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印象

鄢利民

<p class="ql-block">曾祖父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回安乡参加冯姨父的葬礼,看到九十七岁老人的遗像,使我想起了我的曾祖父。</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刮起的那场“文革”风暴,把我们年幼的几姊妹刮回了安乡老家----安文公社永安大队(现官垱镇永安村),使我们有幸和曾祖父共同生活了六年。</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1883年生人,我们回老家时,他已经是八十三岁的老人了。我们的到来,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他喜欢跟我讲他所知道的一切,在知识贫乏的年代,我也从他讲的故事中获得了许多见识。</p><p class="ql-block">他告诉我,我们鄢家祖上是从江西南昌大栗树迁过来的。祖辈们来到安乡这块地方时,这里还是一片水网交错、长满芦苇的河洲荒地。第一批拓荒者背着背篓,背篓里面装满写着本家姓氏的(例如鄢家就写一个“鄢”字)芦苇杆小旗子,每走一百步就插一面小旗,“插旗圈地”,旗杆所围的土地就是本家的土地。我们鄢家的围子就是现在官垱镇的“鄢家洲”。</p> <p class="ql-block">  曾祖父生性乐观。他说:“我六十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人都装进棺材里了。阎王爷见到我时,说是索命的小鬼弄错了,我还有三十几年的阳寿。于是,我又从阴间回来了。我现在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说完这些,他哈哈大笑,完全不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一辈子的足迹没有离开过方圆一百里的范围。他的认知渠道就是看过的几个为数不多的老戏,和小镇上茶馆里的说书。因此,他反复给我讲的就是几个现故事。例如,貂蝉戏吕布的故事,他把貂蝉说成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我当时年纪小,还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也不知道貂蝉何许人也。但对曾祖父故事里的貂蝉印象深刻,在小学三年级写作文时,就用上了这个故事,错把貂蝉写成了“刁三”。还有一个戏剧故事,说的是一个武艺高强的矮子打死了一个称王称霸的大个子。矮子打死人后在强上写了一首诗:“北海鞠元方,打死智金章。是我是我就是我,你若问爷爷不躲。”曾祖父每说完这个故事,就要念诵这首诗,以至于六十年后我还记得。但是,因为故事情节太少了,后来我搜索了许多资料,都没有查到曾祖父津津乐道的这个故事到底是哪个戏剧。</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给我说得多的另一类故事,就是安乡与水有关的一些故事。他说,安乡原来是一片水乡泽国,后来靠一条巨大的鳌鱼在地底下顶着,才有了现在的陆地。鳌鱼是安乡的水神,不能得罪他。如果得罪了,鳌鱼一翻身,陆地就会沉下去。安乡的珊泊湖就是有一次鳌鱼翻身陆地沉下去变成的。而且,珊泊湖原来的名字叫“三百户”,因为住在这里的三百户人家得罪了鳌鱼,鳌鱼一发怒,就打了一个翻身,把这三百户人家沉到了湖底。安乡人为了把这只鳌鱼锁住,不让它翻身,就沿着河流取了一些以捕鱼工具为名的地名,例如,中鱼口、下鱼口、麻河口(捕鱼工具“麻籇”)、虾趴垴等等。对官垱一些湖的名字,他都能说出一个美丽的传说。例如,麦李湖原来叫“墨鱼湖”。传说一个打鱼的人一天夜里在湖里打鱼,打到了沉甸甸的一网乌黑的东西,打鱼人不认识,就把它们全放回湖里了。到了第二天早上,还剩下一只挂在网上,有识货的人说这是墨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墨鱼湖。陈田堰原来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沉田堰”。天子塘也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天主塘”。说的是好多年以前,镇上来了个天主教父,建了一座天主教堂。由于教堂的教父作恶多端,天怒人怨,天主教堂这块地方就沉下去变成了“天主塘”。在他的故事里,几乎所有的古灵精怪都是生活在水里的,什么脚鱼精、柴鱼精、青鱼精、白鱼精,等等。</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一辈子积善行德。听乡里人说,当年“跑日本”时,路上好多死人都是曾祖父做好事埋葬的。逃荒的年景,只要自家的缸里还有剩米,他都要给上门要饭的舀一瓢。因此,曾祖父在老家有着很好的名声,乡亲们见了他都会亲切地叫一声“三嗲”(他排行老三)。</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勤劳一辈子,年轻时积攒下了“上五亩”、“下五亩”、“鄢家高笋塘”等家产(后来被败家的祖父给败掉了)。八十多岁了,还要亲自动手织渔网,还经常下沟港去扑鱼捞虾。他老人家还不忘教育我们晚辈要勤俭节约。</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1976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我虽然只和曾祖父共同生活了六年,但他老人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以为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