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陶泓觅踪——澄泥砚文化遗产寻访团队,西行渭南韩城一路向北,来到了与三门峡市一衣带水的运城市。这里古称河东地区,与三门峡市、渭南市同属于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地上文物古迹建筑众多,也是王勃、王维、司空图、柳宗元、司马光等文化名人的故里。唐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中,“金三角地带”所覆盖的郡县拥有相当尊崇的地位与待遇。《旧唐书·地理志》称:“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罢中都,依旧为蒲州。又与陕、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升为‘四辅’。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京畿道治于长安,都畿道治于洛阳,河东道的治所就在于蒲州,有“中畿”之谓”,即今运城市所辖大部。</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市的虢州与运城市的绛州早在唐代都盛产澄泥砚,而且史书都有记载。各地考古出现的唐代澄泥砚品种,目前发现有四大产地种类。有唐代被史书典籍记载,贵为贡砚的“弘农陶泓”——虢州澄泥砚;有被书法家柳公权品论的两大名砚——“青州石末”与“绛州黑砚”;还有典籍虽未记载,但多年来时有发现的“江州流沙”砚。唐代澄泥砚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各地制作精良的澄泥名砚,获得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现代各大文博机构与考古刊物,陈列与记载的考古出土砚台中,澄泥砚占有了大量的比例。唐代的一些显贵人物的墓葬中,出土砚台也是以澄泥砚为主。</p> <p class="ql-block"> 今日研究文房古物者提起绛州,都是因为绛州澄泥砚的缘故。皆因《旧唐书》列传.柳公权中的一句话:“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常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言墨易冷,绛州黑砚次之”。南唐张洎 ,初仕南唐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入宋为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淳化中官至参知政事。著有《贾氏谈录》记到: “绛人善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后取,泥沙之细者已实囊矣,陶为砚,水不涸焉”。柳公权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比生于大历三年的韩愈小了十岁,亦算同时代人了。谈论到砚台举例两种,韩愈《毛颖传》说的砚是弘农陶泓。柳公权说的是青州石末与绛州黑砚,三者皆是澄泥砚,可见泥陶砚在唐代的地位之高。</p><p class="ql-block"> 查阅《新唐书》地理志的绛州部分,是这样记载的:“绛州绛郡,雄。土贡:自縠、粱米、梨、墨、蜡烛、防风”。没看错,贡的是墨而不是砚。而且《唐书.地理志》中记载砚作为贡品的,唯弘农郡虢州砚瓦一种,亦无端歙等其它砚种出现。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司空杜佑的说法,他于大历年间所编著的重要典籍《通典》,里面的“食货.天下诸郡每年常贡”是这样记载的:“绛郡,贡粱俗二十石,墨千四百七十梃,白縠五百匹,梨三千颗,今绛州”。贡的也是墨而不是砚,一千四百七十梃,贡品墨的数量还不少。</p> <p class="ql-block"> 2016年才建成的运城市博物馆新馆,是三门峡市周边地市新建的高大上博物馆之一,今年五月刚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38.07亩,建筑面积23570平方米,我们绕馆转了一圈找到了博物馆入口。馆藏文物共35285件的新馆规模宏大,我们逐层寻找着一直走到顶楼,却没有发现澄泥古砚的踪迹,只展出有一些新制作的澄泥砚文创产品。山西应该有澄泥古砚的,而且古代的绛州、泽州、潞州、汾州都出产,外地的古砚收藏家都收藏了很多,这里为什么没有澄泥古砚呢?山西省的领导很重视澄泥砚文化遗产,说山西有三宝,其一就是澄泥砚啊。也许是考古部门还放在文物仓库没整理出来吧?就像我们的河南博物院不也没有展出吗?我们期待着,文物工作者很辛苦正在整理,坚信下一次来参观,一定能遇到心仪的澄泥古砚在展出。</p><p class="ql-block"> 绛州黑砚作为唐代名砚,至今却未发现唐宋落款绛州的砚台标本,成为砚台收藏研究者的一大疑问。也许五代时吕道人砚声名远播,惹得后人来不断仿制。以致超过了唐代绛州黑砚的名气,宋人都只知泽州吕砚而不知绛州黑砚了。吕老制砚的丹锡法,也直接影响了泽州制砚的技法风尚。后之各家制砚,也都落款泽州丹粉罗土。泽州也取代了绛州,成为唐以后山西澄泥制砚的中心区域。清曾国荃修《山西通志》记载:“澄泥砚出绛州,本陶砚也。泽州亦为之,今多用五台段亩石,颇发墨”。可见清代时山西的澄泥砚已经罕有制作。今日逛山西的古玩市场,所见古砚多是五台山段亩石砚为多。</p> <p class="ql-block"> 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欢收藏使用澄泥砚。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赵丽红老师的文章《清乾隆宫廷用砚的制作及其来源》一文讲到:“乾隆四十六年《宫中进单》记载:“山西安察使,臣袁守诚跪进:御制铭澄泥砚十八方三匣”。其中所述澄泥砚,应是六方成套制作的仿古砚形式。至今,故宫博物院珍藏有各式澄泥砚数量多达上百件,其中还有署名“臣微瑞恭进”款的成套仿古澄泥砚。其中还有附黄纸签墨书: “发下澄泥砚六方,臣等公同阅看,系乾隆年间微瑞仿古制造承进者。泥质尚细 ,陶范亦精,惟火气未退,骤难适用,谨奏。” 从中可知,此套砚虽然泥质尚细,但因火气重,不适宜使用,被闲置保留至今,仍完好如初。征瑞于乾隆后期曾任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此套砚应是在任期间按内廷样式承办制作的仿古砚形式”。乾隆年间山西进贡过澄泥砚,这是绛州澄泥砚作为贡品的真实记载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