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庐山景区门票(160元/人),实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 ,七日内可游览庐山核心景区(5A景区)和其他10大景区,即:碧龙潭、白鹿洞书院、三叠泉、观音桥、秀峰、桃花源、马尾水、莲花洞森林公园、天合谷、大口瀑布。确定每年的3月份为庐山景区“免票开放月”。</p> <p class="ql-block">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十大名山,名胜古迹遍布。</p><p class="ql-block">“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喜欢,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险峰,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句。</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之名始于北宋初年,与岳麓、睢阳(应天)、嵩阳并称四大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是历代文人学子景仰的“圣域贤关”。它座落在庐山五老峰下,四山环合,清幽深邃,面积三千余亩。</p> <p class="ql-block">唐(789-805年)洛阳学者李渤为了读书来白鹿洞书院原址隐居,他喜欢放养白鹿,被人们称为“白鹿先生”,后来他考上功名,任江州刺史,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在此建了小木楼和雨亭,种植了花花草草,逐渐成为一个民众百姓游玩的地方,被人们取名为“白鹿洞”。南唐(940年)朝廷任命李善道为白鹿洞的洞主,建“庐山国学”。南宋(1179年)理学家朱熹任南康知军,全面兴复白鹿书院。</p> <p class="ql-block">联合园教科文组织专家题词</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六年五月六日至七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专家吉姆·桑塞尔,斯里兰卡籍宗教建筑专家德席尔瓦及夫人,前来考察“庐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白鹿洞书院为考察的第一站、并下榻本院历代主洞寓居之春威楼。他们对这所千古第一书院美好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赞不绝口,欣然命笔,给予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吉姆·桑塞尔:</span>我希望我们的学校也有如此学习和反思的环境。谢谢你们给我的回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席尔瓦:</span>为了全人类和将来,要保护文化和自然。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拉甘妮•德席尔瓦:</span>这个地方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建筑,是中国文明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白鹿洞书院的文物保护,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景区。是联合国专家下榻考察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从大门进入,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大院门,构成五大院落(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书院、紫阳书院、高等林业学堂),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还有枕流桥、独对亭、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p> 先贤书院 <p class="ql-block">步入白鹿洞书院大门,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百草园、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月洞门</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内</p> <p class="ql-block">洞贤天下</p> <p class="ql-block">丹桂厅。木结构,歇山顶,素面。中立“紫阳手植丹桂”青石碑,为岭南曹秉潜书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亭前有丹桂花坛两个,内植丹桂和银桂。</p> <p class="ql-block">西碑廊,位于“先贤书院”内,院落占地面积 555平方米,平面呈“凹”形。东、西、南三面为碑廊,碑廊内共陈列明清碑刻51通,其中包括王守仁的《修道说》《大学古本》《大学古本序》,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娄性的《白鹿洞学田记》,紫霞真人的《游白鹿洞歌》等一批重点碑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娄性的《白鹿洞学田记》</span></p><p class="ql-block">中: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p><p class="ql-block">右:敖铣的《大明宗室养士田记》</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史陈列馆(报功祠)</p><p class="ql-block">报功祠初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亦称先贤 祠或三贤祠。祀李渤、周濂溪、朱熹。还祀有二 程(灏、颐)、张横渠、陈了翁、陶靖节、刘西洞 父子七先生。祠内现为《庐山白鹿洞书院院史》 陈列展。</p><p class="ql-block">门联:</p><p class="ql-block">白鹿无踪,与唐文宋理都成陈迹;</p><p class="ql-block">青山常在,共民生国运大启新图。</p> <p class="ql-block">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白鹿从《诗经》走来,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白鹿洞”别有天地,成就一种文化奇观,涵养一段深厚文脉,从而与庐山、鄱阳湖一道被誉为“三不朽”。是庐山文化游览胜地和庐山世界文化景观 的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本展围绕书院名由、学术书香、洞地兴废、院府建筑、传承保护,全面展示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展示千年学府的人文风范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白鹿名高万仞山</p><p class="ql-block">白鹿洞坐落于庐山五老峰东南麓, 古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五大院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贯道溪的北岸。四山环合,一水中通。这里有山林三千亩,保存了庐山最为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从隐居养鹿到入洞讲学,从开办国学到创办书院,唐宋期间,白鹿洞书院渐渐成为知名的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一、李渤隐居养白鹿</p><p class="ql-block">唐代贞元年间(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白鹿自娱,白鹿甚驯, 出入相随,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时,学者多从之游,遂立学舍,从此成为文人学者聚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span>呦呦鹿鸣山之灵</p><p class="ql-block">白鹿,成为书院历久弥新的文化标签。它寄托着文如“归隐山林”之意,又凝结着先哲“以文化人”之心,从李渤的归隐出仕,到后人的兴学传教,“白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镶嵌弥深,成为东方文化的精灵。白鹿洞为此披上亦真亦幻、似实似虚的迷人面纱,显露亦儒亦道、亦隐亦仕的文化性格。</p> <p class="ql-block">三、千年学府始肇基</p><p class="ql-block">唐永泰元年(765),颜真卿贬官待命于星子五里牌,遂家舍于此。其裔孙颜翊“事继母以孝闻,笃志先业,善词翰,懂礼法, 曾率弟子三十余人,授经白鹿洞,三十余年进修不怠。”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四、“白鹿国庠”起南唐</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南唐升元四年(940),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庠),它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齐名,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阶段教育,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掌教事,为白鹿洞的第一位洞主。从此白鹿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比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早了半个多世纪,比英国牛津大学早 228年(1168年创),比剑桥大学早269年(1209年创)。</p> <p class="ql-block">五、千秋书院白鹿名</p><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九年(976),江州人士在庐山国学基础上建书院,这是白鹿洞历史上又一个新的开端。它与岳麓、嵩阳、应天一道被称为宋初“四大书院”。</p><p class="ql-block">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应江州知州周述之请,下令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驿送至洞”。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下令颁给 全国各地学校、书院国子监印本经书,修缮孔子庙堂,白鹿洞在第二年也得到修整,并新塑孔子及弟子群像,供生徒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紫阳学接千年统</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朱熹为了把白鹿洞书院打造成传播儒学的平台,不但把前朝名儒周濂溪入祀书院,为此形成完备的教育体制和思想体系,同时延请心学家陆九渊登坛讲学。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书院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后世书院发展及学校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白鹿洞书院盛名可谓成于朱熹,播于域外。</p> <p class="ql-block">朱晦庵办学</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出任南康知军,任上于白鹿洞修缮屋宇、整修溪桥、筹措学田,自任洞主登台讲学。聚书藏书以备学子阅览,发榜文招收生徒入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圭臬和准绳,影响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二、周濂溪入祀</p><p class="ql-block">周濂溪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任南康知军,九江成为他第二个故乡,他被朱熹崇拜追随,并被后学尊崇为理学鼻祖,对白鹿洞有重大影响。朱熹对周濂溪的《太极图说》等学术著作进行研究传播,书院还以周濂溪思想来构筑亭堂。祠祀是书院教育重要内容, 供奉的木主或画像一般有孔庙人物、公认贤哲、书院贤达三大类。周濂溪曾与李渤、朱熹一起入祀三贤祠,受白鹿洞历代尊崇。</p> <p class="ql-block">三、陆九渊讲会</p><p class="ql-block">1180年深秋,朱熹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论,听讲生徒感动得流下眼泪。朱熹认为陆的讲学“切中学者隐微深锢之病”,于是请陆整理讲稿,书于策, 刻碑记之。</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古洞盘旋路欲封</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屡经战火,古洞几度兴废。但由于民间和官府的重视,才能得以文脉赓续, 薪火相传。肇基于晚唐,办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弘大于南宋,尤盛于元代,绍隆于明代,延续于清代。 白鹿洞书院在封建社会演绎中国文化景观独特的命运轮回,表现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一、元儒士归栖古洞</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在元代时,继续办学并有所扩大。解缙说“白鹿洞书院在元尤盛”,系指办学规模和在校人数,马廷鸾在《白鹿洞书院兴复记》中多次提及。“元四家”之一虞集作《白鹿洞新田记》碑。元时的山长,概由学官充任,与其它官员(学政、 教授、教谕)一体考核升迁,书院官学化倾向十分明显。</p> <p class="ql-block">二、翟溥福重建书院</p><p class="ql-block">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白鹿洞书院毁于战火,自此荒废八十多年,沦为虎穴蛇居之所。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白鹿洞书院,修建了礼圣殿、大成门、贯道门、明伦堂、仪门、两斋、先贤祠等建筑,从而奠定明清两代白鹿洞书院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三、胡居仁制定规训</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元年(1465)春,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和南康知府何浚一起修复白鹿洞,增建两庑、棂星门、贯道桥, 添建院墙。胡居仁于成化三年(1467)和十六年( 1480)先后两次被邀请主持白鹿洞书院,继朱熹之后,又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六条,并写下诸多诗文,表达振兴教育的宏原。</p> <p class="ql-block">四、王阳明传播心学</p><p class="ql-block">王守仁与白鹿洞有两次紧密联系,一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抚南赣(州)、汀(州)、漳(州)时,书写《大学古本》《中庸古本》 及《大学古本序》《修道说》,派人送到白鹿洞书院。第二年,他在平定朱宸濠叛乱后,派兵进驻南康府。先在开先寺李璟读书台刻石记功,后游览白鹿洞。二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听者甚众,他讲的是陆九渊的“心即理”,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他反对朱熹“先知后行”,提出“知行合一”,但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方面观点完全一致。离开后,王守仁还送钱给洞主蔡宗兖,为书院置田亩。</p> <p class="ql-block">五、康熙乾隆题诗赐匾</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在清代时期有较大规模的维修。清代顺治十年(1653)白鹿洞得到修复,到康熙年间书院建设达到高潮。康熙帝、乾隆帝先后给白鹿洞书院赐书赐匾,题诗作赋。</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千年书院开新运</p><p class="ql-block">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白鹿洞书院近代以来的百年命运,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全面修复,千年学府历尽劫波迎来文化大发展新时期,重新焕发文化风采,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禀赋,今天的白鹿洞书院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胜地。</p> <p class="ql-block">一、肩担道义开源筹学</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曾有三大功能即祭祀、讲学和藏书。图书来源主要有朝廷赐书、士大夫赠书、自行刻书、购书等,经费以学田为主要来源,清代康熙年间白鹿洞学田跨星子、都昌、 永修、安义等县多达数千亩。</p> <p class="ql-block">二、清末停办民国失修</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九年(1903),白鹿洞书院停办。宣统二年(1910),在白鹿洞书院旧址上创办江西高等林业学堂,1928年,胡适先生来到庐山时说:“白鹿洞书院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宋学既理学大趋势”。</p><p class="ql-block">蒋介石曾表示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p> <p class="ql-block">三、国家保护重放异彩</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制,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 会。白鹿洞书院逐步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培训、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p> <p class="ql-block">四、文旅融合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现存建筑,是在明清两代建筑基础上修复的。 书院坐北朝南,从大门进入,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大院门,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名人学者纷至沓来,论坛讲座方兴未艾,合作交流五彩缤纷。</p> <p class="ql-block">朱子祠</p><p class="ql-block">专祀朱熹之祠。宋代淳熙间,朱熹知南康 军,勤学教民,兴利除害,振兴白鹿洞书院,功绩卓著。朱熹离开南康后,诸生为他立生祠。祠内立有朱子自画像石刻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等碑刻。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p> <p class="ql-block">“学达性天”四字是康熙二十五年御提之匾额,分别颁给宋儒周濂溪、张横渠、邵康节、二程、朱子之祠堂及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匾额下是朱熹像。</p> 棂星门院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为南康知府何濬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初为木构建筑,后南康知府周祖尧改作石质,即现在的石牌坊。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寓意此处人才辈出。它是五大院落中的第二大院落,位于先贤书院东面,主要有棂星门、状元桥、泮池、东、西庑、礼圣门和礼圣殿等建筑景观,其中礼圣门将棂星门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后为泮池。历史上称学宫前的水池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长方形,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两侧装有花岗岩的栏杆和栏板。原名泮桥,现名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礼圣門,书院之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亦称延学之门。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 福所建。康熙七年(1668)推官巫之峦与星子知县黄秉坤重建;康熙五十一年(1712)江西提学冀霖增高大门,1980年重新维修。</p> <p class="ql-block">礼圣门门额“正学之门”,内柱楹联:</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p><p class="ql-block">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刘俭书。</p><p class="ql-block">外柱楹联:</p><p class="ql-block">诏有格言,求真才于正学 </p><p class="ql-block">教无异术,体至理于常行 </p><p class="ql-block">此联“明代邵宝题书院文会堂,今由陈尚秋补书于礼圣门外柱”。</p> <p class="ql-block">礼圣门后门柱楹联:无丝竹之乱耳,乐琴书以怡情。</p> <p class="ql-block">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 谓集大成”语意,宋徽宗曾尊崇孔子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此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也就是对历代的儒家圣贤施之以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题,用于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p><p class="ql-block">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德冠生民,溯地劈天开,成尊守出</p><p class="ql-block">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p><p class="ql-block">现代•罗凤田题</p> <p class="ql-block">礼圣殿“万世师表”匾,为清代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此匾从此名流天下。孔子像侧楹联:</p><p class="ql-block">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折诸圣,宗门大启;</p><p class="ql-block">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庙貌赫临。</p><p class="ql-block">——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p> <p class="ql-block">曾子、孟子像</p> <p class="ql-block">思子、颜子像</p> <p class="ql-block">先贤像</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师范生在进行师德师风教育。</p> 白鹿洞书院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位于整个大院的中心,主要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等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泮斋,棂星门之东庑,白鹿书院之西厢房。抱柱楹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p> <p class="ql-block">憩斋,抱柱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p> <p class="ql-block">御书阁</p><p class="ql-block">又名藏书阁,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 南康知军朱熹奏请孝宗御赐《九经注疏》《论 语》《孟子》等书。现阁系清康熙年间所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 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门外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南宋•朱文公</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又名彝伦堂,初建于宋。明正统三年</p><p class="ql-block">(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明弘治十年</p><p class="ql-block">(1497)江西提学佥事苏葵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灌输伦理道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外廊柱联:</p><p class="ql-block">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p><p class="ql-block">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前庭院西侧月洞门“慎思”,与礼圣殿前庭院相通。</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前庭院东侧月洞门“博学”,门外弄堂通向白鹿洞。</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p><p class="ql-block">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明万历四十二年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洞不应开,鹿更不应琢,遂将石鹿埋入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约两米深处发现石鹿,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p> 紫阳书院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面,朱熹别号紫阳,尊称紫阳先生,紫阳学院因此得名。主要有崇德祠、文会堂、东碑廊等建筑景观。</p><p class="ql-block">崇德祠初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为堂,左右有二耳室,现为1989年重修。平面为“凹”字形, 为砖木混合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小青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文会堂</p><p class="ql-block">柱联:白鹿洞开泉谷烟霞竞秀 ,紫阳道在圣贤师友同归。</p> <p class="ql-block">东碑廊位于“紫阳书院”内。院落占地面积 858平方米,碑廊内共陈列明清碑刻77通,其中包括胡俨的《重修白鹿洞书院记》,干建邦的 《原泉亭记》,沈九畴的《白鹿洞示诸生》,陆九渊、朱熹的《二贤洞教》等一批重点碑刻。</p> 高等林业学堂 <p class="ql-block">高等林业学堂</p><p class="ql-block">1901年,白鹿洞书院停办。1911年2月,江西提学王同愈提议将白鹿洞书院改设为江西林业学堂。是年,白鹿洞书院部分房屋与全部山场划拨给江西省农业院,设为江西高等森林学堂。 1912年1月,更名江西高等农林学校,1912年7 月,再更名为江西农林专门学校。1913年,定为江西高等农林学校演习林。1934年,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接管白鹿洞书院。该楼为仿西式别墅建筑,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延宾院始建于南宋,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 意。亦称白鹿洞馆或白鹿憩馆。是历任洞主、学者及师生下榻之所。延宾馆联:</p><p class="ql-block">发明真心即通圣域,放下小我便是贤关。</p> <p class="ql-block">春风楼古为洞主著述下榻之处,以“春风”比喻良师的教诲,“披拂之无不化也。”从中可见尊师重教遗风之广远。清代道光年间洞主、九江人骆应炳有作《春风楼记》。</p> <p class="ql-block">朱熹雕像</p> <p class="ql-block">东、西书斋,共22间,砖木结构,硬山顶。可供聚会、研习、阅读、休憩之用。</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周围林木茂盛,溪流相衬。在书院之南,还有独对亭、枕流桥和多处摩崖石刻,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隐逸林泉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独对亭,在白鹿洞书院之南,左翼山下。石构,六柱六面六翘角,斜坡亭面,宝珠顶。原为北宋元祐年间(1030-1094)丞相李万卷校书处, 故又名勘书台。淳熙八年(1181)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时,建亭于此,名接官亭。明弘治十四年 (1501)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了纪念朱熹,赞颂朱嘉理学研究的功绩,命其为独对亭,意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p> <p class="ql-block">枕流桥</p><p class="ql-block">在独对亭前,贯道溪峡口上。单拱石构桥,两旁有护栏,横跨贯道溪,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枕流”石刻,故名。 </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此处摩崖石刻群共有摩崖石刻24方,其中:以地名“白鹿洞”为石刻内容的共四方;分别为南宋朱熹,明代刘世扬,林天骏和清代龚旭手迹; 其中年代最早的:“敕白鹿洞书院”,“枕流”,“白鹿洞”为南宋淳熙年间朱嘉手迹;年代最晚的“访道名山”为清代光绪年间张集馨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团队:珍奥庐山六日游</p><p class="ql-block">团期:2024年6月11日——2024年6月16日</p><p class="ql-block">本景点游览时间:14日上午13:40点,50分钟</p><p class="ql-block">天气:阴•25——31℃</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文字: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