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序言:<br>川藏国道,高山峡谷摄魂动魄,碧水蓝天靓丽纯清;阿里环线,雪峰冰川映天接地,古刹莽原静谧旷远。余年届花甲,老犹未老,随二三挚友驱车入藏,如闲云野鹤恣意穿行。遂白首之心,轮驰蜗步丈量苍茫大地;寻历史之痕,庸思俗念揣慕梵天神灵。2023年夏末藏行之记摄文图,立此存照。</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的融合和同化</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一次普通的对话说起</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李钊</h5><br>“你们好,请问可以坐吗?”<br>“没事,请坐”<br>“我来自扬州,是一名普通游客。我热爱雪域风光,对藏文化有浓厚兴趣。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你们能听得懂吗?”<br>“听得懂,听得懂。”<br>……<br>对话发生在滇藏交界处的东旺大峡谷。<br>上午,我们在壁立千仞、涧水湍急的峡谷里连续穿行了一百多公里,迂回曲折、陡峭险绝的山路让所有人都忘记了饥饿。直到下午一点多,看到路边一处藏家饭店,大家才有饥肠辘辘的感觉。<br>停车吃饭。进入饭厅坐下,同伴在点菜,我发现,坐在旁边餐桌用餐的三位年轻男子好像一直在用藏语交流,估计是藏民。受好奇心驱使,我冒失地来到他们桌前坐下,并和他们拉起家常。<br>对话刚刚开始,一杯酥油茶已经端到我的面前,我随即抱拳微笑表示感谢。青藏高原,稀缺的只是氧气,丝毫不缺善意和热情。 “你们刚才说的是藏语吗?”<br>“是的,我们藏族人之间都说藏语,但我们和你们可以说汉语。”<br>“你们学会汉语,要花很大功夫的吧?”<br>“从小就开始学了,在小学,既有藏语课也有汉语课。”<br>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哦,那你们可了不起。我们汉人一般只会讲一种语言,你们却会讲两种。在我们面前,你们可以说是语言专家了啊。哈哈。”<br>“哈哈,也是不得已。要是不会讲汉语,出来做工会有很多困难的”<br>…… 如果仅仅从装束、肤色、发型、餐桌上的饭菜来看,他们几位就是普通的农民工,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是藏族人。但此时此地一开口,藏汉语言之别立现,如果深入了解,在思维、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别也是阳光下的事实。<br>对话在继续。我们从家庭、工作聊到收入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气氛友好而自然。<br>从对话中得知,藏族老人基本仍在农村,他们宁愿过择草而居的原生态放牧生活,也不愿意住到城镇。我们在沿途看到山坡草地上成群的牛羊,据说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在放养,那些山坡上的零星帐篷就是他们移动的家。与老年人不同,现在的藏族年轻人大多已经离开山区而来到城里做工。<br>我知道,四十多年来,席卷神州大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浪潮同样冲击着西藏这片偏僻、神秘而安详的土地,商品经济、商业文明之春风早已度过玉门关,越过横断山脉,吹到雪域高原,使这片宁静之地随着时代车轮的运转而呈现出沧桑之变。我们看到,在林芝、在拉萨,在西藏的其他城市,现代建筑林立,商场酒店棋布。大街上,穿着入时的人群摩肩接踵,咖啡汉堡、时髦服饰、流行音乐、电子通讯等现代文明符号充斥着千年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于是,我想到一个问题,物质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会怎样变化?藏汉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路径?若干年后,藏民族文化会否被周边民族、被现代文明所同化?还是恰恰相反,它将始终保持藏文化的独特面貌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r>这是一个深邃、复杂且庞大的论题,既不是饭闲时间与藏族同胞可以聊出些眉目的话题,也不是一篇小小的游记所能承载。但我们在藏区和不同的人群接触,又往往会诱发这个话题。过去我曾阅读过几本关于民族、文化、宗教方面的书籍,略知文明、文化的一点发展脉络。 首先,人类发展史也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冲突、征服、迁徙、融合、同化的历史。历史上有许多曾经出现过的民族、文明,今天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历史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否认。<br>其次,人为因素对文明的影响不可忽视。人类史上有太多的邪恶行为,往往都是别有用心之人打着“民族”、“国家”的幡旗而为所欲为。<br>第三,如果排除人为因素,文明史的演进大概率会按照趋于更科学、更先进、更包容的方向进行。<br>第四,由于习俗保守、文化保护等各种原因,许多古老的特色文明将会继续留存下来。这并不奇怪。过去许多年,我在各地旅游,见到若干民俗文化村和原始山寨,这既是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也有人为保留特色文化和习俗的故意。<br>第五,民族融合、人类进步将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管哪个民族,以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换来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抵制。<br>第六,这是我理想中的愿景。我相信,未来社会,国家、民族、主权的概念会逐渐淡薄,理性成为主旋律,和谐代替对抗,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将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包容,逐步摒弃自身不合理的、落后的运行规则,在文明原则上寻找到共识,在共存的制度和实践基础上寻求融合,大家既是规则的协商者,认同者,也是实践者、维护者,最终在全球、全人类范围内形成一个价值观趋于一致(抑或多元一体)的共同体。<br>写出上段文字时,我的鼻息仿佛又嗅到藏族同胞递来的酥油茶的香气,耳畔仿佛又响起他们微笑的话语:请坐! <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