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寻真盖山瞭沟梁秦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李廣平</p><p class="ql-block"> 早晨八点,同淑琴到窵桥公交车站和杨進、慧霞董廣贤夫妇集合,乘坐公交车到巴仁桥下车。</p><p class="ql-block"> 过巴仁桥再朝北,跳大石头过藏河北岸,同藏河平行的山顶上有巨大的烽燧遗址。藏河上安放着一排大石头,可以踩着石头过河,过河行走到山咀下,才发现这里是绿沙村地界,是绿沙村的最南端。進绿沙村然后沿山坡上陡峭的羊肠小道攀援而上,就到了寨子上,绿沙村人管这面山坡叫寨子坡,这座山叫真盖山。那山上的寨子就叫不出来名字了,它应该有一个更加真实而富于那个年代特色的名字,但历史过于久远,又没有文字记载,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便忘记了它丰富的历史和真实的名字。遗忘是历史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山咀前的烽火台遗址残高大约有五米,周长在十二米间,黄土夯层十公分,略呈长方形。站在这里眺望,整个丁字形的河谷尽收眼底,通往陇南和通往甘南的道路在这里交汇,绿叶河和藏河在这里交汇,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和枢纽地带,其修建军事城障的意义也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三个台地就到了山顶,山顶上有一座城障遗址,西南面都有残存的墙体遗址,东面和北面的墙体已经荡然无存,残墙从尺许到两米高不等,厚度在一尺至两米左右,总长度有四五十米,层厚在十公分左右,黄土所筑,有农人在南面又开挖了一个一米宽的口子,残墙更惨了。</p><p class="ql-block"> 城障西面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城障存在的年代这里应该另有用途。这片平坦的山坡一直通往西面的另一座更高的山峰,山峰的坡面上有一道十分明显的壕堑直通山顶,我想这应该是壕堑遗址,但跟随的几个人已从左边的一条小路下山了,他们无意再去登这个光秃秃的山峰,我也只好放弃再攀登,随其后蜿蜒下山。 </p><p class="ql-block"> 山腰石崖间有泉水潺潺,十分清冽,泉水上面七八米高的石崖上有密密麻麻四排人工开琢的直径十公分左右的圆孔,不好猜测那是干什么用的,但这水源旺盛的泉水可能就是山上城堡驻守者的用水来源地吧。从这里下去就到了藏河边。</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藏河上行,二百多米远处的石崖上有石窟寺庙,洞窟前石砌平台,台上灌木葳蕤,遮住了洞口,右边隐约有曲折小路通洞口,看着也不容易攀爬,他们也没有兴趣,也就不去登临拜偈了,问及山下种地的农人,说是叫崖( ai)寺庙,里面供奉三大古佛。</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在名叫磕膝盖坡的山坡下有一片树林,树林边是清澈的藏河,这里的河水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奇石,河水激荡,怪石嶙峋,却也是一个十分秀气的好地方。在这里休息补充能量,随后返回走,复过藏河,進入巴仁村,村后的山坡上有高大茂密的白桦林,修整一会儿,又过藏河,進入绿沙村,从南到北穿越整个绿沙村。今天是三过藏河,不走的路上也走了三趟啊。村民说这个村庄要五里路长呢,从南到北分为十个社,难怪我们越走越觉得远啊。</p><p class="ql-block"> 在村里休息时有位老者说村庄北头有座博山,山上还有城堡,只是破坏严重,现在只剩下一段残墙了。这也是一个信息,啥时候有时间了上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出村过绿沙桥,就到了公路边,乘坐公交车到教场大家一起吃饭。</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22日</p> <p class="ql-block">绿沙村真盖山</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烽燧与兰渝铁路</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峰顶上的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峰顶上的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眺望藏河和绿叶河交汇处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眺望第二座山峰,壕堑遗址直通山顶</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下的石崖像一个人脸</p> <p class="ql-block">磕膝盖坡下的石窟——崖( ai)寺庙,像不像一张人脸</p> <p class="ql-block">再访真盖山瞭沟梁秦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李廣平</p><p class="ql-block"> 和诗人民俗学者潘硕珍相约去绿沙村真盖山探寻长城遗址。上午十点在人民桥乘坐十路公交车,在巴人桥下车,过藏河,在绿沙村南口上山。</p><p class="ql-block"> 在山腰看过第一座烽燧遗址,然后登上第一座山峰,再次勘察这里的城障和烽燧遗址,这个季节地里的大豆已经有一尺多高都开花了。高高的山顶上残损的寨墙依然残损着,烽烟消散,此刻天地间寂静无声,静心细听,你能听到庄稼和草木生长的声音,能听到千年前夯筑城墙和烽火台的人声鼎沸。</p><p class="ql-block"> 抬头眺望第二座山峰,迎面的山坡上有一道十分明显的壕堑遗址直通山顶,我们便向第二座山峰行進。走过山峰之间的山湾,就進入了壕堑遗址,壕堑有一米五至两米宽,高在一米至两米左右,呈S形直达山顶,大约有百米左右长。</p><p class="ql-block"> 沿壕堑遗址行至山顶,回头看城障遗址就低了许多。这道壕堑至今依然是上山的一条很好的通道,但是这个山顶上已经没有任何遗迹可以探寻和勘察了,年代久远加之人为的破坏,山顶上无迹可寻,并且已经种上了当归,但是在顶端部分还留着一块不大的空地,长满荒草。这里推测的话应该有一个烽燧设施存在,这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 我和潘老师在山顶台地下的一块荒地边坐下休息,并且补充食物能量,以便向更高处攀登。</p><p class="ql-block"> 翻过这个山顶是一个大的平行山梁,一直延伸向另一座山峰,山峰下是大上坡,坡地中断有烽燧遗址,我们登上烽燧遗址,才发现这上面立着一块市级文物“瞭沟梁长城遗址”保护碑,是今年四月才立的。烽燧遗址垂直高度有五六米左右,周长有二十米左右,站在这山梁上可以看到前后左右都是山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瞭沟梁,这座山当地绿沙村人称为真盖山。</p><p class="ql-block"> 沿这个山坡继续前行,就看见了第三座山峰上十分明显的一个烽燧遗址。山坡上芳草碧连天,山花芬芳,草丛中草莓红艳,顺便也拾了些红红的酸甜的草莓。</p><p class="ql-block"> 登上顶峰,一座巨大的烽燧遗址就凸显在眼前,烽燧靠近左边的山崖,右边则是一大片近百米长,三四十米宽的一个平坦的大台地,台地上盛开着密密匝匝的蓝紫色的高山紫菊,像一块巨大的紫花地毯,铺向蓝天白云之间,蔚为壮观。其间夹杂着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草木花朵,还有红艳艳的草莓。这片平坦的花海台地应该是这个烽燧的附属设施的一部分,只是年代久远,花草丛中已经看不到任何建筑的痕迹了。</p><p class="ql-block"> 再举目眺望,前面还有一座山峰,这两座山峰之间是一个数百米长的山凹地带。我们边捡草莓边下山坡,在最低凹处就踏上了一道长长的地埂,潘老师突然发现说:“这是长城墙体遗址啊!”我们这才意识到这的确是一道近百米长的人工夯筑的墙体遗址,它靠近左边陡峭的山坡,右边则是比较平坦的坡地,连接着第三座和第四座山峰上的烽燧。这道墙体遗址残高有一米多,左边是黄土断层,右边呈弓形,因为背阴的缘故,长满了杂草。这个发现让我们很是兴奋,拍了好多照片。</p><p class="ql-block"> 行至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烽燧、城障、壕堑和墙体,这是一个构建精密,设施完善,严防密守的军事要地,是长城防御中极其重要的防御工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慢慢的登上第四座高峰,这座山峰上什么也没有,顶峰上一块不大的地里种植着刚长出来的当归。我在当归地垄间走过,在泥土中发现了一块五公分左右的三角形红土残瓦,我喊潘老师上来,潘老师则在地里捡到了一块有两公分厚十公分宽的青色残瓦,看其瓦面上的细条纹,当是秦汉瓦当残片。我在上山坡的时候对潘老师说要是能捡到秦砖汉瓦就好了,潘老师也只是笑而不语。现在真的捡到了秦瓦,我们都喜形于色。</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从这个山顶下去,往前走,这面山坡十分平缓,而且很长很宽。潘老师走到前面捡草莓了,我则慢慢在这坡地的花草丛中探寻,看再有没有什么发现。这面坡地上长着一种名叫橘香薄荷的乳白色花朵,满坡都是,也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植物生长地。</p><p class="ql-block"> 在左边的地埂边,突然发现花草和泥土里有一大片足有两平方米的红瓦和青瓦残片堆积物,我喊潘老师,他有没过来,我便用指头扳了几块大一些的青色和红色的瓦当残片,还有一个好像是青瓦水罐的罐口残件,装在了背包里,以便回来后向润平兄请教,看是什么年代的瓦当。</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山坡而下,望见前面有向左弯曲的一道低矮的墙体遗址,走近了才发现还有壕堑遗址。壕堑宽一米五左右,两边都有夯筑的墙体,现在仅仅残存着一些时断时续高低不等的残墙,有些墙体上长满了沙棘树,远看像一座城,走進去是一道弧形的通道,一直通向山崖边,山崖边有高一米五,宽尺许,长三米多的残墙遗址。在接近山崖的地方是一片平坦的长满花草的大台地,左边的墙体外也是一片阔大的台地,整条通道有二百米左右,是一条隐蔽的长城兵道。</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在通道内捡到一个长二十多公分,宽五公分的经过人工打磨的四棱条石,应该是一个古代的什么石器。</p><p class="ql-block"> 我们返回来,再往第五座山峰走,山峰之间也是平坦的山梁,第五座山峰是一个凸起的有三层台地的大圆顶,整个山峰都是草山,有牧人在上面放牧牛群。这座山峰上有没有遗址已经无从探知,只有青青芳草弥漫着寂静的山岗,只有轻轻吹过的风给我们带来一丝凉意。</p><p class="ql-block"> 据《岷县长城》记述:“寺沟镇绿沙村寨子梁,有六座烽燧从半山腰起直至最高顶的险要位置排列,还有城障遗址,有一百多米长壕堑,在山凹处有夯筑墙体近百米,夯层10厘米左右。在最高处的三座烽燧遗址平均捡到秦瓦、战国瓦片,秦砖残件很多,完整的有一件。说明此处曾经是重点防御之地。”(张润平《岷县长城》292页)</p><p class="ql-block"> 真盖山从东到西延展,这里就是最西端了,山峰下是一条山谷,与对面山峰遥遥相望。我们从北面的山坡谷地往下走,这面谷地间形成大面积的湿地沼泽,盛开着金灿灿的湿地金盏花。我们从高处越过湿地,走下山谷,从湿地沼泽渗出的水在山下的沟谷里汇聚成溪流,潺潺流淌,山坡上的草丛中隐藏着红红的草莓,是一个捡拾草莓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走出谷地,就進入了出山的山沟,向沟内遇见的农人问山沟的名字,说是拉蛇沟,出沟就到了绿沙村的最北头,然后進村过绿沙桥,到公路边等公交车。从沟内到公路边走了一个半小时,等车时已经下午五点了。</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拍了所捡残瓦的照片发给润平兄请教,润平兄说是战国瓦,同秦许乡包家沟大坡梁出土的一样。并且说这个遗址是2021年4月间发现的,他们在山梁上也捡到了一些残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4日</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峰顶上的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峰顶上的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峰顶上的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山峰上的壕堑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山峰上的壕堑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山峰上的壕堑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山峰上的壕堑遗址直达山顶</p> <p class="ql-block">眺望第三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的第三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上的市级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回首遥望第一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峰顶上的第四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壕堑遗址</p> <p class="ql-block">壕堑遗址前开满高山紫菊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和诗人潘硕珍在第四座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城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百米长城墙体遗址全貌</p> <p class="ql-block">回首看墙体遗址与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墙体遗址前的山坡和河谷对面的山梁</p> <p class="ql-block">登上第四座山峰,捡到战国瓦当残片</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山峰背面的山坡台地</p> <p class="ql-block">台地上发现一大片瓦当堆积物</p> <p class="ql-block">和花草泥土生长在一起的战国瓦当</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回首眺望第四座山峰台地</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诗人潘硕珍在壕堑遗址捡到一个人工打磨的石器</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壕堑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崖边的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通往第五座山峰间的台地</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有五里之遥的拉蛇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