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前,我每次外出旅游都会立马将照片整理成一篇旅行笔记,但去的地方多了,千篇一律的记录味同嚼蜡,慢慢的就变得散淡起来,只是偶尔将照片配上旅途感受天马行空的凑在一块。</p> <p class="ql-block">这次北戴河和塞罕坝之行让我又冒出想写一下的冲动,有什么好写的呢?见闻还是感想,不过是拾人牙慧,还是信马由缰不顾逻辑胡编几句吧。每一个旅游区除了景观之外还有风土人情和情景剧的演译,懂点历史和风俗可以跟随导游积攒一些见识,有了些素养才能真正的到达情景交融。</p> <p class="ql-block">现在旅游景点除了老人就是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一代带着孩子游玩的,反而随处可见年轻的黑色人种,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时代的畸形?</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旅行中究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是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人说:“胸中有丘壑,满目都是景。”或许是一种自我安慰吧!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应该是对“知行合一”最简单的释译。</p> <p class="ql-block">古人提倡“知行合一”,而人生不过也是一次知行之旅,如同四季更替让我们经历着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景。年轻时书本让我们积累知识,工作中生活让我们积累经验,知识和经验融成素养,素养就是人生路程中随处可见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历次旅游中,我选择的几乎都是一些名山大川,偶尔与红军长征路上相逢,那种艰辛在书本上是无法感受到的。还有信徒的虔诚,庙宇的肃穆,山川的恢宏,小溪的秀丽,沙漠的灵动,戈壁的寂寥等等一切,只有亲历亲见,才能拓宽被书本局限的认知,可我们大多数年轻的一代只能停留在课堂的文章书画里。</p> <p class="ql-block">有人喜欢游山玩水,有人喜欢人文历史和古建筑,还有人则喜欢<span style="font-size:18px;">寻幽探异,</span>当然这与素养无关,只是爱好和兴趣的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许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阅历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其实,一个人的素养在出生之时就已确立了大致的方向,一方面是遗传基因,另一方面是出生的家庭。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引领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素养是生活习惯的积累,是情商的表达,是智慧的结晶。如果仅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素养也会输在这万里路上。</p> <p class="ql-block">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孟姜女庙</p> <p class="ql-block">坝上草原</p> <p class="ql-block">乌兰布统草原</p> <p class="ql-block">桦木沟</p> <p class="ql-block">蛤蟆坝</p> <p class="ql-block">承德避暑山庄</p> <p class="ql-block">荷花村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摄影三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始状态就是对事物最直观的反映,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直接的,没有任何的掩饰和伪装。</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开始对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发现世界并不是那么简单,事物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内涵和意义。</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境界,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不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