有精力体力顾及学习了,慢慢的就把学习放松了。尽管如此,大姐毕竟也读到了初中二年级,达到这个文化程度的农村女孩子并不多,基本上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为了减轻大姐难以承受的家务负担,更加方便照顾母亲和家庭,母亲得病后的第二年父亲便辞去工作回到家里,招收徒弟,在我家的斜对门云苍大伯家偏房里搭了烘炉,继续从事他一生热爱的打铁手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66年,大姐是20岁的大姑娘了。在父亲和大姐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能够自己起来扶着炕沿下地活动了,但是仍然不能干家务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年大队选举领导班子,大姐当选了妇联主任,负责计划生育摸底和编写文字材料向上级回报工作。大姐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写的好。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领导临时交代的任务,都能出色的圆满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全国党政军工农商学兵人人学习毛主席著作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大姐具有文化优势,总能写出深刻的学习体会,多次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还出席了承德地区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表彰。1969年被选拔到县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的政治工作部工作。后来解散临时革命委员会相应机构时正赶上国家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大姐被县里保送到宣化师范学院政教系上了两年大学。大学期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十月革命论述、政治经济学,通读了马克思《资本论》毛泽东选集等著作。毕业后分配到平泉师范政教系任教。因姐夫在陕西渭南工作,1977年大姐调到渭南师范学院继续担任政治系老师,后来在陕西师范大学进修后晋升副教授,直至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母亲重病期间,曾让大姐抽贴预测前途命运,大姐抽的帖子是李三娘在磨坊推磨。母亲看了帖子“嗨”了一声说:“我大闺女没有出头之日呀!”算命先生叫赵广峰,是本家大哥,他可不是这么想的,他对母亲说:“大婶子,这个帖子是吉祥的上上贴,意思是李三娘推磨,终有出头之日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姐的人生正是先苦后甜。谁能想到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女孩子十五年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老师,副教授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