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昆明市比较著名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25座寺庙(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06-26</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7.铜瓦寺(金殿)</b></p><p class="ql-block"> 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位于昆明市东北郊鸣凤山金殿景区内,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开始修建,明崇祯十年(1637年)被移至鸡足山,后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铸。太和宫金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通面阔615厘米(柱网轴线间距,下同);进深七檩,通进深612厘米,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每面四根檐柱,柱径20厘米;殿内共四根金柱,柱径21.5厘米。</p><p class="ql-block"> 昆明太和宫作为全国少有的建有紫金城和金殿的古老的道教真武 宫观,成为中国明、清时期道教发展、政治变幻、金属产业发展等史实的重要见证,饱含了多方面的珍贵价值。1982年2月23日,太和宫金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8.黑龙宫(黑龙潭)</b></p><p class="ql-block"> 黑龙潭位于昆明市北郊龙泉山五老峰脚下,黑龙潭内龙泉山山脚下有两潭池水,一清一浊,面积共600平方米,相互连通但浊不变清,清不变浊,为一奇观。</p><p class="ql-block"> 黑龙潭是有名的道教胜地,古建筑群绕潭而建,从汉代的黑水祠演变而来,距今约2000多年,比昆明城还早800年,有“滇中第一古祠”之称。古祠分为上下两观,上观始建于唐宋时期,始称龙泉观,山门拱门牌坊,上书"紫极玄都"。下观俗称黑龙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供奉着龙王、水族等塑像,传说为兴云降雨之神。</p><p class="ql-block"> 黑龙潭同时还以唐梅、宋柏、元杉、明茶四绝(栽种于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古树)而闻名,更有梅树林数亩,冬季赏梅的市民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龙潭水自北流出,与青龙潭之水汇成冷水河,为昆明人“母亲河”盘龙江的水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韵士多喜来此寻源揽胜,留下“滇南名胜”“妙尽无为”等颇多赞誉。 </p><p class="ql-block"> 《汉书·地理志》记载,益州郡滇池县西北有黑水祠。清代云贵总督阮元考证云:“滇池县有黑水祠,盖此地也,或者唐梅宋柏之间为故址,龙神庙乃下迁者”。也就是说汉代的黑水祠就是现在的黑龙潭道观,它是云南第一处名胜古迹。因为传说云南龙王黑龙的龙宫就在此,这里的潭水又终年不会枯竭。</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来,昆明地区的老百姓就到黑龙潭祭祀求雨。明初,黔国公沐氏在此大兴土木,将龙神祠改名为黑龙宫,整个龙泉观初具规模。此后,明清两代,云南督抚多次对龙泉观进行修葺,规制不断完善。民国年间,这里称龙泉公园。</p><p class="ql-block"> 清代满族诗人硕庆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短短的十四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黑龙潭的主要景观及自然景色。</p><p class="ql-block"> 黑龙宫,紧靠龙潭边的古建筑群即“黑龙宫”,俗称为下观,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景泰四年(1454年)世袭黔国公沐氏,重修黑龙宫。黑龙宫三进四院,绿树森森,古朴幽雅,正殿供龙王,配殿供水族等塑像。1966年,塑像全毁。龙宫正殿墙上镶有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游黑龙潭题咏碑记。</p><p class="ql-block"> 龙泉观,俗称为上观。龙泉观山门拱门牌坊,上书“紫极玄都”。上观分为雷神殿、北极殿、玉皇殿、三清殿和长春真人、通妙真人祠等5进 13所大小院落,整个建筑群顺山势由南向北层层升高。第一层紫极玄都山门,第二层雷神殿,第三层北极殿(现为祖师殿,侧面为斗姆阁),第四层玉皇殿,第五层三清殿,重重殿宇有配殿和厢房。天师殿、三丰殿、长春真人祠、通妙真人祠、休偃、庖房宇,均南北排列。</p><p class="ql-block"> 定风塔,龙泉山有环山游路至定风塔,定风塔又名文笔塔,塔高13米,为七层八角密檐实心塔。定风塔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过。七级塔身白云石垒砌,雕凿精细,造型端庄,塔上刻道教四方神名,还刻有《重修五老山定风塔记》及道教《玉皇心印妙经》等。按重修碑文载,重修是为使龙泉观道院更加壮观,"培风脉于名山"意为龙泉观的风水塔。1993年重修定风塔。</p><p class="ql-block"> 梅园,占地427亩,是中国最大的梅园之一,有红、白、绿梅等近90个品种6000余株,构成一道新的风景,命名为“龙泉探梅”,是昆明新的十六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9.昆明城区文庙</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中心的人民中路,始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由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在昆明五华山右建成的云南第一座孔庙,是纪念孔子、发扬儒学的圣地;康熙29年(1690年)重建;至今保存的昆明文庙棂星门已有300多年历史,日本鬼子飞机也没把炸毁它。</p><p class="ql-block"> 文庙原是一座典型的的中国园林式建筑,是我市城区较大,建筑较为精美的建筑群之一。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旧有建筑逐步被拆毁改建,除棂星门、泮池上的壁水桥和1978年左右重建的桂香楼外,其它建筑包括碑刻、楹联、匾额均无存。</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以后,文庙辟为昆明老百姓的大众乐园,设有大众茶馆、棋艺室、报刊阅览室、戏曲花灯室和灯光露天球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多次修葺,一度易名“大众游艺园”和“昆明市群众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昆明文庙启动恢复性修建项目一期工程。2017年,昆明文庙全部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该殿53间,孔子面南而座,两边是孟子等“四公”与子贡等“十哲”,开云南庙学的风气。开始学生数量较少,连学长、官员都还得亲自去“劝士人子弟以学”,后来发展到每期招收150名学生,当地少数民族,“虽爨僰亦遣子入学”,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通过整治,这里既保持了环境清幽、林木葱茏的特色,又设立了许多高雅的文化活动项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味、市井味和文化味。历史的事实说明,儒学在云南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储存、传播先进文化,构建云南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促进云南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同一性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0.真庆观</b></p><p class="ql-block"> 真庆观古建筑位于昆明市白塔路与拓东路交叉口。真庆观始建于元代,原名真武祠,内供真武大帝及龟蛇二将。明代,刘渊然的弟子蒋日和主持重修与扩修,明洪熙元年(1425年),由明仁宗赐名为真庆观。历史上曾占地4万平方米,后因城市建设等原因,占去一部分,今尚占地1.6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真庆观古建筑群由真庆观(真庆观又包括前殿,紫薇殿,老君殿等建筑)、都雷府、盐隆祠三个建筑群组成。是昆明市中心区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明、清两代中原地区官式建筑风格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真庆观古建筑群对云南古代建筑史、艺术史、宗教史、云南与中原文化交流史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真庆观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在同一轴线上。古建筑群入口处的山门,面阔12米,飞檐冲天,古朴典雅。两扇朱漆金钉大门内是前殿天井,花木扶疏,东西两侧的回廊,把前殿与紫微殿连接起来。宏丽的紫微殿,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土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金黄色琉璃瓦顶正脊中立宝顶,戗脊饰以走兽。殿内四角斗拱粗大疏朗,中顶为细木雕花藻井。殿门上镂刻有龙凤呈祥、鹿鹤长春图,刻工精细,形象生动。真庆观建筑群除了前殿、紫微殿和老君殿外,还有盐隆寺、都雷府、火神庙、土主庙、古戏台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真庆观紫薇殿正中的藻井按九宫八卦设计制作,大殿的斗拱形制特殊,为云南全省仅有,在全国亦属少见。紫微殿殿面三间,占地320平方米,修复后的殿堂按原貌彩绘一新,大殿琉璃瓦重放光彩。殿堂为土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正脊中立有宝顶,戗脊饰以走兽。殿内四角斗拱粗大疏朗,雕饰以彩色图案。殿门镂刻有龙凤呈祥、鹿鹤长春图,雕刻匀称、精巧,保留着明代艺术风格,具有珍贵的保存及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真庆观古戏台,修建时间不详,约在明清之际。较之乡镇古戏台,该戏台面积和空间明显高大宽阔。顶部为四坡五脊庑殿式。气度恢宏,庄严精致。真庆观古戏台曾有过滇戏、花灯、票友活动以及洞经音乐演出。</p><p class="ql-block"> 都雷府位于紫微殿东侧,大门为单榜。四角翘起,斗拱承载,门楣前题“都雷府”,后题“万古神风”。大门内有一方亭,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名为“清风亭”。亭后为“雷神股”。面阔三间,坐东朝西,单榆歇山顶,殿前以难花石栏围护,殿侧有古井,名八卦井,水甘冽。盐隆祠都雷府以北为盐隆祠。清光绪7年(1881年)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明末清初盐行设在此处。盐隆祠由戏台、中殿,大殿等组成。大殿为重棉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楼上有走廊花厅,刻有二十四孝图,石栏浮雕,相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真庆观古建筑群囊括了明代和清代早、中,晚期的建筑,是云南建筑发展史的实物例证,亦是宗教文化、艺术发展的实物载体。有较高的原状保护和研究价值。真庆观古建群落较好地保存了当时昆明地区建筑结构特征,各建筑构件理刻精美细致,外檐彩绘部分贴金,工艺档次较高,也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风格彩绘。</p><p class="ql-block"> 真庆观建筑精巧,其建筑艺术上充分显示了东方建筑艺术之美。1983年,真庆观古建筑群公布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昆明市和盘龙区两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按明代建筑风格修复了真庆观主体建筑紫微殿。1998年,升格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前夕,政府又拨款将紫微殿修葺一新。2006年5月25日,真庆观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1.宝珠寺</b></p><p class="ql-block"> 又名能仁寺,位于昆明西山区西郊马街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昆明电机厂后面的宝珠山腹,因山称寺,故名宝珠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宝珠寺</span>创建于元至治辛酉年(1321年),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曾遭火灾部分倾圮。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乡人捐资维修。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总督王继文再次修葺。寺中原有明御使傅宗龙《重修宝珠山能仁寺记》和清康熙年间总督王继文《重修宝珠山能仁寺记》等碑刻。历代诗人有大量吟咏宝珠寺的诗词。沧海桑田,岁月流迁。往昔“自层岩飞下,喷花溅沫,滚缀如珠”的悬崖宝珠飞瀑,已难寻踪迹。幸运的是青山依旧,寺观尤存,宝珠寺仍不失为登临舒眺之胜地。</p><p class="ql-block"> 宝珠寺山门为三洞券门,座北向南,进山门天王殿前为开阔平台,平台南面立"梵音海潮"照壁,照壁外有九层六角白色琉璃千佛塔。平台北面围石栏杆。天王殿座西向东,泥塑千手观音、四大天王、韦陀等佛像。出天王殿正对韦陀像是南北双向石阶,台基中壁,镶嵌弥勒佛像碣石碑。上石阶,大雄殿前是八角放生池,池中叠假山。寺院花坛藤架,小巧玲珑。上层平台正对天王殿是大雄宝殿,殿内塑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立有迦叶、阿难。大殿两厢塑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p><p class="ql-block"> 据清道光《昆明县志》载:“宝珠山,在昆明县西二十里,上有瀑布自层岩飞下,喷花溅沫,滚缀如珠,故名。”</p><p class="ql-block"> 明末崇祯十一年,徐霞客游览了棋盘寺后,便路过宝珠山,并在其《游记》中写道:“其西坠峡处,坑水溃而为瀑,悬崖三级下,深可十五六丈,但水细如络丝,不如疋练也......宝珠寺东向,倚山之半,亦幽亦敞,其前坠坡直下,五里抵山麓,为石鼻山......”沧海桑田,岁月流迁。往昔“自层岩飞下,喷花溅沫,滚缀如珠”的宝珠飞瀑,也及上述的宝珠寺,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青山依旧,寺院重兴,新建的宝珠寺,仍不失为登临舒眺一大去处。</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宝珠寺,为先院后殿格局。院门坐北向南,门上头悬 “任物自化”及其他匾额。院门后有一开阔平台,平台南面立“梵音海潮”照壁,照壁外有九层六角白色琉璃佛塔,平台北面围石栏杆。绕过“梵音海潮”照壁,拾阶而上,方才是“天王殿”殿门。殿门为三洞门。三门并立,即左为无相门,右为无作门,中间为空门,此为汉传佛教的另一格局。</p><p class="ql-block"> 院门座西向东,中间供奉千手观音、四大天王、韦陀天尊等佛像。出天王殿后,是南北双向石阶。台基中壁,镶嵌弥勒佛像碣石碑。在“梵音海潮”照壁上,有这样一联: “覚悟者视众生为佛: 愚迷者视佛为众生”。此联虽然也不工整,但该联“众生为佛,佛为众生”的观点,可谓深得佛家真谛。 </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宝珠寺”,因受地形限制(前后左右都是其他用地),不可能像华亭寺、太华寺那样从容展开,也不可能像其他寺院那样讲究中轴贯穿、左右对衬。而是因地制宜——但又尽力恪守寺院规范而建成的。基本上说,是殿堂完整,设施俱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寺内花木繁多,景物宜人,其盆景、水池、假山,随处可见。除了殿堂应有的庄严肃穆之外,更有一种江南园林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凭栏远眺,碧海蓝天。白云渺渺,波光粼粼。滇池风光,尽收眼底。昆明城廓,一览无遗。不由地使人忘却烦恼,而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2.宝华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六甲村内,相传为明代云南禅门巨匠临济宗第二十三代祖——古庭祖师弟子净伦禅师所建。宝华寺自始建以来,历经无数风雨沧桑,但却始终不忘传承佛教经典,弘法众生,时刻以造福民众,服务社会为己任,实乃云南省佛教事业中的中流砥柱,历史上的宝华就是老昆明官渡区的春节佛教和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曾经是老昆明一景。如今宝华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得以盛世重光。正在努力恢复和发扬一些吉祥护佑的传统活动,逐渐成为了云南佛教、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2011年,宝华寺被国家宗教局评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具体”,12月底崇化大和尚在北京领奖,受到了表彰。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建成山门殿一个,观音殿一座,接引殿、地藏殿、多宝殿辉映庄严,普法堂、善法堂、妙法堂、客堂排列有序,东西跨院,殿堂巍峨,花草葱郁,美轮美奂,刚刚落成的可容纳千人的须弥讲坛宏伟庄严,为国内罕有,已成为成为云南和国内佛教文化交流学习的最佳场所。</p><p class="ql-block"> 规划、建设中的宝华寺规模宏大、庄严,富有特色,堪称云南当代寺院建设的经典。经过恢复重建,宝华寺将成为集佛教、旅游、园林建筑艺术等于一身的滇中大寺,佛教名寺。宝华寺已成为云南和国内佛教文化交流学习的最佳场所。历史上的宝华寺就是老昆明官渡片区的春节佛教和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曾经是老昆明一景。每到过年,昆明地区的群众都有到宝华寺烧香,欣赏民俗文化,吃宝华寺独具特色素食、素宴,品尝各式小吃的民风和传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3.宝圣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南郊G56S杭瑞高速(南绕城高速)桦益中学附近。宝圣寺拥有悠久的历史,其由来可以追溯到唐代仪凤年间(676年-679年),由南诏王阁罗凤所建。宝圣寺不仅是昆明地区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佛教文化遗产之一。自唐代以来,宝圣寺一直是昆明地区佛教信众的重要朝圣地,见证了昆明佛教文化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宝圣寺内有一座青石经幢,全称为“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这座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宝圣寺的经幢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这座经幢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有遮雨和装饰作用。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无论其年代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此外,宝圣寺还拥有一座寺钟,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钟上铭文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这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4.金马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东郊的金马山(官渡区金马路1979号),是昆明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寺额“灵应寺”,这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 金马寺虽然兴废更替,但香火终究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腊月二十三日于明军攻克昆明,金马寺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 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已毁五十七年的金马寺在黔国公沐晟,征南将军、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何仲渊,阮振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p><p class="ql-block"> 据文史记载,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金马山上依次建有:三门殿、两庑厢房、中殿、大雄宝殿、祖堂、斋堂、禅堂、方丈室、僧寮、三贤祠、占地面积宏大,跃居昆明八大名胜之一——金马朝晖。</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于金马山灵应寺年久凋零,在住持兴成的操持下,云南巡抚陈永宾再次重修,并拨田地作为寺院永久香火田,寺院规模更胜于前。</p><p class="ql-block">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官民人等襄助建成灵应寺塔。</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庭平三藩之乱,金马寺毁于兵燹,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固山贝子彰泰施资,在云南布政使田启光,绥远将军、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的支持下,住持僧书定主持重建,恢复旧观。</p><p class="ql-block">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昆明知县和云贵督标副将再次修葺。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61年)六营官兵新建神冀亭。</p><p class="ql-block">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滇西杜文秀起义攻陷昆明,由于金马山地处入昆要道,寺院再次毁于兵祸,只遗至德殿和灵应塔尚存,云贵总督岑毓英布施白银五十两,用以修复古刹,由于资金不足,虽历经二十载的复建,终未完成旧貌只建成四殿三庑一亭及山门,金马山灵应寺由此凋零败落。</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住持师训修葺。</p><p class="ql-block"> 从文献资料看,金马山灵应寺自蒙诏开山以来,虽然朝代更替,代有废兴,始终雄居昆明名胜古刹,据文献记载,旧时金马寺由三个部分组成,最古的是金马神祠,其它二部份分别是三贤祠和灵应寺,旧时建筑宏伟,古树参天,民国政府曾发布过保护金马山古树的政令。</p><p class="ql-block"> 金马山灵应寺虽然未复旧观,但在昆明地区的影响依然巨大,可惜 “文革”期间像毁僧散,只遗旧殿改为学校,1983年12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公布金马山灵应寺的三太子殿、神骥亭和金马寺塔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官渡区委、区政府决定对金马寺[1]建筑群进行恢复重建。一期工程于2010年9月20日前顺利完工。根据《宗教事务条例》规定,2011年4月,经请示官渡区人民政府同意,官渡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将金马寺委托官渡区佛教协会进行管理使用。</p><p class="ql-block"> 现存金马寺占地面积狭小,建筑群落分为前后两进,每进平列二殿,二进四殿成平行排列,厢房五间由左至右平行,从而与配殿组成左右并列的两所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360平方米,寺后右方是阿育王殿;左侧是三太子殿,左侧院内建有神驹亭,阿育王殿后有砖塔一座,系十三层密檐式建筑,即明代灵应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5.清波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北郊,距离较近的是昆明市北部客运站。清波寺昆明市的一座最古老的著名佛教寺庙之一,也是云南省内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这座寺庙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寺庙的整体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寺庙内有多座殿堂,包括山门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每座殿堂都以精细的雕刻和绘画装饰,展示了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清波寺位于背靠着青山,环境十分幽静宜人。寺庙周围有茂密的树林和花草,四季花香弥漫。每年春天,寺庙内的樱花盛开,成为了昆明市的著名赏花胜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波寺也是众多信徒朝拜的场所。寺庙内供奉着多尊佛像,信徒们可以在这里燃香祈福,忏悔求福。每年的佛诞节和佛教重要节日,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庆典活动,吸引了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膜拜。</p><p class="ql-block"> 除了佛教活动,清波寺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寺庙内设有佛学院,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僧人和佛学研究人员。寺庙还会举办佛教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和传统艺术。</p><p class="ql-block"> 清波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庄严肃穆的佛教寺庙,寺庙的建筑和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不仅是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无论是佛教信徒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宗教和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6.妙湛寺</b></p><p class="ql-block"><b> 官渡古镇</b>是昆明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宝象河下游,距市中心约十公里。这个古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布着众多的古建筑、佛寺、阁楼、庙宇。</p><p class="ql-block"> 民间称官渡古镇内有“五山(螺峰山、云台山、观音山、许居山、庄居山)、六寺(妙湛寺、法定寺、观音寺、五谷寺、燃灯寺、飞梁寺)、七阁(文明阁、凌云阁、魁星阁、斗姆阁、玉皇阁、华严阁、毗卢阁)、八庙(土主庙、岳王庙、文庙、娘娘庙、太乙庙、地龙庙、火神庙、武庙)”。</p><p class="ql-block"> 妙湛寺位于昆明市东南郊历史悠久的官渡古镇内,被誉为官渡“六寺之首”。该寺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并在1295年落成。然而,由于被水淹倒塌,寺庙在1325年迁移到现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妙湛寺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寺庙,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寺庙所在地原为滇池的一部分,地面下的螺壳积累使得妙湛寺也被称作螺峰寺。此外,妙湛寺还是古滇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古渡口和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妙湛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金刚塔。金刚塔始建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是中国的早期金刚塔实物,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古塔。金刚塔属于金刚宝座式类型,整体用砂石砌筑,表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妙湛寺不仅是昆明的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妙湛寺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7.法定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东南郊历史悠久的官渡古镇内,系大理国高氏所建,是佛教密宗在官渡兴起的地方,也是其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树林茂密,绿阴葱茏,有“螺峰叠翠”之称,为官渡名胜之一。</p><p class="ql-block"> 法定寺体量不大,但举架较高。法定寺,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于装饰。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形状,造形生动,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较高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8.观音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东南郊历史悠久的官渡古镇内,建于唐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许多古老而有趣的建筑和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观音寺,这座寺庙以观音菩萨为主要信仰对象。寺庙有一些精美的建筑,包括几座殿堂和一座高塔。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名为"南天门"的殿堂,这是观音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南天门内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p><p class="ql-block"> 除了南天门外,观音寺还有一座叫做“千手千眼观音”的塑像。这座塑像高达7米,是寺庙内最高的建筑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观音协助众生的千手千眼形态,非常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燃灯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官渡古镇的东北西庄村北,始建年代不详,据资料记载,中殿毁于清末,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现存建筑为两进院,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前殿与两厢为硬山顶,后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及进深均为三间。后殿明间的石质方柱和柱础、狮子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历史及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土主庙</b></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南官渡古镇,始建于唐南诏时期,已有1200多年。据《云南通志》记载,土主庙“蒙氏城滇时建,滇人奉为土神,各村邑奉之,独在官渡者灵异”。供奉南诏三大保护神之一的摩诃迦罗大黑天神,香火历千年而不衰。</p><p class="ql-block"> 该庙供奉南诏三大保护神之一的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另两尊是观音、毗沙门)。此神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宇宙大神湿婆,归依佛教后成为一等护法大神。天竺佛教初传南诏时,为顺应当地信仰,遂戴上“土主”帽子进驻土庙。这是佛教因俗而化、因地而化最终战胜巫教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南诏借助佛教统一云南,大黑天神功不可没,深得朝野敬重,“凡十户之邑,亦必祀之”,香火历千年而不衰。一等大神势必以一等殿堂供奉,大殿按当时最高规格兴建。此殿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单檐歇山顶,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檩粱架结构。最为夸张的是正面檐下那片密密麻麻的雕花斗拱。斗拱共四层(术语称九跴四翘),每层又出45°斜拱,又称如意拱。每两拄间的斗拱多达6朵,层层累累,密密匝匝,组成一片巨大的斗拱网。所有拱头都雕刻成龙头、象首,施以五彩,使人眼迷神乱,仿佛有数百头神龙彩象翻腾向前,跃跃欲出。</p><p class="ql-block"> 对这里的铺斗拱评价历来有褒无贬,溢美之词不绝于文。固然,土主庙斗拱装饰艺术精美绝伦.臻于化境。但这是清代建筑装饰艺术中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发展到极端的表现,是脱离科学、脱离实用,甚至不惜损害建筑体安全来追求美的恶作。</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土主庙的斗拱和用材加以考察,即可看出它的问题。斗拱作为檐柱之间的过渡结构,其功能是支撑出檐,使挑檐溜远而上翘,便于采光和出水,同时将整个屋顶的重量过渡在柱端。此外,斗量拱的数量是服从结构的需要。唐宋殿堂.每两颗立柱之间,只有一朵,最多两朵斗拱。由于斗拱的构造和出跳极富装饰性,因此它很美,但这是基于实用上的美。</p><p class="ql-block"> 而清代斗拱已经退化为纯装饰物件,不再具备结构功能。如土主庙为了美,斗拱数量大大增加,将成吨的木料压在梁上.不仅浪费,而且使大殿头重脚轻,损害了建筑体的稳定。这种违反建筑科学的美,富丽而繁缛,堂皇而不实,是清代建筑中一大流行病,也是我国传统殿堂建筑盛极而衰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再说用材,土主庙梁枋的断面大都呈方形,这也是清代建筑中的弊病。宋代《营造法式》规定梁枋高宽之比为3比2,最为合理。而清代《工部则例》规定为10∶8或12∶10。从材料力学上看,梁枋承重能力与厚度(高)相关,而与宽的关系不大,方形梁既费料又增加屋顶重量,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 我国木构建筑滥觞于新石器时期,兴于商周盛于汉,到唐宋时达到光辉的顶峰,以后有所停滞,至明清两朝,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土主庙作为时代的产物,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典殿堂建筑艺术,走到黄昏末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作为古典式微期的建筑作品,土主庙代表一个时代、一种潮流,俱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应当好好保护。它犹如黄昏中的一颗明星,荧荧闪耀的是那过去了的,封闭时代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1.呈贡文庙</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呈贡区(老县城)东门街181号,坐北向南,现存建筑由南向北中轴线布局有泮池、棂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占地8.34亩。</p><p class="ql-block"> 呈贡文庙始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弘治五年(1492年)迁建县城北门街,万历四十三年(1515)迁建于现址,屡经兵燹损毁,经清代历次重修和增建,现已有600多年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其规模壮观,古柏参天、环境清幽,是明清时期呈贡县各级官员、老百姓祭祀崇奉孔子的殿宇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呈贡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曾迁设于此。1951年至1969年为县文化馆馆址,1970年为县委党校使用至今。199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2.佛照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五华区桃园社区沙靠村,背靠皇海山和青龙山,面向沙河和长虫山,是昆明市最古老、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寺院之一。佛照寺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一座全唐式建筑风格的寺院。佛照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圆通胜景坊、圆通宝殿、八角亭、铜佛殿等,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如铜制释迦牟尼坐像、铜钟、铜鼎、铜炉、铜瓶等。</p><p class="ql-block"> 佛照寺的环境优美,四季风光各异,春天有桃花、樱花、杜鹃等绚丽的花卉,夏天有翠绿的树木和清凉的泉水,秋天有红黄的枫叶和金色的稻田,冬天有白雪覆盖的山峰和冰封的湖泊。</p><p class="ql-block"> 佛照寺的建筑是一座全唐式建筑风格的寺院,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和佛教特色。佛照寺的建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寺院本身,另一部分是寺院周围的园林景观。寺院周围的园林景观是寺院的一大特色,是寺院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寺院背靠皇海山和青龙山,面向沙河和长虫山,山水相依,风景如画。寺院内还有一些小桥流水,假山石径,亭台楼阁,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3.妙高寺 </b></p><p class="ql-block"> 位于黑林铺镇海源办事处自卫村后的三华山脉。三华山山势雄伟,峰峦起伏,森林掩映,为昆明胜景之一。妙高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元代扩建、明、清曾多次修葺。明崇祯年间(1628--1645),徐霞客曾游过妙高寺,并在其游记中有所记述。</p><p class="ql-block"> 妙高寺分前园、中园、后园,寺周围古柏参天。进寺门为前园,路两旁栽种白腊条,被修剪得整齐,有3层石阶共23级,第一层石阶的西面有1株距今700年的孔雀杉,2人合抱有余。中园为正殿,进月宫门有一矩形花园,往北行百余步,有一黑龙潭,泉水潺潺,水清澈甘洌。南侧月宫门内,种植桃、李、梨等果树,楼檐下有一镏金大字匾,上书“望海楼”3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西面为正殿,殿廊左边有一大鼓,右边悬清乾隆年间铸的铜钟一口。殿门雕龙画凤,形态逼直。进殿门,塑有释迎牟尼、文殊、普贤3尊佛像。殿北墙壁画一黑龙,南壁画一黑虎。寺园中种有玉兰,山茶、海棠、牡丹、梅花、桂花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4.铁峰寺</b></p><p class="ql-block"> 别名铁峰庵,位于昆明北郊长虫山头的第一峰巅,所处位置在石峰断裂面的峭壁上,地势十分险要。其始建于元代(1271年-1368年),至今有近8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旧址殿宇分四层,沿山势而筑于直立的峭壁之上,第一层 “虹山古刹”山门为道德天尊殿,供奉着“黔国三烈祠”,第二层准提菩萨殿,第三层观音殿,第四层关帝殿,后期供奉着真武阁,奉有一颗稀世之宝“定风珠”。</p><p class="ql-block"> 在铁峰寺眺望昆明,真个城区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所有名胜历历在目,如握指掌之中,让人有奇峰独寺、滇池之北的感觉,所有殿宇楼阁崇壮宏大,傲视天下,庄严而神圣,立于“真武阁”,凭栏远视,左金马右碧鸡,形势雄奇,莲花池现于面前,圆如一碗净水,此地又被称为“彩云第一洞天”。</p><p class="ql-block"> 长虫山因其山石的自然排列似蟒蛇爬行的痕迹而得名,孙髯翁在大观楼长联中所提及“北走蜿蜒”就指此地。又由于其山峰峭傲独出,直指青天,石色如铁,故而民间把山上的尼姑庵称为“铁峰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5.曹溪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安宁市西北,始建于宋朝,此后屡毁屡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又毁于兵燹。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仿古重建。2006年5月25日,曹溪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曹溪寺坐西朝东,建筑采取传统式寺庙布局,依山面水,步步台阶,层层往上,对称排列。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韦驮殿、大殿、后殿,两侧有钟楼、鼓楼、禅房、客堂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12.3米,进深五间,11米,属抬梁式结构。斗拱雄浑,粗大疏朗,有宋代遗风。外檐上下均施十字拱,里转下檐为五铺作重拱计心造,上檐六铺作三抄计心。殿内彻上明造。</p><p class="ql-block"> 寺内文物有南宋木雕南海三圣像(观音、文殊、普贤菩萨)、明代脱纱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清代铜铸大黑天和铜铸南海三圣像。另有明末状元杨慎(升庵)、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云贵总督范承勋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碑,皆文辞清丽,书法高逸,为碑中上品。</p><p class="ql-block"> 曹溪寺后殿璧上有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三绝碑”。碑题为《重修曹溪寺记》,是滇状元杨慎撰文,由萧桃收集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北海)的行书字凑齐全文镌刻而成,刻工刀法遒劲。后人把此文章、书法、刻工俱佳的石碑,誉为“三绝碑”。</p><p class="ql-block"> 寺内还有元代红梅和元代植,明末遭兵伐,清初树根重发新芽长成的优县花树。寺北还有金蟾圣泉,也称三潮圣水。此外,寺内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多方,其中有明崇祯皇帝亲笔草书“松风水月”大字碑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一般说来,多数佛寺里,在弥勒塑像背面都是韦驮的塑像,但在曹溪寺的弥勒佛像背面却是观音像。据说是由于原来供奉观音的六角亭漏雨,为了保护泥塑观音,就屈尊将它移到供奉韦驮的位置上,和铜铸韦驮对调了位置。另有一说,因曹溪寺的韦驮塑像是铜铸就的,比泥塑观音值钱,和尚们担心铜铸韦驮被贼偷走,就将它供奉到里面的六角亭里,而把泥塑观音摆到了外面的天王殿里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天王殿往上便是二进庭院。要上到二进院可沿左右两条走道拾级而上,在这两条走道旁,依墙各塑有十二尊佛像,加上原六角亭里的千手千眼观音合称二十五圆通。“圆”是觉行圆满,“通”是通彻悟道。这里的二十五圆通都是觉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菩萨罗汉,他们觉行之圆满,悟道之透彻,非凡人所能达到。</p> <p class="ql-block"><b> 全文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篇文章来源:网络百度相关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篇图片:铜瓦寺(金殿)、黑水祠(黑龙潭)、昆明城区文庙来源于笔者亲自拍摄;其它寺庙的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