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心解之《论语》心解第十七篇

杨香微

<h3>课程主题:博文约礼<br><br>《论语》原文:<br><br>《雍也》篇<br><br>【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br><br>《颜渊》篇<br><br>【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h3> <h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br><br>君子要广泛学习文,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不至于偏离中道了,畔通背叛的叛,背离的意思。</h3> <h3>「文」是什么意思呢?<br><br>有的说法是各类知识,有的说法是文化经典,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说:焕乎,其有文章。「焕」是焕发的焕,焕然一新的焕。「文」有彰呈的意思,「文」原来的意思就是纹路,纹理的纹,指能看得到的、显现出来的东西。<br><br>我们一起来看阳明先生对这句话的解读,在《徐爱录》中,徐爱问阳明先生:<br><br>您说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我深入思考却想不清楚,请您再详细说说,徐爱这里在问「博文」和「约礼」的关系。</h3> <h3>阳明先生首先解读了什么是「文」,什么是「礼」。<br><br>先生说,「礼」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br><br>理法的理就是天理的理,为什么这么说呢?<br><br>因为天理看不见摸不着,它外在显现出来就是「文」,而「文」暗涵的那个罗辑规律就是「理」。所以,一个在表,一个在里。「文」与「理」本就是一,体用一元。</h3> <h3>「文」和「理」的关系明先生解释明白了,继而又为徐爱解释「博文」和「约礼」的关系。<br><br>阳明先生说:「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我们要尊守的理那么多,平时言行举止发散出来的「文」这么多,是可以用一个东西把所有的都串起来,那就是天理良知,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天理良知在内,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保证这颗心在天理良知上,就需要「博文」。</h3> <h3>博学之于文,在文礼的发见处,也就是天理良知彰显出来的地方,去下为善去恶的功夫,还是要回到具体的事事物物上,从我们的言行举止处追问我们当时的念头是什么?用良知观照、去掉不好的念头,激扬好的念头,当我们的起心功念不离良知时,外显出来的言行举止,就自然而然符合理。</h3> <h3>如阳明先生所举的侍奉双亲的例子,当一个人展现出来孝行的时候,他的内心必然与天理良知相吻合,此时外显的孝行是「文」,内在动力便是「理」。<br><br>扩充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是由内而外,故《大学》说,诚于中,行于外,诚中是「理」,行外是「文」。<br><br>所以,在阳明先生看来,「博文」是「约礼」的功夫,就是在天理良知彰显出来的事物上下功夫,通过观照外在的言行举止看到自己的念头,通过对念头的纠偏与约束言行举止,进而修身养性,这就是「博文」与「约礼」的关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