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中国寺庙园林之典范

夏永年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27][28]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1]</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01年,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 AAAA 级旅游景区[1]。2009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1]</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悬瓮山景区1518亩。馆区建筑面积22762.4平方米,约占馆区面积的19%,古代建筑面积14165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63%。</p> <p class="ql-block">建筑选址</p><p class="ql-block">早在周朝就形成了所谓的风水观念,这种观念的基本精神筑在于调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建筑与地形、地貌和方位等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谐调一致,晋祠无疑是选址的最佳地点,位于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据《晋祠铭》记载悬瓮山"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晋水"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蒙氛雾而终清……日注不穷,年倾不溢……"</p><p class="ql-block">晋祠布局的形成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佛教的庙宇开始拥入晋祠,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形成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17]</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群体布局</p><p class="ql-block">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柯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形成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1.因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建于风景区的建筑群,一般都能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地进行建筑布局,其实际范围往往不限于建筑本身,还包括着寺观周围它所控制的自然环境。而且完全融汇于自然的山水之中,是一种自然风景式的园林。它们有的位子风景区之中,成为风景名胜园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大多数的纪念祠庙都选择在背山临水的环境中,视域开阔,利于烘托纪念性建筑庄重肃穆的气氛。处于山地环境,更多的是考虑与山地环境相结合,随高就低,分级而建,不拘一格。晋祠虽说建在山脚下,但晋祠的一些建筑还是以山为背景,结合地势,就是这种布局方式的生动写照。佛教所追求的超尘脱俗、恬静无为的主旨,道家所追求的清静无欲、修养内丹的境界,都喜欢深入名山,选择清幽恬静、地势险绝的地方建筑寺庙与道观。</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依托悬瓮山和晋水的特殊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环境得到了开发、利用,具了风景和生态学方面的价值。同时,它又逐步与人类的伦理观念和情感投射发生关系,被赋予了一系列观念形态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反过来强化了晋祠的文化环境。总之,晋祠文物在长期的发展程中,已经逐步与周围环境结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依从,互为背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2.突出重点,以殿堂为中心向纵、横生长晋祠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它的建造发展历程,圣母殿(当时的唐叔虞祠)的确立最晚在五代时期确立,随着晋祠文化主题的变化,圣母祭祀成为又一主题,直到明朝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至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为轴心的建筑群已经建成,同时,祠内道教民间宗教建筑也发展起来占据了主轴线的南北两侧,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晋祠最南端佛教建筑奉圣寺一组建筑也被纳入晋祠。至此晋祠的布局确定了。</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显要地位,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与它一线建筑都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揭示出建筑文化的底蕴。同时这一组建筑结构雄伟,以艺术价值高而著称,是晋祠建筑的精华所在。离圣母殿最近的是鱼沼飞梁,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十字形桥,据历史考证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同时建成的,可见当时圣母殿的规模非常宏大。隔鱼沼飞粱桥与圣母殿相对的是献殿,是供奉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献殿的建造,是为了烘托严肃庄重的气氛,其文化意义也是为进入圣母殿起铺垫作用。再往东建在主轴线两侧的钟鼓楼了,古时有"晨钟暮鼓"之说,实际上儒家文化的渗入,被赋予了一定的礼制文化意义。穿过钟鼓楼是对越坊,俗称牌楼。"对越"二字是宣扬</p> <p class="ql-block">报答之意.这就在礼制上为对越坊做了极好的文化注释,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圣母的祭祀主题。往东中轴线上的金人台,它的建造可能是受五行之说影响,渴求泉水永逝,同时也有祈福和壮圣母威严之意。再往东就是主轴线上最前端的建筑水镜台是是祭祀圣母是演戏酬神的场所,招徕信徒,对圣母崇拜的社会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以圣母殿为重心的轴线两侧,灵活布置,不断地延伸、增长、加接,形成院落式的群体。在左右两侧的群体中,又有突出的重心节点,三条轴线又组成一个面,点线面的结合构成了晋祠的布局。这样一种布局处理可以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次要建筑都围绕中心,中心轴线越突出,其主体建筑越突出,在平面与立面构图上都形成了明显的重点,这也就突出和强调了宗教建筑的主体部分。这样一种群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感染力。重点并不表现建筑实体的高大、雄伟上,而着重强调由于空间的叠加和层次所逐步增强的空间感受上。有着很强的整体性和灵活性;虽然晋祠是多次加建而成的群体◇也有一种天衣无缝的整体感,表现了一种生长的活力和建筑的有机品格。</p> <p class="ql-block">..3.以亭榭塔作为点缀,丰富建筑群的体型轮廓</p><p class="ql-block">晋祠内的舍利生生塔属于寺庙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型上又具有高耸的轮廓线条,因此,它成为整个风景区的重要点缀和最突出的标志。和整个建筑群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丰富建筑群以及整个风景区的轮廓线。同时,登高远望,视界开阔,成为游人必到的观赏点。</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又有一些小巧怡人的亭榭点缀,使整个祠庙区丝毫不存在沉闷压抑的感受,神。它可以使建筑群有"正"有"变",在"散"、"乱"中保持着"秩序"感。除轴线上的建筑外,其他元素都因地制宜地随意安排,也不感到零乱、散漫,而在规矩中增添了自由活泼,灵活多变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4.运用序列空间,突出寺观园林各个景点的性格</p><p class="ql-block">晋祠建筑的布局大多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方式,如圣母殿一线建筑、唐叔虞祠、吴天神祠、文昌宫和奉圣寺等。祠分前后两进院落,以山门﹣﹣献殿-﹣正殿为轴线安排内部空间,左右两厢辅以配殿。这种布局方式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秩序井然,主次分明,轴线贯通,具有明显的空间位序,充分表达了宗族祭祀观念的价值观以及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安身立命的社会秩序和以德的高低定尊卑的大原则。在布局、空间组合、材料结构的运用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显示了统一的风格和明显的共性,但在这种共性之中,每座建筑尽可能显示出它们独特的个性。[1]</p> <p class="ql-block">布局秩序</p><p class="ql-block">晋祠历经千年建成,祠内的建筑及布局都带有各自朝代的特点,很难用明确的规则说明晋祠的群体布局的秩序。同时晋祠又是一座大的园林,它符合园林的布局秩序,下面就园林布局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秩序关系:</p> <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圣母殿是全祠的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次料 a </p><p class="ql-block">[331</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晋祠现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制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是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是一部研究、探讨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文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珍贵的"石史"。</p><p class="ql-block">1、晋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的有机结合代表了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p><p class="ql-block">2、晋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雕塑,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3、晋祠可作为一种最完美、最成功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把晋祠这个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p><p class="ql-block">「101</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晋祠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p><p class="ql-block">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p><p class="ql-block">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20-22]</p> <p class="ql-block">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18]</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体现了唐风晋韵,是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典范。晋祠拥有800年以上的建筑四座,300年至600年的建筑九十一座,其中包括水镜台◇、金人台 Q 、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等著名建筑。晋祠还有晋水难老泉和晋水饲鱼泉等特色景点,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唐风晋韵。</p><p class="ql-block">…00:01晋祠的概述</p><p class="ql-block">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把唐风晋韵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不同于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宏伟瑰丽,也不同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风格,它是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祠与然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01:21晋祠的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悬瓮山下松柏苍苍,流水殇殇,古色古香,风景如画。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曾做过这样的评价。</p><p class="ql-block">02:01晋祠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水镜台古代唱戏的地方,它融楼台殿阁为一体,楼体造型奇巧,别具一格。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曾经做过乾隆皇帝书法老师的翰林院编修。晋祠乡绅名仕杨二西题写的"水镜台"额,穿越历史尘埃熠熠生辉。金人台四周各立两米有余铁人一尊,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依然明亮如初,生动反映了北宋时期高超的治炼和铸造水平。</p> <p class="ql-block">03:00晋祠的建筑群落</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庞大的古代建筑群,现存有800年以上的建筑四座,300年至600年的建筑九十一座。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献殿四周无壁,只有直栅栏,宽散明亮,既有大殿的稳重又有凉亭的轻巧,是现存献殿建筑中最早之例。鱼沼飞梁中国现存最早的十字形古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日"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为可贵。圣母殿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 Q "的最早实例。"副阶周匝"殿內四十三尊彩色塑像栩栩如生,令人叫绝,特别是这三十三尊侍女像肢体修长,服饰明快,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活灵活现,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04:43晋祠的雕塑艺术</p><p class="ql-block">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这样赞誉:晋祠的周柏轮回三千多个春秋,依然横卧虎视唐槐苍劲傲视,昭示着大唐王朝的显赫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I .05:20晋祠与大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公元617年,李渊和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公元617年曾在唐叔虞祠祈求保佑,第二年便建立了大唐王朝。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归来重游发迹故地,不禁感慨万千,亲书《晋祠之铭并序》,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的先河,为晋祠留下千古佳篇和绝妙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05:58晋祠的晋水</p><p class="ql-block">晋韵从晋水中流淌而来。晋祠的鱼沼善利和难老三泉统称为晋水饲鱼泉统。晋祠的鱼沼善利和难老三泉统称为晋水难老泉,清澈见底,常年不息·难: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冠以"难老泉"美名。</p><p class="ql-block">06:47晋祠的历史魅力</p><p class="ql-block">走在晋祠,推开一扇门,打开一扇窗,随时和远去的历史不期而遇随时能感受到华夏文明唐风晋韵的无穷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