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威海刘公岛是山东威海的一个著名景点。到刘公岛除了欣赏它秀丽的自然美景外,更多则是了解清朝未年,清政府闭关自守,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激发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励精图治,爱国强国的斗志。岛上有诸多历史遗迹,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外部雕塑》这尊高15米的人物雕像,是北洋海军将领邓世昌的化身,手持望远镜昂首屹立于18米高的基座上,随风扬起的斗篷预示着大风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邓世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巡洋舰在弹药用尽、舰体受伤后,决定撞击日本主力舰“吉野”号,与敌同归于尽,最终与全舰200余名官兵一同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内,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153.5米。岛上植物茂密,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厚。据考战国时即有人居之。相传东汉未年皇子刘民漂泊至此,扶危济困,广施善行,域人讳其名曰刘公,岛名故谓。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于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北洋海军在此覆灭,刘公岛遂痛闻天下。1898年始又为英国强租42载。及今,岛上北洋海军及英租时文物古迹触目皆是,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7技林业部公布为医林林公园,为海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退役110导弹驱逐舰</p><p class="ql-block">退役驱逐舰停泊在刘公岛岛外客运中心西码码头。她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机,服役34年,为捍卫祖国领海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军舰建造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舰长132米,宽12.8米,吃水4.6米,航速36节,续航力2970海里,满載排水量3670吨。该舰服役期间,在各种演习、护航中获得多项殊荣,被上级机关多次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威海湾的快艇</p> <p class="ql-block">东泓炮台位于刘公岛最东端,由北洋海军聘任的德国洋员、要塞工程师汉纳根设计,于1891年建成,由总兵张文宣统领的北洋护军副营驻守。</p><p class="ql-block">炮台设有1880式24厘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大炮2门,甲午战争期间,增设12厘米克虏伯野炮4门、8厘米克虏伯野炮2门、7.5厘米克虏伯野炮3门。该炮台与南口中央的日岛炮台、南岸海防炮台构成交叉炮火,控扼刘公岛东部海面及威海湾南口。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中,重创日舰多艘,炮台设施遭到南岸日军炮火的严重毁坏。该炮台是威海现存甲午战争海防炮台中的代表性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定远纪念舰</p><p class="ql-block"> 刘公岛威海湾,停靠着一艘按照定远舰原貌1:1复制,外观与原舰完全相同,舰上各种武器装备齐全逼真,于2005年起开放参观。</p><p class="ql-block"> 1880年,清政府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定远舰。这一战舰标准排水量7220吨,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1885年,定远舰建成后,从德国驶向中国,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同年,它被编入清政府北洋水师旗舰,在当时有“亚洲第一巨舰”之称。</p><p class="ql-block"> 定远舰是近代中国兴办海防的产物,其成军时的辉煌,体现出国家民族海洋意识的苏醒和萌动,其消亡时的悲壮,折射出那个时代海洋意识所存在的局限。</p><p class="ql-block">刘公岛保卫战1895年1月30日,日军发起威海卫战役,南岸炮台失守,炮台被敌利用。2月2日,威海卫城陷落,北岸炮台守军溃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派敢死队炸毁了北岸炮台,刘公岛陷入日军海陆重围。自1月30日至2月11日,北洋舰队和刘公岛各炮台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八次海陆狂攻。日岛炮台、东泓炮台和南嘴炮台受敌最烈,守军前仆后继,炮位上血肉模糊。率兵防守日岛炮台的"康济"舰管带萨镇冰身先士卒,顽强抗敌,战至2月7日炮台中弹被毁,才奉命撤回刘公岛;当天,鱼雷艇队出逃,"靖远"舰被击沉,刘公岛形势更趋恶化。2月5日夜,日军鱼雷艇进港偷袭,"定远"舰遭受重创;9日,丁汝昌下令炸毁"定远"舰以免资敌;10日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悲愤自杀。11日,传来援军不至的消息,刘公岛弹尽援绝,部分兵痞逼迫提督丁汝昌降敌。丁汝昌见败局无可挽回,宁死不降,于12日凌晨以身殉国;护军统领总兵张文宣、署理"镇远"舰管带杨用霖相继自杀殉国。海军水陆营务处道员牛昶昞假借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14日,牛昶昞代表刘公岛守军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2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定远纪念舰</p><p class="ql-block">中国清朝末年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铁甲舰有两艘,分别为定远号与镇远号。二舰于1885年开始服役,成为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定远号为舰队旗舰。定远、镇远二舰不但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服役时更是当时远东最大型的军舰。二舰为甲午战争初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内日军海军集中打击的对象,二舰中弹极多,但因其铁甲坚固而只受一般破损,俱未失去战斗力。后来北洋水师退入威海卫以自保,1895年2月4日,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卫,以鱼雷击中定远左舷。清军将定远移至浅滩搁浅,当作炮台使用。2月9日,陆上之日军占领威海卫附近的清军炮台,以岸炮击伤定远。10日,管带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号以免资敌。定远号沉没后刘步蟾亦自杀。而镇远号则因触礁受损,最后投降编入日本海军。</p> <p class="ql-block">西村华商住宅旧址</p> <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忠魂碑》</p><p class="ql-block">碑呈六棱形,高30米。碑身两侧凿有浮雕。碑座由石岛红花岗石砌成,碑身由莱州白色大理石贴面。碑文简述了北洋海军成军及中日甲午战争始末。</p> <p class="ql-block">雕塑《定海神针》</p><p class="ql-block">高16.8米的定海神针巍然矗立在国内唯一的祭海神坛上,由56条巨龙盘踞而成,以祭祀中华海魂,展示海权文化主题。</p> <p class="ql-block">雕塑《海魂》</p><p class="ql-block">以甲午海战中受伤沉没的北洋海军军舰为原型铸造,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惊醒。</p> <p class="ql-block">威海湾,水域面积约54平方公里,海湾轮廓受冰后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近似半圆,纵深8公里,多属泥沙底质。海岸线弧长约26公里,湾口在北山嘴岬角至皂埠嘴,岬角之间,宽10公里,向东北敞开,刘公岛横列于中央,将湾口分为南北二口。北口在北山嘴与刘公岛之间,口宽2公里,为威海通外的主航道;南口在刘公岛东端与皂埠嘴之间,口宽5公里。</p> <p class="ql-block">威海湾海平面很宽</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森林公园,内有动物园,有梅花鹿,糜鹿等</p> <p class="ql-block">海军公馆</p><p class="ql-block">又称水师衙门,始建于1887年,建成于1891年,占地17000平方米,整座建筑按中轴线布局,由照壁、东西辕门、正门和三重庭院组成。时为中国近代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的指挥机构,是"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代表性文物遗址,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海军指挥机构。</p> <p class="ql-block">日岛炮台地阱炮炮架</p><p class="ql-block">陈列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每门炮的炮架由2片组成,炮架上的 U 型口承托炮耳轴、升举炮管, O 型孔连接火炮底座,中间的孔连接液压杆,操纵炮架仰俯、炮管升降。是地阱炮的重要构件。1992年出水于日岛炮台周边。 </p> <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寓所</p><p class="ql-block">建于1888年。由寓所建筑、前后花园组成,占地14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属砖木举架结构,布局与安徽丁汝昌故居相似,分为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住宿和会客的场所,大门两侧为门房和书房。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系丁汝昌亲手栽植。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眷在此居住6年多,又称"小丁公府",现改为“丁汝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塑像</p> <p class="ql-block">威海水师学堂 </p><p class="ql-block">1889年开工建设,1890年建成开学,占地18000平方米。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兼任学堂总办。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第一届36名驾驶学生毕业,派登各舰参战。次年2月刘公岛失陷,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学堂停办。该学堂是清末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之后的第4所海军学堂,因校址在刘公岛上,故又称"刘公岛水师学堂",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近代水师学堂</p> <p class="ql-block">威海水师学堂旧址</p><p class="ql-block">还有训练操场,马厩等</p> <p class="ql-block">279号潜艇</p><p class="ql-block">是一艘已经退役的潜艇,它曾是中国海军的重要资产,现在作为历史遗迹展示给公众。</p><p class="ql-block">279号潜艇全长76.6米,宽6.7米,最大高度达12.85米。它属于033型常规动力鱼雷攻击潜艇,于1979年建成下水,2003年退役。艇身分为七个舱,包括鱼雷舱、前蓄电池舱、指挥舱、后蓄电池舱、柴油机舱、推进电机舱和尾鱼雷舱。这些舱室展示了潜艇的精密构造以及潜艇官兵在水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在22年的服役期间,279号潜艇曾多次执行重大任务,包括三次突破第一岛链远航太平洋。它还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有三任艇长后来成为了共和国将军。现在,279号潜艇作为国防教育基地的一部分,面向全民开展国防教育,免费对现役军人和中小学生开放。刘公岛不仅是一个展示军事历史的地方,还展示了中国的军事技术和海军的发展历程。对于军事爱好者和学生来说,这里是一个了解中国海军历史和技术的宝贵场所。</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保卫战</p><p class="ql-block">1895年1月30日,日军发起威海卫战役,南岸炮台失守,炮台被敌利用。2月2日,威海卫城陷落,北岸炮台守军溃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派敢死队炸毁了北岸炮台,刘公岛陷入日军海陆重围。</p><p class="ql-block">自1月30日至2月11日,北洋舰队和刘公岛各炮台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八次海陆狂攻。日岛炮台、东泓炮台和南嘴炮台受敌最烈,守军前仆后继,炮位上血肉模糊。率兵防守日岛炮台的"康济"舰管带萨镇冰身先士卒,顽强抗敌,战至2月7日炮台中弹被毁,才奉命撤回刘公岛;当天,鱼雷艇队出逃,"靖远"舰被击沉,刘公岛形势更趋恶化。</p><p class="ql-block">2月5日夜,日军鱼雷艇进港偷袭,"定远"舰遭受重创;9日,丁汝昌下令炸毁"定远"舰,以免资敌;10日,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悲愤自杀。11日,传来援军不至的消息,刘公岛弹尽援绝,部分兵痞逼迫提督丁汝昌降敌。丁汝昌见败局无可挽回,宁死不降,于12日凌晨以身殉国;护军统领总兵张文宣、署理"镇远"舰管带杨用霖相继自杀殉国。海军水陆营务处道员牛昶昞假借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14日,牛昶昞代表刘公岛守军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2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