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6日,天色阴沉。今日,我与家人陪伴84岁的母亲游览雅溪口古村。母亲出生于松阴溪畔的古市镇,对这条河流怀有深厚的情感。当我告诉她要去松阴溪边的雅溪口古村时,她坚持要一同前往,重温故土。当年,是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行走,如今则是我们搀扶着她的手漫步古村,这份陪伴的时光,既幸福又温馨,是对岁月最美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雅溪口村隶属于浙江省松阳县象溪镇,原名五尺口,距县城东南约11公里,车程仅需20分钟。始迁祖徐氏于元至正丁末年(1367年)从吕潭迁徙至此,逐渐形成徐姓聚居之地。300余米的古驿道穿村而过,徐氏宗祠、民宅、商铺、古树、堤岸保存完好,航运码头旧址犹存。村内有多幢清代、民国建筑,坐落于山环水抱的谷地之中,四周山林葱郁,松阴溪蜿蜒流淌,沿岸古树成群,展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2014年,雅溪口村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据族谱记载,元至正丁未年(1367年),徐广一随叔父从吕潭迁至五尺口定居。从徐广一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雅溪口已有657年的历史。在徐广一及其叔父眼中,这片土地临水傍山,溪流奔涌可供渔业,群山连绵可助樵业,平原可耕种,人口聚集可兴教育。官道从此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无疑促进了人与物的流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渔樵耕读”象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这四种职业。这些职业不仅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生活状态,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雅溪口村便以宜居宜业的优势,诞生于松阴溪畔。</p> <p class="ql-block">徐氏宗祠(清初)位于雅溪口村中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平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倒座、天井和厢房、正厅。倒座与正厅面阔均为五间,厢房面阔两间。倒座梁架为单坡二柱三檩。正厅梁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为抬梁式,次间、梢间为穿斗式。正厅明间五架梁前后设双步梁。正厅前金枋横跨明间、次间,榫头搭置在次间金柱上。正厅明间前金柱省略,支承五架梁和金檩的斗拱安置在前金枋上。五架梁上置斗拱承三架梁,三架梁上置斗拱承脊檩。所有柱头上均设柱头斗拱。明间后金枋和后檐枋上各设补间斗拱两朵;次间、梢间后金枋和后檐枋上各设补间斗拱一朵。后金枋和后檐枋上的棋眼用编壁填充。次间和梢间穿斗梁架的明楸间隙也用编壁填充。未设挑檐构件。雀替呈蚕肚形。</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在幽静的小巷,穿过简朴的房舍,步入村中的古驿道。耳边传来潺潺的水声,眼前却是一片翠绿,松阴溪清澈见底。缓步其中,水声潺潺,鸟鸣悠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雅溪口村位于松阴溪、小港、五尺坑、南坑源四条溪流交汇之处,自古以来航运业十分发达,是松阴溪重要的航运中转站。3座古码头及古堰坝、古桥等设施保存完好,古人留下的完整航运遗址和商埠遗址令人叹为观止。雅溪口地处交通要道,三条古驿道在此交汇,分别连接松阳县城、处州府城、三都和大东坝。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繁华的陆路货物集散地,商贾文化极为兴盛。</p> <p class="ql-block">雅溪口村按照传统风水选址布局,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村落呈船形,周、施、徐三大姓氏以横贯南北的巷弄为界,形成三个聚居区块,分别对应船头、船舱和船尾。古代防洪体系完备,村中少有古井,信奉风水的先人认为在村里打井如同在船上打洞,会将船体凿穿,导致航船搁浅。</p> <p class="ql-block">徐氏家族建筑群沿街以“前店后居”为主,周氏家族建筑群沿溪而建,注重室内装饰,施氏家族建筑群形制不拘,自由灵活。</p> <p class="ql-block">雅溪口村临水一侧保存着一条古驿道,以驿道为主线,分布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包括民居、宗祠、香火堂、商铺、当铺、旅社、驿站、学堂、拳馆、民国乡公所等。这些古建筑群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木雕、砖雕、石雕尤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进村里的巷道时,会看到连绵不绝的马头墙、卵石墙基、青石大门、夯土黄墙。无论春夏秋冬,阴晴圆缺,这些古老的建筑都会向你展示一个高墙窄巷的村落风采。</p> <p class="ql-block">听老人说,雅溪口村周边绵延的山林提供了丰富的竹木材资源,肥沃的良田让农业得以发展,官道经过及水陆交通的便捷,使商业蓬勃发展。贩鱼、贩木、贩竹、贩粮、贩盐、贩烟、贩茶……各色商人纷纷落居于此,形成了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听老人讲,“滨水商埠”是对古时雅溪口村的最佳形容。沿溪岸边的粮油行、杂货行、丝绸行、山货行、烟草行、茶叶行等各色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来船往,宛如一幅松阳版的《清明上河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