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我们来到李庄,不为美景,更不为三白(白肉、白酒、白糕),只因朋友推荐买了一套《南渡北归》,看完后,来李庄寻迹,来了解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李庄,位于四川宜宾城东19公里的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b>李庄</b>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盛邀,迎来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科研和学术机构,与<b>重庆</b>、<b>成都</b>、<b>昆明</b>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p> <p class="ql-block">李庄码头</p> <p class="ql-block">同大源起</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同济大学身处沪淞前线,更为切身遭难,被迫迁徙。</p> <p class="ql-block">李庄各界在罗南陔的带领下,发出了“羊街8号”邀请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的十六个字,改变了李庄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近代文化史。</p><p class="ql-block">那时很多内地城市在兵荒马乱中自顾不暇,人口不足三千的李庄却毅然敞开怀抱,腾出宗祠、让出私宅,利用这里的九宫十八庙,接纳了来自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10多所国家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共1.2万余人。这份罕见的胸怀与勇气,让历史永远记住了李庄。</p> <p class="ql-block">校园被毁后,同济师生同舟共济。历6次迁校,辗转9省及越南,越过千山万水,忍受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总行程11000多公里,最终西迁入川,落脚李庄。从此,在李庄度过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教学时光。</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慧光寺</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同济大学校本部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南华宫</p> <p class="ql-block">抗战中作为同济大学理学院办学场所,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此任教授并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来此演讲。</p> <p class="ql-block">羊街</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文化名人李济、梁思永、陶孟和等曾居于此街院落。</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1940年 — 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迁驻于此,梁思成在这里完成《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p> <p class="ql-block">1940年至1946年,李庄集聚的文教机构。</p><p class="ql-block">因不同原因,东岳庙,栗峰山庄,张家祠,罗家祠等未去,留给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梁林卧室</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李庄五年半时光里的起居之所。</p> <p class="ql-block">旋螺殿</p> <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斗拱、藻井及其内部结构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迁来李庄,梁思成、卢绳、罗哲文等著名建筑专家,曾多次在此考察,盛赞它为:“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李庄邮局</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李庄,国内外知名,信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即可准确送达。历史机缘造就了如此盛景。但同样是这个李庄,1949年后却沉寂了半个世纪,那段“羊街8号”电文创造的辉煌历史一度成为李庄“不能言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庄歌</p> <p class="ql-block">李庄坐落长江源,悠悠历史朔秦汉。</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战乱频,蜀中荒芜少人烟。两湖两广移民入,此举名曰填四川。李庄先人辟蓬蒿,改作良田代代劳。民国年间具气象,张罗李姓人丁旺。</p><p class="ql-block">东邻虎视早眈眈,铁骑踏我好河山。一夕之间失沈阳,卢沟桥畔动刀枪。北京先失南京继,鼓惊天还动地。山河沦丧尚可复,最惧文化无薪传。救亡图存几万里,不辞流亡皆南行。颠沛流离湘桂滇,敌机轰炸无处安。传闻李庄地偏僻,可否栖身问消息。小镇贤良明大义,热诚迎来精英聚。佛堂古庙读书声,弦歌再唱是同济。营造社归月亮田,史语所上板栗坳。</p><p class="ql-block">八年抗战终见晓,漫卷诗书喜欲狂。纷纷东下离李庄,李庄寂寞剩余香。五十余年人不知,李庄无语空寂寂……</p><p class="ql-block">我欲归乡归未得,长歌一曲献李庄。</p> <p class="ql-block">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p> <p class="ql-block">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是一座同济人铭记李庄人民在艰难困苦岁月里为同济人作出奉献的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一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和青石纪念碑与东岳庙遥遥相望。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月亮田</p> <p class="ql-block">羊街7号,(7+1)号已消失。</p> <p class="ql-block">晚上,在李庄长江边上,我们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过,这与康桥无关,我们是在作别李庄,作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END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