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想杂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期, 顺着广顺到安顺的国防公路行走,下了高堡,走过小寨,进入我们寨子之前,总是先看见这棵在此地少有的白杨树。然后,田坝中间这座突兀的秀峰就会闯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是是我们马路公社的地标——-独山。站在突兀的独山上,可以一览我们生产队的田坝;目光远眺,可以纵览通往安顺的国防公路,山那边有马路公社的青山大队,那里也有我们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高堡—-小寨——独山——田坝,插队生活仿佛就在昨天,是如此亲切;独山下,田坝间,老乡的山歌也在耳边响起。“天上下雨地下滑……隔河望着老麦黄……..”;当时不懂老乡,不懂农民的生活,也不知老乡唱什么。其实唱山歌不仅是老乡的娱乐方式,也是老乡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他们的情怀,内涵深、意境远。当时他们唱,我们并不感兴趣。不过有些歌词却深深镌刻在记忆中,有时也学唱两句。这首《砍门削》(我命的名)似乎只记得前两句,“三根杉树一般高,砍根杉树做门削…….”,后两句实在想不起来。有人质疑说,不要老是沉浸、回忆过去。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尤其是对那些当年无法选择生活道路,青春期如此的迷茫,而能给予你生存的环境之地不值得留念、感激吗?况且老年人的生活回忆是一种常态,生活中只要不是过度思维反刍,就是健康的。再说,人过七十,在生命面前还说什么“向前看”有意义吗?人过古稀,晨僵,身子骨酸痛是必然的现象,大谈六块腹肌现实吗?牙口不好,奢谈养身、忌嘴这不荒唐吗?更有甚者养颜、敷面想保持童颜这不可笑吗?还有妄想着研究80岁如何向100岁进军……..善良的老人们,根据自己情况,量力而行、减少子女负担,顺其自然这才是最有效的活着!</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凭着记忆,按照歌词逻辑,还是完善山歌的后两句吧!</p><p class="ql-block">三棵杉树一般高,</p><p class="ql-block">砍根杉树做门削。</p><p class="ql-block">门削本要郎来做,</p><p class="ql-block">不知妹妹要不要。</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补充的是否贴切?</p> <p class="ql-block"> 下了高堡,路过小寨,进入我们寨子之前,总是先看见这棵在此地少有的白杨树。</p> <p class="ql-block"> 田坝中间这座突兀的独山,是我们马路公社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 站在突兀的独山上,可以一览我们生产队的田坝;可以纵览通往安顺的国防公路,山那边有马路公社的青山大队,那里也有我们的同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