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8洛阳之行

乐熙

<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是延绵不断的文明,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洛阳居天下之中,"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河洛盆地、土地平盘、伊、洛、濂、涧萦带其间,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距今30多万年以前,先民已经开始在这块十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前后,河洛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的21世纪.生活在这里的夏氏族,率先突破蒙味的藩蓠,实现了文明的跨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其后殷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相继在洛地建国,历时1500多年。"河洛为王者之星"。从儒师到涧河两岸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座落着商都西毫,夏都、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五都荟洛",气象鼎盛。邙山之上、伊河之滨,矗立着东周王陵,东汉皇陵,曹魏皇陵,西晋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等皇家陵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东方金字路"皇陵群。</p><p class="ql-block">河洛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杰出人物在这里生活,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在这里创造,这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策源之地。"河图洛书"开启了中华文明智慧之门;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中国宗法社会的最初原则;儒学、碑学在这里创立:道教、佛教、扶教、摩尼教在这里交汇、碰撞,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宗教文化遗产;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沟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从这里起航。一串串珠玑辉煌的成就,映照着河洛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雨岸南北長这一公里的崖壁上,它舆敦煌莫高窟、大同云阔石窟并稱馬中國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艺術宝庫。歴經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間長達四百馀年。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像及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该石窟“最美身姿”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龙门集中造像的时期一个是北魏初年的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时期,第二个是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都是王朝锐意进取、国力强盛、民族融合以及佛教盛行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5世纪末游牧民族鲜卑人衣冠南渡,先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在那里兴建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鲜卑人在北方民族的混乱战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坚决而彻底:穿汉服、说汉语、不得还北,鲜卑人的血统完全融入了汉民族的血统。</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对峙了170年,既沟通了南北,也融合了胡汉,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前的盛世,中华民族的概念得到了空前的扩大。首先,佛教进入中国后开始了本土化和世俗化。龙门的早期石窟受云冈石窟影响,带有中亚风格;随着北魏汉化,佛像的面容、动作以及衣饰也越来越像汉人;唐代崇尚丰腴圆润,佛像都"胖"起来了,雍容华贵的女性形象增多。</p> <p class="ql-block">在河对岸远观</p> <p class="ql-block">来到热闹的洛邑古城,到处是穿汉服的人, 连外国人都要过把瘾。也许这样古色古香的氛围能满足现代人穿越时空的梦吧。</p> <p class="ql-block">到处是摆拍的镜头,这样迷离的灯光下,让人有点恍惚感。</p> <p class="ql-block">雄伟壮丽的应天门,夜幕灯光下到处是古装摄相拍照,来此打卡谁不愿意梦回大唐呢?</p>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的主建筑物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由大门进入,依次经四大殿,最后到毗卢阁。</p> <p class="ql-block">侧面的东南亚风格的佛寺,有泰国的、缅甸的、印度的。</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泰式佛教</p> <p class="ql-block">身后是缅甸风格的佛寺</p> <p class="ql-block">龙王护佛像</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2010年5月29日举行了印度风格佛殿苑落成暨佛像开光仪式。该苑坐西朝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主体建筑大佛殿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顶,高约21米,跨度24米,用印度黄砂岩装饰。大佛殿内供奉印度赠送的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高4.5米,庄重威严。佛殿外墙壁有印度工匠雕刻的佛教故事壁画16幅。四周环廊围绕,辅以牌楼、连廊、水体,左有佛足印迹,右有沉降花园,辟有法堂、研修室和展厅。印度风格佛殿由印度专家设计,主要参考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印度桑奇佛教遗迹苑中的建筑形式,并加以修改和完善,匠心独具。这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必将载入中印友好交往的史册而彪炳于世。</p> <p class="ql-block">墙壁的石雕佛寺都是仿印度本国有代表性的佛寺雕刻。</p> <p class="ql-block">四面墙都是壁画</p> <p class="ql-block">《丽景城楼》</p><p class="ql-block">丽水环伺流,景胜江南楼。城满银花树,楼台烟雨浓。</p><p class="ql-block">《夜上丽景门》</p><p class="ql-block">提笼悬盏丽景楼,一线天街满花红。华照将夜千彩出,只待厢随两清眸。</p> <p class="ql-block">中原第一门﹣﹣洛阳丽景门,"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p><p class="ql-block">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是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内,有古代服饰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是"体有"分尊中,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服饰传统与日新月异的时尚,为诠释中国古代衣冠服饰文化审美艺术,倾力打造"华夏衣冠系列展﹣时裳.武则天",以洛阳博物馆作为展览的首站。</p><p class="ql-block">武则天(624-705年),生为官宦之女,十四岁入后宫,六十七岁登基,八十二岁退位离世,承贞观之治,启开元盛世,长期执政于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质朴简约到华丽浓艳,武则天一生经历了唐代前期服饰时尚变化的多个阶段,并亲自参与推动了服饰变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易服色""异文袍",她的政治态度一次次以服制表达了出来,她已然成为了她那个时代衣冠服饰的指引者和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牡丹国画展览厅</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二楼——珍宝馆精美藏品</p><p class="ql-block">泥塑佛面像 (时代北魏)</p><p class="ql-block">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带来的汉民族本体文化意识的复苏,使佛教造像也走上本土化的轨道。这件泥塑佛面像清癯秀美,温和可亲既有释迦牟尼那种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尘世温和慈祥的亲切感,体现了浓厚的人情时俗趣味。</p> <p class="ql-block">白玉杯(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白玉杯称得上是该时代难得的玉器珍品,由和田玉材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洁白,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三国时代推崇简朴的生活风尚,玉器也简朴自然,这件玉杯正是这一风格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形态活泼,气韵生动,真可爱!</p> <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马(时代:唐代)</p><p class="ql-block">马能役善战,又较易驯养,在古代军事、农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玄宗曾选择西域良马和中原骏马,令画师摹绘。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这匹黑釉马膘肥雄浑,造型矫健有力。黑釉马极为少见,是难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鼎(西周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鼎长方体形,直腹、立耳、柱足,四面腹部和腿上部均饰兽面纹,云雷纹衬底。兽面纹方鼎铸造精工,纹样精细流畅,器身的兽面装饰纹样常常带有突出醒目的浮雕特征,衬托出王权的威严。这件如此高大精美的西周方鼎,可谓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摆拍的美女在古老的青铜器面前,是否碰撞出微妙的新鲜感?</p> <p class="ql-block">聪明的古人是怎么把环铸造上去的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