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太符观壁画简介

刘元春

<p class="ql-block">  汾阳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上庙村,是一处供奉玉皇上帝为主神的道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观内碑碣记载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故太符观创建年代早于承安五年。太符观原有建制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布列有:中间为玉皇上帝之殿,东侧有后土圣母殿,西侧有五岳殿,沿东西配殿南侧各建有十孔窑洞,在十孔窑洞中间分设二层的钟楼(东面)和鼓楼(西面),窑洞没有走廊,个别窑洞中塑有龙王爷,眼罩爷,人文始祖猿猴等像,中轴线上与钟鼓楼相对应的还有乐楼(戏台),乐楼南面有马王殿(当地人的称呼),殿中间为南北通行过道,殿东侧塑二郎神及其护卫神还有马童与白马坐骑,殿西侧塑关公及其周仓关平还有马童与红马坐骑,可惜在1962年因年久失修坍塌拆除,中轴线南侧为外八字照壁山门,在东西窑洞与山门围墙之间分别建有道士住房。山门外为倾斜砖铺砌的台阶,下坡二十余米建有木制牌坊。出山门西南角为紫薇阁,紫薇阁两进院落,三间窑洞已深入进太符观围墙内,窑洞顶上建一小院,正殿为紫薇阁,内供紫薇大帝和二十八星宿,东西设厢房,居住道士。楼下三间窑洞前为内院分设东西房,是道士办公生活之所,门外还有一个小院,建有南厅等房屋,也归观内道士所有。</p> <p class="ql-block">  太符观古壁画分别绘于正殿、东配殿、西配殿三个殿之中。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学者专家研究考究太符观壁画,提出了各自观点,有的还被录入汾阳县志,但综合从研究者来看,唯有辽宁工业大学沈晓东教授研究较为详细。我是从二00七年四月担任汾阳太符观文物管理所所长的,直至二0二三年二月退休,期间接触了不少研究太符观壁画的专家,也还照着县志里对壁画的描述给人们讲解,但都是不太准确的。沈晓东教授二00九年经过一个多月对太符观壁画深入实地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汾阳太符观玉皇殿壁画图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并被收入李淞主编的《山西寺观壁画新证》一书。这篇文章是对太符观玉皇上帝殿壁画的详细研究,也是较为准确的。现在对太符观壁画进行简要概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昊天玉皇上帝殿壁画:一,创建年代。一是根据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对太符观彩塑壁画保护修复中发现,并经多光摄影和X射线探伤技术研判,墙壁底层有“嘉靖十七年…”,“万历十六年…”字样。二是根据大殿脊刹题迹“万历二年十月吉日立。三是根据嵌石中关于大殿维修记载。可以确定为明代万历年间壁画。壁画有的有叠层只是模糊不清,有的有明显的描绘影子,这个是后来人可能是清代人临摩时描绘上去的。</p><p class="ql-block"> 二,壁画内容。以三清为主神,三官、三元、四圣及诸帝诸尊诸神等为属的朝元图。壁画中的主神共有16位,位于北壁最上一行和东西壁最上一行北角笫一位置上,北壁有附属神衹24组,分上下三行,人物171身,东西壁各有附属神衹45组,分上下三行,东壁有人物248身,西壁有281身,每组均有榜题。南壁前檐明次间绘神荼、郁垒门神。壁画总面张86.81平方米,共128组神衹,人物717身,男像661身,女像56身,每组像高80~90厘米,宽约65~70厘米,井然有序,排列整齐。</p><p class="ql-block"> 三,壁画特点。1,主神玉皇上帝身后壁画为三个图像,分别是“先天祖炁”、“大道梵天一炁”、“玉清圣境”,而非三清三位天尊。这三个图像是太符观昊天玉皇上帝殿内壁画核心所在,是一种新的主神表现模式与概念,表达的意思就是先有“境〞而后有“神”,这正是三清尊神绘在其后的原因。2,主神及附属神层级明显,神系传统丰富,显然绘画者是依据典籍而绘制的。3,每组神衹均有榜题,不仅有天尊、真君、大帝、元君、星君等,还有行业神如“制药醉酒神”、“造字文神”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土圣母殿(东配殿)壁画。壁画在东墙壁上,圣母像身后,画有神龛背屏,每一背屏上左右各画一匾,匾心留有题字方格,其中四块匾心有榜题,榜题为功德施主名字,为重叠层,为失火前、后捐资者人名。神龛背屏之间绘“宴乐图”,描绘圣母宫中生活的场景。画面共四幅,其中两幅画面上伎乐五人,分别执琵琶、笙、笛(打板)、云锣和三弦,作演奏状。另两幅画面上侍女分别捧宝盒、典籍、食盒等,作侍奉状。东壁画面积为56.35平方米。南北两山墙上隐约可见云纹。据观内碑碣可推断此壁画绘制年代为明代万历初年,壁画水准属上等。</p> <p class="ql-block">  五岳殿(西配殿)壁画。壁画很简单,位于西壁五岳像后面,满绘云气。观内碑文考证应为清代彩绘。殿外南北两山墙绘有殿宇守护神,因墙皮脱落,北墙壁画只留有头部上沿,影约可见,南墙壁画较为完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