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山西之行

春天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在这个夏天,与闺蜜相约踏上了陕西和山西行程,10天里共同感受着这片大地的无限美好和惊喜,也将幸福和快乐种在了心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壶口瀑布</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壶口瀑布》---作者为梁衡</span></div><br></h1><h3>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br>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br>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br>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br>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h3><div><h1><b>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b></h1><h3>在壶口瀑布,我们能看见摘自文章的最后精选段落。</h3></div> 据记载,4000年前的壶口瀑布就在下游这座小岛的位置。后来的人们不断记录黄河,发现瀑布始终在向上游移动。河水裹挟泥沙,就像一块儿流动的砂纸,不断打磨和床的台阶。每一秒壶口瀑布都发生着改变。黄河水就这样,奔涌倾泻,永无停歇。<br>每年,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为了感受它的壮美,也为了这场相遇。因为终有一天,在上游的某个地方,壶口瀑布将渐渐平缓,以至消失,结束它的旅程《摘自航拍中国解说词》 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无论你在东还是在西,只要是身临其境都到欣赏到壶口瀑布壮美的景观。<div>壶口瀑布四季均有自己的形态。春季冰雪融化,水量丰富,瀑布气势磅礴;夏季雨水充足,瀑布水流湍急,水雾弥漫;秋季河水清澈,瀑布色彩丰富;冬季冰封雪飘,瀑布形成巨大的冰瀑,蔚为壮观。<div>有机会一定要来目睹一次晶莹剔透的冰瀑。</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甘泉大峡谷</b></div><br>甘泉大峡谷位于陕北延安甘泉县雨岔村。据考证约在千万年前,这里发生过强烈地震,黄土高原上的山体出现一条裂缝,宽窄不等,经过雨水的长期冲刷,地表渐渐地形成了奇特的峡谷地貌,呈现出的美妙波纹曲线。<br><br>由于红砂岩在不同季节的含水量不同,对光的吸收和折射率也不一样, 因此甘泉大峡谷一年四季会显示不同的色彩。这里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圣地。<br><br>雨岔大峡谷中的桦树沟景色最美,走进桦树沟,幽长的峡谷内宽窄不一,岩壁不平,岩石、树木、青苔在阳光下美轮美奂,让人沉醉在这变幻莫测的光影世界。 <p class="ql-block"><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波浪谷</b></div><br>靖边波浪谷位于距陕西省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俗称闫寨子。靖边波浪谷岩石叫红砂岩,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br><br>走进靖边波浪谷,砂岩层如同海浪般起伏,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闫家寨子三面环水,导游讲洞中可以容纳2000多人,这里曾经是土匪窝,一姓闫的土匪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据寨称强,当地群众便称其为阎家寨子。<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碛口古镇</b></div><br>碛口,是吕梁山中黄河边一座古镇,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br>碛口凭借黄河水运,从清乾隆年间到抗战爆发,2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镇,西接陕、甘、宁、内蒙古,东连太原、京、津,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据镇上黑龙庙清道光年间碑文记载,零星商贩不计,仅店铺字号就有20余家。其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接不完,填不满,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摘自百度百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镇河对岸是陕西吴堡县<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摘自360百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黑龙庙</b></div>黑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黑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李家山村</b></div><div>李家山村距离碛口古镇仅四公里,隐藏在黄土高坡的山坳之间。村子从南向北有一条深沟,沟的两侧从沟底到山顶依山势建起一层层一排排的窑洞。这些窑洞和房屋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犹如一幅凝固的立体画卷。无论你站在村子的哪个角落,放眼望去都极具视觉震撼力。<br>宁静的村落、古老的窑洞仿佛与世隔绝,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多次到李家山写生称其为“世外桃源”和山西的重大发现</div>说走遍世界都难找到这样独特的村庄<br>在他之后,有很多画家和学生来这里写生<br>它成为了黄土高坡上独一无二的“画家村”<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自百度百科)</div> 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 <p class="ql-block">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都是老人,你看这位黄土高原上汉子,淳朴好客,我们在参观其家院落时,他主动与我们合影,并教你摆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六、大同古城</b></div><br>大同市别称中国煤都。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地处华北地区、晋北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黄土高原东北,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长城与内蒙古乌兰察布接壤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br><br>大同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境内古迹众多,包括云冈石窟、大同古城 、华严寺、悬空寺、九龙壁等。(摘自百度百科)<br><br>以前没有到过大同,只知道大同的煤很多,看了《中国市长》总想看看书中写下的人和城市。今天到了大同后,看到的是街道宽敞干净,城市绿化很好,特别是天很蓝,曾经尘土飞扬,房屋低矮破旧,天空灰暗的大同已经跻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大同市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城市,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我想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高瞻远瞩,大同的老百姓不会忘记改变大同命运的领头人耿彦波。耿彦波,一个名字,一个代表了改革与勇气的符号。他的行动不仅在山西大地上留下了深远的烙印,更成就了一座座城市的繁荣与希望。</h1> <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悬空寺</b></h1><br>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br><br>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br><br>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誉为“天下巨观“。<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摘自百度百科)</div> <p class="ql-block"><br></p> 悬空寺很娇小,但爬到约50米高的悬崖上,顿时就变得高大起来。在高空行走有人胆战心惊,有人昂首阔步,或许他们知道脚下有安全的立柱,不过这些立柱是假象,真正撑住悬空寺的是立柱上方低调的横梁。身长十几米,为了承重把大部分的身体藏进山中。有的27根值得托付的横梁,工匠们终于敢在崖壁上建造出大大小小41间房舍。中国匠人的想象力把悬空寺藏进空中。(航拍中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云冈石窟</b></div><br>云冈石窟和龙门、莫高、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br><br>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年前,依山而凿,共有洞窟45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被誉为“东方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br>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摘自百度百科)<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昙曜广场</div><br>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昙曜。 <p class="ql-block"><br></p> 最能体现大同开放融合气质的地方是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它在石刻造像、服饰、建筑、乐舞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胡风汉韵的交相杂糅、中西文化的绚烂碰撞。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云冈石窟后说,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杂旺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及西域诸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为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应县木塔</b></div><br>应县木塔,正式名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这座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最高大的木塔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木塔的塔高为67.31米,底层直径为30.27米,全塔采用纯红松木料建造,耗材达3000立方米,总重量约为2600多吨。<br><br>建塔的工匠足足花了140年才拼出这座现存古代最高的“积木”,每一朵斗拱至少有50块部件以榫卯方式拼接而成,而整座木塔由10万多块部件相互咬合,高度超过今天的20层楼。<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自百度百科)</div>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雁门关</b></div><br>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br><br>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雁门关折射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br><br>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3000多年来见证的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摘自雁门关景区官网)</div> <p class="ql-block"><br></p> <br><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一、乔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型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在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二、平遥古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平遥古城也是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举办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 平遥市楼,位处平遥城中心,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 2700多年的古城,600多年的听雨楼,不仅听见雨声,还听见平遥人的锅碗瓢盆、喜怒哀乐。或许是因为有人,我们才能看到一座活着的古城。(摘自航拍中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遥县衙</b><div style="text-align: left;">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建国后有毁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由中轴线和东西侧的建筑组成,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 中轴线有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侧有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等;西侧有牢狱、督捕厅、十王庙等。建筑对称,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整座县衙机构宏大,等级森严,既遵循了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又符合前朝后寝的礼制特征,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更是地方建筑特色的综合载体<br></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升昌旧址</b></div><div>日升昌记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现存"旧址",格局完整,装修如故,具有明清商业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div><div>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br></div>专营存取款,借贷的生意一经创办因安全快捷,利润高成为晋商主营业务。票号遍布全国乃至日本、俄国等地平遥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世间流传“平遥城的钱庄,填不满、拉不完”几乎在古城的每座大院都有发生。<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兴公镖局博物馆</b></div>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5号,坐西向东,总占地面积约904平方米,是一处集原景陈设及始料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平遥同兴公镖局创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时值平遥商业、票号业发展期,古城内商号林立,业务辐射全国,各商号常有大量贵重货物、银两须长途运输,武术家王正清应众商家邀请创建了同兴公镖局,为商家往来护镖。镖路东到北京、山东,西去陕西、甘肃,南到汉口、长沙,北至归化、包头。同兴公镖局至民国二年(1913年)歇业,经王正清、王树茂父子两代人经营,历时58年,其整个历史跨越了晚清和民初两个时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川通旧址</b></div>百川通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9号。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财东为祁县渠家的渠长瀛、渠源朝、渠源浈、渠源洛等,旧址主院坐西朝东,为三进院落带北偏院布局。主院铺面临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双坡硬山垫板楼式结构。百川通票号是最早与外国金融资本发生关系的中国票号,也是最早使用电汇的票号之一。总号设在平遥城内,分号有23处,1948年歇业。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三、灵石县------王家大院</b></h1><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静升镇。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占地面积是故宫的1.6倍大,有“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其建筑风格为主人提供了对外社交空间,又保证了内院的隐私安全。整个大院主要以高家崖建筑群和红门堡建筑群为代表,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是典型的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p><p class="ql-block">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四、太原市晋祠</b></p><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 [27-28]被誉为“晋祠三绝”。2001年,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摘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五、运城 解州关帝庙</b></h3><div><br>关帝祖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始建于隋初,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为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宫殿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高耸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颇具皇家气派。庙内悬挂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笔“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匾额,堪称珍宝,精华建筑“春秋楼”更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摘自百度百科)<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六、永济市爱情圣地---普救寺</b></h1><br>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br>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摘自百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七、</b>运城市永济市<b>黄鹤楼</b></div><br>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始建于北周时期。<br>唐代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写下了千古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八、</b>运城市永济市<b>黄河大铁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div style="text-align: left;">黄河铁牛位于永济市西15公里的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东岸,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雄健,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摘自百科百科)</div><p></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九、运城盐池</b></div><div>运城的盐池历史悠久,盐池除盐和芒硝外,还有硫酸镁、硫酸钙、钾、溴、硼和其它一些稀有元素。到了夏天之后,这里被强烈的太阳照射,盐池的池水就会变成五颜六色的,风景很奇特,像一个大染缸一样。</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运城掠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十、延安​宝塔山和枣园革命旧址</b></p><p class="ql-block">宝塔山是名城延安的标志,是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br></p><p class="ql-block">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延安二道街夜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聚了各种地道的陕西美食<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十一、云丘山景区</b></h1>1、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p class="ql-block"><br>2、塔尔坡古村,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曾下榻于此地而得名。后世道家闻名而至,见此风水宝地非常适宜清修,遂在附近山中辟谷修行,并和当地山民结邻而居,渐成村落。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古树掩映,犹如世外桃源一般。<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十二、忻州市五台山</b></div><div>《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br>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div><div>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爷庙是五台山祈福人数最多香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nbsp;</div><div>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 ,我们到达五台时,天公不作美,天空中一直在下着中到大雨,但五爷庙依然人山人海。虽然我们无缘进入庙内参拜大神,但心愿世界和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所有的孩子快乐成长。<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西传统的宴席一一八碟八碗</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面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食巳深深的植入了北方人的味蕾,人们在追求美食的路上让面千变万化。有人说,来陕西山西旅游可以连吃一个月都不带重样味道不一样的面。导游调侃道,我们这里一年365天,一天三餐都是面,以蒸、炸、炒、煮等多种方式将面做到了极致。十多年前,到西安吃过又长又宽又厚的Biángbiáng面,让自己在品尝美味中认识了北方人厚道。后来在西宁吃晚饭,司机说你们可以去夜市品尝面。到了司机说的店,看着店里的各种面,一时不知道点什么了,印象最深的是鱼儿面,形如小鱼,以为是用鱼做的面,品尝后才知道是面的形状象小鱼,所以取名叫鱼儿面。此次在山西又品尝到了扯面、揪面,还有栲栳栳。今天面食花样越来越多,也充分体现起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栲栳栳,是因为它的形状像“笆斗”,民间称之为“栲栳栳”。这种食品是一种传统的面食,主要食材是莜面,通过精心制作,形状类似蜂窝,因此也被称作“莜面窝窝”。它的名称来源于其独特的形状,与柳条编成的容器“栲栳”相似,这种容器通常用来装物或打水,形状像斗,也叫笆斗。莜面栲栳栳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常用于招待宾客,象征着“犒劳”之意,寓意着团结和睦、财运亨通。</p> <p class="ql-block">学艺二年的小师傅用自己的双手让面瞬间细如发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扯面,有拉有撕,面的名字很有意思<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旅行结束了,但总有些人和事会留在记忆中。此次出行,同团的老大姐应该有75岁吧,说话风趣幽默,穿着大方得体,心态永远十八岁,因此我们叫她少女姐姐。少女姐姐是我学习的榜样,岁月留给了我们白发、皱纹、年龄,却不能改变我们的童心,应该快乐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