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的朱子故居,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熹从15岁起在紫阳楼定居,住了近50年。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紫阳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前左手边,有朱熹栽种的香樟树,树中空可容一个人。据说,当时老师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义,老师说:做人做学问要扎根深才能行远,就像树一样,没有扎实发达的根,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朱熹悟之,植树以志之。树到今天已经8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p><p class="ql-block">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p><p class="ql-block">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p><p class="ql-block">谁教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p><p class="ql-block">——朱熹《怀潭溪旧居》</p> <p class="ql-block">朱子十四岁来到五夫,他在此成长、成婚、成才、成就、著述讲学。八百年来它被文人视作杏坛圣迹,也几经沧桑、多次重建,它不仅是朱子生活近半个世纪的印记,也被视作饮誉世界的朱子理学摇篮。</p> <p class="ql-block">朱子雕像广场位于五夫镇西贯,雕像矗立于文公山下、背有翠竹青松林,面向开阔的乡村绿野,自然环境的衬托象征朱子学说与思想来源于中华大地、来源于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朱子雕像高71尺,是全国最高的朱子雕像,在天光云影的映照之下,庄严慈祥,展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意境。</p> <p class="ql-block">到了五夫,一定要去趟朱文公庙,敬拜朱子圣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文公庙占地88.512亩,总建筑面积15132平方米,整体建筑依山势由南至北渐次升高、恢弘庄严,目前建成平台院落、集成门、集成殿院落等核心建筑,后续工程及配套设施正陆续加紧施工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朱子学研究基地、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p><p class="ql-block">朱文公庙一直是传承传统文化、赓续朱子文脉的圣地,在中、高考前已吸引多所学校在此举办考前研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麒麟照壁~</p> <p class="ql-block">集成殿内供奉着朱子及其弟子~</p> <p class="ql-block">园内回廊~</p> <p class="ql-block">五贤桥~</p> <p class="ql-block">五贤~</p> <p class="ql-block">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的地方是兴贤古街。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又名双龙桥),全长1000余米。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当时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p> <p class="ql-block">行走于兴贤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市街”、“过化处”、“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p> <p class="ql-block">街头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时遇见倒塌的土墙,破败的院落,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朱子巷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口立有“朱子巷”石碑,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朱熹定居五夫镇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而在巷子一侧的老房已经倒塌,实为可惜,保护历史古迹时不我待。</p> <p class="ql-block">在朱子巷旁就是连氏节孝坊,它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门楼坊额嵌有“圣旨”、“旌表史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字样,面壁砖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形制优美、工艺精湛。整座屋宇门坊保存完好,为典型清代建筑,又带有明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访时正修整中,不便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根据《五夫子里志》记载,至民国时期,五夫的坊表共八处,现存两处都在兴贤古街,其中保存最为完整、样式最为精美、工艺最为精湛的,当属连氏节孝坊。</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牌坊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是历代朝政为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内容分为标志性坊、功名牌坊(或仕科坊,专属科举榜样)、节烈牌坊(或贞节坊,专属女性)、仁义牌坊(或忠义坊,专属道德楷模)、功德牌坊(军功或政绩)等种类,每个牌坊的中间都有一块字匾,那是牌坊等级的象征。牌坊一般有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御制牌坊:由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第二等级为恩荣牌坊:由皇帝下旨,地方财政出资建造。第三等级为圣旨牌坊:由地方呈报中央,皇帝圣旨书面批准,资金自筹。第四等级为敕建牌坊:由地方呈报中央,皇帝口头批准,资金自筹。</p><p class="ql-block">连氏节孝坊属“圣旨牌坊”,牌坊顶部中央石刻“圣旨”二字,四面围绕砖雕龙形图案,特别是正上方探出墙面的立体雕刻龙头,居高面下彰显皇帝的恩荣与威严。细心发现,“旨”字的“匕”改为了“上”,一方面是为了讨个字面吉利,另一方面连起来可读作“圣上曰”。</p><p class="ql-block">连氏节孝坊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请旌奉旨修建,乾隆十六年(1751)完工,为表彰吏部官员刘观赐的妻子,同时也是国子监的监生刘经文的母亲连氏,因其守节尽孝而建。据说这位连姓女子,17岁嫁到刘家,28岁丈夫刘观赐去世后即守寡不再嫁,尽心尽力将公婆养老送终,并将儿子刘经文抚养成材,成为国子监监生,因此,在历史上能获贞节孝道于一体的“节孝坊”表彰相当少见,1992 年“连氏节孝坊”被列入武夷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牌坊为三间四层砖石混构古建,主体高度约8米,宽约6米,整体上显得庄重威严,坊门上方立大块石条横额,匾刻“旌表吏员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横额下方一对石狮生动可爱、兴高采烈、神采奕奕,争抢着一颗镂空石雕绣球,分别头朝上下,代表“欢天喜地”;门当设龙含珠石鼓一对,在门当规格上比较罕见;户对为四只圆形雕花石柱,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规制;户对下方横立丹凤朝阳和麒麟献瑞雕饰,左右两边各设“鲤鱼跃龙门”的砖雕,鲤鱼跃过龙门后,实现龙头鱼身的阶层跨越,寓意刘经文科考成才;牌坊两侧建八字形坊墙,磨砖砌成、工整大方;门楼飞檐重叠,檐下砖雕穿拱,层间各嵌石刻浮雕,图案为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形刻精美、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气势雄伟,其精美程度直指清代石雕砖雕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牌坊,不仅是一种建筑装饰,也承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埋藏了一段美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从“连氏节孝坊”中,我们能看到五夫人尊师重教、勤劳持家、循理尽孝的质朴品质,几百年来它屹立在街旁,为后人为人处事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在五夫镇兴贤古街上有五口“五贤井”,据说其中四口“五贤井”的水至今仍然能够饮用。</p><p class="ql-block">五贤井初建的年代已不可考,现今在井栏石沿上可以见到“雍正四年重修”,“明朝万历十九年中秋,由王有节出资挖掘”等内容。五贤井的名称由来,据说与“五夫”地名有着密切关系,在宋代,五夫出了一个功名显赫的胡氏家族,即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其后人中才俊迭出,多为理学贤才和从教者,胡氏中的五位名人即胡安国、胡宪、胡宏、胡寅、胡宁,他们都有着“士大夫”的荣耀,当地称为“五贤”,也有人因此认为“五夫”这一名称即由此而来,由于胡氏五贤的突出成就与地位,后人将街上的这五口水井命名为“五贤井”,以表示对胡家五位先贤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1880)移至现址(兴贤古街),1994 年 12 月列入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历代均有修葺,占地面积 400 多平,为徽派牌坊式门楼,顶檐下竖坊额青石篆刻“宋儒”二字和横刻“刘氏家祠”四字,字体苍劲凝重。左右石柱与内侧竖砖,雕刻山水、花草、人物、瑞兽,雕工精细。四条圆柱形门当雕刻着高洁的莲花,依旧凸显,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p><p class="ql-block">“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群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这是朱子为五夫刘氏家祠题的两幅对联,五夫之所以能成为理学宗师朱子成长、成才、成婚、成就的“四成之地”,刘家是功不可没的。朱熹年十四时,遵父遗言,受学于五夫里胡宪、刘勉之、刘翚,二刘去世较早,朱熹师从胡宪学习时间最长。</p><p class="ql-block">五夫刘氏入闽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唐昭宗光化三年(897),刘楚“来闽视子后殁于闽”(《南平彭城刘氏宗谱》第 77 页),三子刘翔,迁居崇安五夫,为五夫始祖。以刘翔为一世祖至今一千多年,刘氏已在五夫繁衍四十二代 5000 多人口,约占五夫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在五夫镇姓氏人口中占第一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堂正厅高悬堂号匾额“忠贤堂”,下悬宋孝宗皇帝御赐匾额“旌忠褒节”,神龛供奉刘氏的五位先祖神像。左右门庑悬挂宋孝宗皇帝御书“精忠望族”、“理学名家”匾额,是刘氏族先贤忠良人物的历史写照。</p><p class="ql-block">靖康之变时,九世刘韐出使金营被扣押,不屈为国殉难,褒谥“忠显”;韐长子刘子羽“捍御西蜀”,是朱子的义父,卒谥“忠定”;羽长子刘珙有功于朝,卒谥“忠肃”;刘韐季子刘子翚启朱子之道学,是朱子的师父,卒谥“文靖”。因此,刘韐一家三代史称忠义世家,世有“三忠一文”之称。</p> <p class="ql-block">过化处-表示你过了这个门坊,就到了圣人教化的兴贤书院,古时学子行至此处,便自省其身时刻保持高洁情操,一心求学;寻常百姓从集市走这道门坊时,也要自觉停止在集市上的喧闹以免影响学子们读书。</p> <p class="ql-block">兴贤书院是少年朱子的求学之地,后来,他自同安任后返家侍母期间,这里又是他的传道授业之所。兴贤书院历尽沧桑、几经兴废,2018年,兴贤书院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兴贤书院作为武夷山“双世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夫镇朱子文化的重要遗存,成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人文之旅风景道上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在兴贤古街里,由于历史的沉淀,大多的古建筑多为灰白色,只有兴贤书院的门楼,被涂为红、黄、蓝等多种色彩,使这座书院建筑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精美艳丽。</p> <p class="ql-block">兴贤书院名为“兴贤”,即寓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xian)。明清两代一直有做修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倡议,得到崇安县令张翥(zhu)的支持,进行较大规模的重建。在重修兴贤书院时,对门楼及内部装饰进行改造,将朱子理学传承、思想成就等融合进去,以彰显书院与朱熹的渊源。</p><p class="ql-block">书院门饰砖雕花鸟人物,上嵌以朱熹书法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p><p class="ql-block">横额两侧则饰以敦煌壁画的“飞天”与“空中楼阁”。壁画的下方则饰以“八仙过海”人物砖雕,分别代表“释学”与“道学”,三者集合则代表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书院门楼正中四个砖雕汉字“洙泗心源”-“洙泗”是洙、泗两条河名,地点分别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与孟子故里山东邹县,意为五夫与邹鲁心源相契,学脉同源。</p> <p class="ql-block">门楣“洙泗心源”左右两侧雕刻有两个龙门,正上方则彩绘一条海中龙鱼,结合书院屋顶“状元、榜眼、探花”三顶官帽可以猜测,古时在这个书院就读的学子们已经初步实现了“鱼化龙”的飞跃。</p> <p class="ql-block">门楼正中央最高处“状元帽”之下,有一朵莲花造型的浮雕,寓意为官要清正廉洁。</p> <p class="ql-block">礼门上面是榜眼帽~</p> <p class="ql-block">义路上面是探花帽~</p> <p class="ql-block">籍溪由来:胡宪(1085一1162),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字原仲,以居处名籍溪自号,世称“籍溪先生”。从其叔父胡安国习二程之学,长于《论语》研究,又治佛老。有《论语合议》、《南华真经》等传世。</p> <p class="ql-block">国必兴贤矣。士农工商,得贤而昌;诗书礼乐,选贤以扬。堪尊典范,好作栋梁。唯夫兴贤之途,汉晋论察举,隋唐重科考;或荐于乡,或列于校。盛世多立业之材,寒门有进身之道。名占贤良籍,为国所珍;家传道德风,乃民之宝。</p> <p class="ql-block">五夫古镇赏花宣传片已出~可惜我们去的太早没的赏。</p><p class="ql-block">“五夫荷花大赏”美到窒息→横屏观看更过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