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府灵州 #灵武博物馆

王feel

<p class="ql-block">2024年夏天,我认识并记住了灵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灵武之亿万千百:亿年恐龙,万年水洞沟,千年古县,百强之星。</b></p><p class="ql-block">小小灵武出土了距今1.6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大型新蜥脚类食草恐龙叉背龙化石;灵武有四万年前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唐太宗在灵州会盟被尊为“天可汗”;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于灵州登基称帝;康熙三征噶尔丹在灵武留下《横城堡渡黄河》一诗…</p> <p class="ql-block">灵武博物馆是中式建筑风格,曰“会盟楼”,颇有气势,文物不多,但展板文字介绍清晰明了,属于“小而美”类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楼为灵武通史展厅,整理记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在水之渊,随水高下,未尝沦没,谓之灵州。秦置富平,汉设灵洲,叹曰:人杰地灵,物阜文丰。夫灵州形胜,山河性灵。恐龙源远,水洞沟长。东滩禾饶,南园稼盈,塞北江南,古有盛名。水木万家,朱户千寻;文化沉厚,青史传承。据丝绸之路要塞,成河西走廊重镇,太宗修民,会盟勒石;肃宗平乱,登基举帜,党项崛起,建府西平,元昊出世,攫为临都,康熙驻跸,威震华夏。</p> <p class="ql-block">【<b>灵武恐龙化石改写北半球恐龙史】</b></p><p class="ql-block">2004年11月,灵武宁东南磁湾地区发现恐龙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灵武文物管理所先后进行4次联合发掘,出土了八只恐龙化石个体。灵武恐龙化石经国际著名恐龙专家徐星鉴定为中生代侏罗纪大型新蜥脚类食草恐龙,属梁龙类别中罕见的分支一叉背龙,距今 1.6亿年。梁龙在赤道以北属首次发现,堪称”北半球第一龙”。灵武恐龙对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实物证明,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恐龙头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是迄今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对研究蜥脚类恐龙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灵武恐龙化石对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科学信息。</p> <p class="ql-block">侏罗纪恐龙蛋化石</p> <p class="ql-block">侏罗纪鱼化石</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原始牛角化石</p> <p class="ql-block">【<b>水洞沟人开启古文明先河】</b></p><p class="ql-block">水洞沟文化遗址位于临河镇下桥村,北距灵武市区35公里。1923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首次进行发掘,是中国最早发掘的三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也是宁夏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古人类学者先后对水洞沟进行过6次系统发掘,出土石器2万多件、动物化石10余种、孢粉30余种,文化内涵极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艰难创物满天星</b>】</p><p class="ql-block">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发明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初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远古先民普遍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石器时代,人们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有了一定要求。大约从 1.8 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为距今2000 至5000多年不等。灵武境内有临河三道沟、宁东鸳鸯湖、白土岗乡红柳坑等 5个新石器时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位于临河镇二道沟村,这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边缘,文物工作者在半山坡黑褐色的石块上,共发现300多组岩画,其中单体图案60多幅。灵武岩画内容丰富,刻画形象生动,图案內容有人物像、动物图、狩猎图、驯养图、文字符号等,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放牧、狩猎、祭祀、争战等生活场景。灵武岩画是远古人类存留下来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三皇五帝物质文明出锄耕】</b></p><p class="ql-block">“涿鹿之战〞后,从黄帝部落西路南下分布路线中,在今三道沟、鸳鸯湖等地留下文化遗址。灵武于河套地区初始阶段,农耕文化得以传承。洪荒时代,大禹治水劈青铜峡、修艾山渠,引黄灌溉,创造出上古灵武地区物质文明辉煌。西周宣王五年(前823年),北方征伐猃狁时,大将南仲于今灵武临河境内筑灵邑,开宁夏筑城历史之光绪,迄今已有近3000年建城史。</p> <p class="ql-block">【<b>秦汉时期的灵武地区</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于灵武一带筑长城,北击匈奴“因河设防”。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于灵武等北地置“新秦中“,迁“三万家”戌边屯垦,修秦渠。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设灵洲县,且置河奇、号菲苑两牧马场,为全国36个军马场之一。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于灵洲置“属国以处匈奴降者”。</p><p class="ql-block">东汉时,灵洲“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十六国赫连勃勃建大夏时(407年),原处黄河支流之北的灵洲废,于黄河支流之南的洲渚上筑薄骨律城,为北方军事重镇,因多果园,又称果园城。</p> <p class="ql-block"><b><u>汉武帝移民灵武</u></b></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灵洲移民力度大大超过秦朝。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因山东水灾饥民甚多,一次迁徒安置70余万人到新秦中,灵洲迁来的中原人口加速了对本地的开发。由于移民规模大,配套措施完善,既加强了边防,又解决了由内地运粮问题。经过多年经营,“新秦中“在西北边地迅速崛起,往日人烟稀少的边地出现了“冠盖相望”、“人丁兴旺,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b><u>秦渠汉渠浇沃土</u></b></p><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边疆稳定与发展,秦朝在北地置县时就开始移民实边,灵武通过移民垦荒,农业得到开发。秦以后,人们利用黄河水利之便,修建秦渠,引导河水灌溉农田,使这里的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两汉时期,宁夏平原上的灌溉进一步扩大。在河东,汉武帝时开设汉渠,亦称汉伯渠,这条渠道的入水口在秦渠上方,绕过秦渠东南至富平北,回注黄河。</p> <p class="ql-block"><b><u>临河汉墓群</u></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临河地区遗存汉代葬墓百余座。198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40座汉墓进行了清理发掘。</p><p class="ql-block">临河汉墓分布密集,排列没有规律,封土堆均为黄土夯筑,墓葬类型有砖室墓、木椁墓和土坑墓三种。砖室墓分单室、双室和三室三类,分别由墓道、封门、甬通、前室、后室、侧室和耳室组成。汉墓出土的遗物按质地分有陶、铜、铁、骨、玉、木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壶、罐、瓶、簋、鼎、釜、盘、豆杯等器皿,还有井、灶、仓、屋等生活实物模型,以及牛、羊、狗、鸡等动物模型,部分为黄釉陶、绿釉陶。</p><p class="ql-block">临河汉墓葬俗趋同中原,在丰室放置棺具,配有成套陶器及铜镜、铁剑、钱币等随葬物品。大量汉代墓葬的发现,表明汉代临河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农业生产技术先进。汉墓出土文物对研究两汉时期灵洲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及中原移民的葬俗、墓葬形制等,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汉彩绘木马</p> <p class="ql-block"><b><u>西北地区名门望族</u></b></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北地郡灵洲傅氏家族名臣辈出,代不乏人,史不绝书。傅氏先祖可追溯到殷商武丁时代,曾辅佐王室实现中兴大业的名臣傅说。至两汉间,又出现了阳陵侯傅宽、义阳侯傅介子、高武侯傅善、孔乡侯傅晏、汝昌侯傅商、昆阳侯傅俊和东汉初文学博士傅毅等名臣。傅氏家族历经起伏,传至东汉傅燮时又重新崛起。傅燮一生爱国忠君,绝不与权奸沆瀣,战死沙场,被朝廷追封为“壮节侯”。傅燮的儿子傅干曾担任过扶风太守。傅燮之孙傅玄是西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傅家涌现出的名人还有三国时代的文学家傅巽、学者傅嘏;西晋名臣傅成、傅畅:南朝宋廷宰相傅亮、宁朔将军傅弘之、御史中丞傅隆,南朝齐廷的庐陵王傅琰,南朝梁廷的南平侯傅岐、尚书傅昭,南朝陈廷的撰史学士傅缚、度支尚书傅准等。隋唐以后,傅氏家族遍布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b>北朝角逐果园重镇致兴盛</b>】</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灵洲薄骨律城为薄骨律镇。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北魏太武帝命刁雍为薄骨律镇镇将,复修旧渠,开凿新渠,灌溉良田三万余顷,使灵洲地区的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刁雍组织工匠打造木船二百艘,将50万斛粮食通过黄河水运至沃野镇(今包头市东),开宁夏黄河水运史先河。《水经注》载:“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西魏因之。此前均写做“灵洲”。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北周破南朝的徐州,将俘获的三万余人和江北、淮南居民迁徙到灵州,这批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皆化,使灵州风尚为之大变,所以宁夏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b><u>西北开发首要功臣</u></b></p><p class="ql-block">刁雍(公元389~484年)字淑和,北魏渤海饶安人。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任薄骨律镇(北魏军镇之一,在今灵武西北)镇将。刁雍在镇11年,他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政绩突出,对宁夏开发建设作出杰出贡献。刁雍到任后,修建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艾山渠,总长120里,可灌溉农田4万余顷。农业连年丰收,薄骨律镇成为北方输出粮食的重地。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刁雍奉命需调集牛车5000辆,将薄骨律镇的粮食运往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以供军需。刁雍上表请求水运并得到准奏。他就地造船200艘,重船顺流而下,5日抵达沃野。一年3趟共运粮逾50余万斛,开创宁夏黄河水运之先河。为了加强薄骨律镇的军事防御和粮食储备,刁雍向魏帝上奏,于农闲时在水陆交通方便之处筑城,用以储粮、屯兵。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城池修筑完成,魏帝为表彰刁雍功绩,下诏将该城命名为“刁公城”。</p> <p class="ql-block">【<b>隋唐五代重镇盛开丝路花</b>】</p><p class="ql-block">隋开皇三年(583年),改灵武郡为灵州。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命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三万丁男于朔方、灵武修筑绵延七百里长城,用来防御突厥。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隋文帝命开国勋臣杨素、杨广父子率军于灵州抵御突厥。大业三年(607年),改灵州为灵武郡。</p><p class="ql-block">唐代灵州既是西北边陲军事重镇,又是关中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军事位置显要,唐代不少名将、名宦都曾戌守灵州。唐至五代,史书中记载的灵武籍名将多达20余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杜甫、李益、王维、岑参、高适等都曾驻留灵州,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中国诗坛增添了璀璨一页。</p> <p class="ql-block"><b><u>灵州与受降城</u></b></p><p class="ql-block">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灵州接受铁勒诸部归附,此后灵州即有“受降城”之称。唐朝著名诗人李益曾写出《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千古著名诗篇。</p><p class="ql-block">《旧唐书•突厥传》载:”..仍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摄右御史台大夫,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御之。仁始于河外筑三受降城,绝其南寇之路。” 唐中宗时,突厥默啜可汗势力强盛,屡次兴兵渡河南下。唐神龙二年(706年),默啜率大军入寇灵武,灵武郡大总管沙吒忠义率军迎敌失利。唐中宗改任张仁愿(?~714年)为朔方道大总管驻守灵武,进击突厥军队。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夺得黄河以北、阴山以南大片土地,后在该地修筑三座受降城,以防突厥侵扰。</p><p class="ql-block">三座受降城均在今内蒙境内,之间各相距400里。当时三座受降城隶属灵武军管辖,所以人们有时借受降城代指灵武。</p> <p class="ql-block">【<b>后三国西夏建国历兴衰</b>】</p><p class="ql-block">北宋建国前后,中国北方先后存在辽和西夏政权,与宋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史称“后三国”。北宋时期,灵武是控扼西陲的边防重镇。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在多次攻打灵州之后终于攻陷灵州,遂以灵州为割据中心,改灵州为西平,西平府成为西夏都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都城由西平府迁至怀远镇(今银川),改名兴州。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兴州称帝,国号“大夏”,西平府与兴庆府隔河相望,西夏人称“东西两京”。西夏宝义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进攻西夏,灵州失陷,西夏灭。700多年以后,西平遗府灵武境内不断发现西夏遗址20余处,陆续出世的西夏遗物重现出那个秘密王朝的昌盛与衰亡。</p> <p class="ql-block"><b><u>火神庙出土西夏文字佛经</u></b></p><p class="ql-block">据《甘肃青史略正编》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灵武知事余鼎铭修葺灵州北城墙时,从火神庙墙体夹缝内发现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两箱。余鼎铭将佛卷赠送给宁夏镇总兵马福祥,此后该经卷辗转失散。1929年,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收得一批。</p><p class="ql-block">1947年,宁夏西夏学者罗雪樵从灵武买得该经卷中的三卷,“文革”前捐赠至宁夏博物馆。其它经卷最终流失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地。该西夏文经卷为元代活字印刷刊本,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它对研究我国早期活字印刷技术及西夏文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u>崇兴出土西夏瓷器窑藏</u></b></p><p class="ql-block">1971年,崇兴台子大队农户翻建房屋时,在地表一米下土坑中发现一批瓷器,出土有碗、碟、高足杯等完整瓷器112件。这批瓷器瓷质呈灰白色,胎壁较薄,大多有光泽,色泽纯正,系典型磁窑堡窑烧制的西夏瓷。同时出土的北宋钱币均铸造于1023~1110年之间,在此期间灵州正为西夏所据。</p> <p class="ql-block"><b><u>临河出土墨书西夏文银器</u></b></p><p class="ql-block">1976年,临河石坝村修建水利工程时,从一座西夏墓葬中发现一批银器,有银钵、小银盒、发钗饰等4种共19件,保存基本完好。银钵内壁底墨书西夏文及线雕卧牛图案。两件小盒形制基本相同,中心阳铸梵文,周围铸有同心圆凹凸弦纹。8件银发钗饰出土时与梵文小盒、莲瓣碗片等同放在银钵中。</p><p class="ql-block">器物上墨书和刀刻西夏文标明器物的重量,为研究西夏度量衡提供了实物资料。器物上记有汉文、西夏文、梵文三种文字,说明西夏与中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批银器做工精细,采用锻、压、铸、抛光等工艺,反映出西夏工匠在金银器制造技术方面,具有较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b><u>磁窑堡发现西夏瓷窑遗址</u></b></p><p class="ql-block">遗址位于宁东镇南4公里处的荒漠之中。1984~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文宽教授率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西夏窑址4座、瓷器作坊9处,该窑出土的西夏瓷器有白釉、黑釉、褐釉、青釉四大类。瓷器器形有梅瓶、扁壶、碗、盘、盆、壶、罐等;也有脊瓦、滴水、瓦当、筒瓦等建筑材料,以秃发人像、动物雕像等最具民族特色,还有各种窑具。大量实物资料证实西夏制瓷技术十分发达。</p><p class="ql-block">灵武西夏瓷窑遗址是宁夏境内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唯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西夏瓷窑。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确立了西夏瓷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对研究西夏王国党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西夏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u>临河出土西夏钱币窖藏</u></b></p><p class="ql-block">1985年,临河乡红柳湾村出土西夏钱币窖藏1.5吨。这批钱币保存程度较好,币文清晰,钱币年代上迄西汉“半两”,下至西夏“光定元宝”,种类达49种之多,其中以北宋钱币数量最多,包括福圣、大安、乾祐、天庆等西夏文钱,也有元德、光定、皇建、天盛等西夏自己铸造的汉文钱。</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磁窑堡永利村“圆疙瘩”山梁曾出土200多斤北宋钱币,这批钱币后来遗失。2012年,该地又陆续出土北宋钱币300多斤,除西夏钱币外,还有犁铧、釜、蒺藜、剪刀等遗物。</p> <p class="ql-block"><b><u>马跑泉出土西夏瓷罐与印章</u></b></p><p class="ql-block">1996年夏,磁窑堡马跑泉村民在该村以北荒沙13带挖甘草时,无意间挖出一只瓷罐并随手将其敲裂。该白釉剔刻花缠枝牡丹纹瓷罐高38厘米,为唇口短颈、圆肩鼓腹、腹下内收敛。瓷罐通体施白釉,刻可线条流畅,立体感强,为西夏官窑瓷器精品,系西夏首领或贵族使用器物。</p><p class="ql-block">此后,该地还出土铜印章、陶瓮、铁釜等西夏文物。铜印章正面为阳刻汉字纂书,背面右侧刻“元丰三年”(宋神宗1080年)年款,左侧刻“少府监铸”。从遗址出土器物和陶瓷残片判断,该地系夏居民居住遗址。</p> <p class="ql-block"><b><u>西夏铁器</u></b></p><p class="ql-block">铁器治炼与铸造在西夏金属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统治者十分重视铁器生产,元昊时期就在夏州设立铁务司,主管铁矿的开采和治炼,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兵器。在榆林窟西夏壁画《锻铁图》中,就绘有打铁的劳动场景。</p><p class="ql-block">由灵武马跑泉、永利等西夏遗址出土的西夏铁器中,农具和生活用具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农具有犁、锄、镰、镢等。生活用具有釜、勺、杵臼、剪刀等。</p><p class="ql-block">西夏农业生产工具与中原农业生产工具十分接近,在制作工艺上已经掌握了锻、铸、焊等技术,与中原技术不相上下。</p> <p class="ql-block"><b><u>成吉思汗灭夏</u></b></p><p class="ql-block">夏宝义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铁骑大军第六次攻打西夏。十月,兵至灵州。</p><p class="ql-block">西夏末帝派老将嵬名令公率10万夏军支援,双方在黄河冰面上展开激战。最终灵州失陷,灵州守将李德任被俘不屈而死。西夏民“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p><p class="ql-block">西夏末帝李睍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派遣使者乞降。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1227年8月,拖雷遵照成吉思汗遗嘱,将西夏未主李睍杀死,西夏王朝从此灭亡。</p> <p class="ql-block">【<b>从元至明民族文化大整合</b>】</p><p class="ql-block">元建立行省制,灵州属宁夏府路,为后世沿用。灵州在“丝绸之路”中处于一个新阶段,成为中国回族形成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实行卫所制,灵州为千户所。明中叶以后,为抵御瓦刺、鞑靼南侵,于成化十年(1474年)嘉靖十年(1531年),先后在灵州北修筑长城,自横城以东清水营城为“二道边”的起始点,向东延伸。隆庆五年(1571年),明政府在灵州红山墩至清水营开“马市”,逐渐由为战争服务的“茶马”交易向民贸发展,军屯、民屯、商屯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极大。</p> <p class="ql-block">鎏金鸭形铜熏炉(明-清)</p> <p class="ql-block"><b><u>明灵州城墙</u></b></p><p class="ql-block">明代灵州城因黄河改道屡遭水灾而不断向东北迁移。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灵州城旧址在黄河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河水所啮,移筑于河北7里。宣德三年(1428年)又被河水湮没,再去旧城东北5里筑城,即今灵武城区。景泰三年(1452年),增筑南关周围。万历五年(1577年),巡抚罗凤翔翁以砖石,城高三丈一尺,四道城门分别叫澄清、孕秀、洪化、定朔。</p><p class="ql-block">1969年,城墻多半被拆毁。现存城墙西北角东西长230米、南北长155米、高10.3米,为明代灵州城址最后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b><u>泉州三世佛雕像与灵州</u></b></p><p class="ql-block">“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福建省泉州清源山碧霄岩旅游区,有三尊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三世佛”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当地元代碑文记载,该造像为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元代灵州人),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登临清源山时命人凿建。</p> <p class="ql-block"><b><u>灵州“三贤祠”</u></b></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灵州因属西北边防军事重镇,朝廷不断派遣重要官员驻守此地。这些官员或修城设防、参与战事,或管理地方、兴修水利,其中三边总戎杨一清灵州筑长城,兵部尚书王琼灵州修二道边,河道总督张九德灵州修河筑堤、治理水患,功绩卓著。他们离任后,灵州乡官为纪念其功绩,在城内为他们修建祠堂,合称“三贤祠”。</p> <p class="ql-block"><b><u>明代灵州籍陜西总兵官郭震</u></b></p> <p class="ql-block">【<b>清衰民国山雨欲来风满楼</b>】</p><p class="ql-block">雍正三年(1725年),依年羹尧奏议,载明代卫所制,置宁夏府,辖灵州、宁夏、宁朔、平罗、中卫四县。同治二年(1863年),马化龙领导的回民军攻下宁夏府城、灵州,后起义失败。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高士秀、高登云等领导灵州民军光复横城、灵州,十二月下旬遭清军镇压而失败。</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3年)二月,北洋政府裁府存道,改灵州为灵武县。</p> <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征葛尔丹西巡,在灵武留下《横城堡渡黄河》一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二楼还有一个特别展厅介绍大唐雄风中的灵武,整理记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唐初,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西北重要军政中心,并成为屏卫京师和经营北疆的军事重镇。唐代灵武为灵州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地,统七军府,辖三受降城,军事辐射西北及内蒙古地区。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此会盟,留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享在灵武登基,升灵州都督府为大都督府,李唐中兴,灵州声威大频。</p><p class="ql-block">唐代有不少名将、名宦都成守过灵州,唐朝许多著名诗人也曾在灵州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灵州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成为丝绸路上重要的商业之都。</p> <p class="ql-block"><b><u>唐太宗灵州会盟</u></b></p><p class="ql-block">唐初,西北各少数民族部族之间长期纷斗,对唐朝边地带来不安定因素。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令灵州大都督李道宗等,大败突厥首领薛延陀部,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北疆。回纥等部纷纷派遣使者朝贡唐朝,以示臣服。唐太宗决定亲自出巡灵州,招抚铁勒诸部。</p><p class="ql-block">贞观二十年金秋八月,唐太宗率众逾六盘、出萧关、观马牧,于九月十五日抵达灵州。回纥、同罗、仆固等十三部首领、使者等数千人云集灵州,以最隆重的礼仪拜褐,一致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汉”,以表达归附的愿望与决心。唐太宗为各部族真诚愿望所感,设宴庆贺,留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名句。公卿大臣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记载太宗会盟盛况。唐太宗灵州会盟勒石,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创古代民族自治之雏形,灵武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商业都市,西北地区呈现出一个稳定发展时期。</p> <p class="ql-block"><b><u>郭子仪发现灵武煤</u></b></p><p class="ql-block">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功居平乱之首,晋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p><p class="ql-block">据说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郭子仪时任朔方节度使率兵讨伐安禄山时,曾屯兵石沟驿城。军卒在城中埋锅做饭时,无意间燃着一块“石炭”。这种“石炭”燃烧时无烟、无味,火焰炽热。将点燃的炭块埋入煤灰中几天后拨开,“石炭”仍然能继续燃烧,最后留下一撮白灰,如同木炭。后来,士卒从地层下开采这种“石炭”,用于取暖和铸造兵器。这是有关灵武煤炭发现历史最早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b><u>唐肃宗灵州登基</u></b></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5月潼关失守,唐玄宗携太子李享等出逃,行至马嵬坡,士卒哗变,玄宗南逃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天宝十五年农历七月十二目,李享在灵武南楼登基,是为肃宗。唐肃宗即位后,升灵州为大都督府。灵州成为唐王朝平定叛乱、安定天下的大本营,也成平叛时期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唐肃宗封郭子仪武部尚书、灵州长史。一时军威大振,南方的物质资源和北方的兵力资源为唐朝的平叛准备了良好的人力、物力条件。唐肃宗亲率大军南下,经方渠(甘肃环县)、庆州(甘肃庆阳)一举收复京城长安。</p> <p class="ql-block"><b><u>唐朝新辟灵州道</u></b></p><p class="ql-block">唐代,灵州是关中北出塞外的重镇,交通四通八达。通常意义上的灵州道,是指以灵州为中心,连接西域与中原朝贡、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长安~灵州道,是唐代中后期对长安~凉州北道(固原)的取代与延伸,依旧是丝绸贸易之路。</p><p class="ql-block">尽管其走向发生了变化,但丝绸之路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变,仍是新的历史延续。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灵州即位,特殊时期的灵州大都将府与丝绸之路灵州道的开通更使其意义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回溯历史长河,从四万年前的水洞沟开始,灵武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有几次照耀在聚光灯下。</p> <p class="ql-block">再看现代灵武五彩:红白黑绿黄 (红枣、白羊、煤炭石油、绿色农业、黄河母亲)</p> <p class="ql-block">在灵武停留的时间有限,只匆匆打卡了灵武博物馆和水洞沟遗址,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慢游这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县级小市。</p> <p class="ql-block"><b><u>灵州历史遗迹</u></b></p> <p class="ql-block">附上博物馆讲解员串的五分钟灵武浓缩小通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