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的自我超越

古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3日。我们宁波市军休第一中心终于完成了红色情景剧《信仰的力量》的拍摄。在安心导演的指导下,我们这些临时挑选出来的业余演员,只在24天内排练了三次,居然就去剧场拍摄视频了。现场仅有的几个观众说:虽然演员都是业余的,但演出更接近真实自然,没有表演的痕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当时就有人数次流泪。</p> <p class="ql-block">我已经是68岁的人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演出。对我来说,这24天,的确是一种跨度很大的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p> <p class="ql-block">客观的说,我有一定的文艺潜质。在幼儿园,我就能跟上老师教唱所有歌。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洗澡,我就给妈妈唱《戴花要戴大红花》。</p><p class="ql-block">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1966年到1974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学校不怎么上课,孩子们突然流行吹笛子。我让父亲买了笛子,慢慢地,我也能够吹出调调来。还在班里用笛子给同学们的表演伴奏。再后来,我吹口琴,一般会唱的歌就能吹出来。也就是说,会唱的歌曲就能唱出它的歌谱。</p><p class="ql-block">记得1969年,我在郑州市须水公社铁炉小学读5年级。音乐老师给我们上课,当她神情凝重地告诉我们,在公社举办的音乐老师培训班上,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地唱好7个音符。我听了以后,不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1971年,在洛师二附中读初中时。我们到洛阳孟津县的麻屯公社帮助农民收麦一周。我们白天在地里干活,夜里,就睡在铺上麦秸的大房子中。吃过晚饭后,班主任拉起手风琴,同学们就坐在地铺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唱样板戏。有一天,教音乐的杨老师也住进了我们的房间。班主任让他观察我唱的样板戏,我懵懵懂懂感觉,他们对我唱的样板戏是点赞的。</p> <p class="ql-block">又过了一段时间。杨老师突然对我说,部队文工团来我们学校招小兵,让我去面试。但我不喜欢搞文艺,一心想打篮球,那时的梦想就是能当一个篮球兵。所以,我表面上答应,却没有去面试,而是跑到球场上去打球。杨老师非常生气,等部队的人走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的K了一顿。办公室四周的几扇窗户,爬满了看热闹的同学。</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我那时,真的是不懂事!杨老师好不容易把部队文工团请过来,我却不出面,这让他的面子往哪里放啊!</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生在部队大院,长在部队大院。跟着父母,从上海,到江苏,到河南。辗转多地,口音以普通话为准。加之小时候总是在广播里听故事。看电影也会模仿电影中的桥段,小时候就能大段大段的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对话。</p> <p class="ql-block">1972年,在洛阳第十九中读高一时,我们学的课文是《南瓜生蛋的秘密》。老师让每个同学朗读课文。我上台时,就模仿着收音机上的声音朗读。那时,讲普通话是一个稀罕事儿,同学们都是用河南话念课文,而我用普通话念,又绘声绘色地模仿人物语气,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笑。可是老师却鼓励我,大胆念下来。这以后《南瓜生蛋的秘密》,便成了我登台讲故事的一个节目。1975年,我们插队到伊川县白沙公社,公社里组织开展批林批孔活动,我也去公社里讲批林批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76年2月,我当兵来到了河南省军区独立一师三团。在新兵连时,有一天晚上看电影。放映前,全团三个营都在大操场上拉歌,我所在的一营没有斗过三营。没想到新兵连长找到我说:“胡豫,你上!”我一个新兵蛋子,要带着全营去和三营去斗歌!我心里迟疑了一下,但连长让上,就得上!于是,我鼓足勇气,大胆地站在队前组织一营拉歌,还真在气势上压倒了三营。</p> <p class="ql-block">这件事引起了团政治处文化干事的注意。到了新兵训练结束分兵下连时。司令部想让我去当打字员,为此,还专门对我进行了一番面试。后勤处想让我去卫生队当卫生员。但是,最后没有争过政治处。</p><p class="ql-block">原来,我们师将组织文艺汇演,各团要成立演唱组去参加比赛。此前,每个团都有宣传队,后来宣传队全部解散,文艺骨干也都走的差不多了。所以, 我们团要在新兵中挑选人来组建演唱组,并把演唱组的兵都集中在一个连。就这样,我来到了三营三机炮连。</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概排练了两个多月,就去师部比赛。印象最深的是河南地方戏曲联唱。我还客串一个指导员的角色,只有一句台词,但是比赛下来。我们团的成绩最差。一是联唱时唱错了词。二是评委说:那个指导员,演的根本不是那回事!从此之后,我对表演,有着一种内心的惧怕。</p> <p class="ql-block">2012年,我从甘肃武警退休后,被返聘到上海明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后来,我迷上了全民k歌。那时,下班后,几乎每天都要唱。如今,在全民k歌中,我有7年的历史,唱了1895首歌。在上海,我也先后参加了三个合唱团。甚至在2020年,建军93周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大礼堂为廖昌永、平安等明星伴唱。但是,都因为合唱团太耽误时间,我自行退团。</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建国75周年,许多单位都在筹备相关的庆祝活动。我们排练的红色情景剧,要参加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文艺比赛。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专门请来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安心老师当我们的导演。她很忙,也很专业,曾多次拿过各种大奖。给我们导演也确实体现了她的专业性。</p> <p class="ql-block">安心老师在挑演员时,就让我们朗诵一段诗。我朗诵了一段长征组歌。“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刚朗诵几句,导演就不让念了。她说,我的朗诵,带入了情感。就这样,我扮演了浙东区党委书记、三北游击司令部政委谭启龙。</p> <p class="ql-block">《信仰的力量》是北京的一位著名编剧的原创。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话剧。20分钟的剧情中,分别描述了四幕不同的场景。第二幕是,抗日时期,谭启龙在被敌寇围剿时与战士们的一段交流。面对大段的台词,我心里打鼓。我不怕上台讲话,讲课,朗诵,唱歌,但我害怕表演。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演。</p> <p class="ql-block">果然,第一次排练,就出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记不住台词。导演说:“背台词的事儿,别人帮不了你,只有靠你自己。你台词记不住,别人都得陪你练。”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是啊,大家都是退休老人,我怎么能让别人陪练呢?其次,是不会表演。我怎么做都不对,神态不对,姿势不对,动作不对,语言表达不对,到底怎么样才能对呢?安心导演说:“你要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政委。”“你要在国破家亡时,表达自己甘愿赴死,也不当亡国奴的坚强意志,你还要激励战士们,敢于斗争,顽强地战斗下去。”“你要大声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去打动现场的观众。”她说了许多“你要······”,让我意识到,我必须理解台词的内在含义、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当时的情景氛围。</p> <p class="ql-block">我想,既然军休中心让我完成这个任务,我就超越自己一把。于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背台词。我用毛笔默写台词。一方面记台词,一方面练书法。在默写中,我试图感受台词的内在含义。去体验当时的真情实感。还专门网上搜索了谭启龙的生平故事。这一招的确有效。到了第2次、第3次,我的台词基本能熟记了。</p> <p class="ql-block">关于表演动作,我也用心看了几部电影,看人家是如何表演的。后来发现,用不着刻意地为自己设计动作。表演要为台词服务,为情感服务,为特定的人物角色服务。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内心进入角色,如何表达到人物角色的内心感受。人们常说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入戏吧。当我体会到革命先烈,为什么会在家破人亡之际,慷慨赴义,不惜献出生命。为什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不移的战斗到底。我从内心里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正义和正气。我也渐渐有了一种入戏的感觉。到了第2次排练,讲到“打了这么多仗,不知牺牲了多少同志”我自己就哽咽起来,难以再演下去。就这样,我慢慢地琢磨,终于理解了“什么是表演。”</p> <p class="ql-block">我的进步也离不开妻子的奉献。妻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上海浦东新区馨星艺术团(群众自发的文艺团体)的一名骨干</span>。她会唱歌跳舞,会弹钢琴敲杨琴,表演更比我强 。可是目前她在上海一个人带着大孙女。我们两地分居,天各一方,我帮不上她一点忙。熟悉她的人都劝她不要两地分居。但是她还是以大局为重,尊重我的意见,任劳任怨的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不仅成了我的坚强后盾,而且在表演上,还给我一些支持。每次排练的视频发给她看,她都会给我一些中肯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排练中,其他的同志都很给力。他们既让我感动。也激励着我,突破自我,超越自己。</p><p class="ql-block">84岁的杨占桐老师。演绎着开国将军梦回长征的情景。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杨老挑战自我,仔细揣摩人物角色的心理和表演。他一个人在家里拄着拐棍,不知演练了多少次。他那高亢的声音,震撼着所有人的心灵。我第一次观摩,就眼眶湿润。</p> <p class="ql-block">张素青老师,曾是东海舰队的文艺骨干,她扮演过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这次她扮演一个1950年英勇就义的女地下党。为了改掉戏曲的习惯,符合话剧的艺术要求,为了熟记台词,她在白天夜里都在念叨台词,自己练着练着就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胡永祥老师,年轻时就是舟山基地政治部的文化干事,多年率领文工团下部队演出。退休后,也是宁波老年大学的台柱子。多次主持过宁波老年大学的文艺演出。他的演技没有问题,但临近拍片时,嗓子因为受风而突然变哑,但他硬是坚持拿出了高质量演出。</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些情景演员,他们都是老年人,都有腰腿疼,下蹲困难的问题。但他们反复排练不厌其烦;领会导演之意,一丝不拘。每次排练,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呼应着主要演员,共同演绎了震撼人心的好戏。</p> <p class="ql-block">拍摄完毕,我们一起聚餐。我在向导演敬酒时,不知不觉再一次哽咽流泪,这泪水是幸福的泪水。其中,有我对安心导演的敬意和感谢。是她,让我在68岁时,突然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理解了什么是表演;突然发现,一辈子惧怕表演的我,居然也具有表演的潜质。</p> <p class="ql-block">这次流泪,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感叹!我始终认为,人生就是一段向死而生的旅程。在这段旅途中,多走走,多看看,多学学,多干干,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让自己能多做点事。这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活出人生的味道。我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初尝了话剧表演的味道。这意味着,我又打开了人生的一道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