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伤痕》——卢新华

阿Q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卢新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年文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冤假错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沙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伤痕累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伤感文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新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痛定思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百感交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内容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伤痕》短篇小说,发表于1978年《文汇报》,曾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说写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隐时现。这已经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晓华将目光从窗前收回,低头看了看表,时针正指着掘枯零点一分。她理了理额前的散发,将长长的黑辫顺到耳后,然后揉了揉有些发红的微布着血丝的双眼,转身从挂在窗口的旧挎包里,掏出了一个小方镜。她掉过头来,让面庞罩在车厢里谈白的灯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镜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张方正,白嫩,丰腴的面庞:端正的鼻梁,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适中的部位上;下巴额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对深潭般的幽静的眸子,那间或的一滚,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闪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审视过自己青春美丽的容貌。可是,看着看着,她却发现镜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滚过了点点泪光。她神经质地一下子将小镜抱贴在自己胸口,慌张地环顾身旁,见人们都在这雾气腾腾的车厢里酣睡着,并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刚才的举动,这才轻轻地舒出一口气,将小镜重新回挎包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旧睡不着。她伏在窗口的茶几上还不到三分钟,便又抬起头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她的对面,是一对回沪探亲的未婚青年男女。笑销一路上,他俩极兴奋地谈着学习和工作,谈着抓纲治国一年来的形势,可现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着睡了。车厢的另一侧,一个三十多岁的城市妇女伏几打着盹,在她的身旁甜卧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忽然小女孩蹬了几下腿,在梦中喊着:"妈妈!" 她的妈妈便一下子惊醒过来,低下头来亲着小女孩的脸问:"囡囡,怎么啦?"小女孩没有吱声,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复又睡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重新归为安静。依旧只有列车在"铿嚓铿嚓"地有节奏地响着,摇晃着。——那响声仿佛是母亲嘴里哼着的催眠曲,而列车则是母亲手下的摇篮,全车的旅客便在这摇篮的晃动中,安然,舒适地踱入恍惚迷离的梦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仍旧没有睡意。看着身旁的那对青年,瞧着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一股孤独,凄凉的感觉又向她压迫过来,特别是小女孩梦中"妈妈"的叫声,仿佛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妈妈"这两个字,对于她已是何等的陌生 ; 而“妈妈"这两个字,却又唤起她对生活多少热切的期望! 她想象着妈妈已经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她多么想立刻扑到她的怀里,请求她的宽恕。可是,……她痛苦地摇摇头,晶莹的泪珠又在她略向里凹的眼窝里滚动,然而她终于没有让它流出来,只是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两只胳膊肘支在茶几上,双手捧起腮,托着微微向前突起的下巴,又重新将视线移向窗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伤痕文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伤痕文学”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1966-1976年以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以上提到的两篇作品,只是在题材上对于'伤痕文学'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在艺术上它们却都是十分稚嫩的。相比之下,另几篇也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于1979年)、古华描写小镇岁月的《芙蓉镇》 (1981年发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伤痕文学”思潮的创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说,因为表现同一题材,长篇一般需要有较多的时间准备。一般认为,最早问世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长篇小说是莫应丰出版于1979年的《将军吟》 。另外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发表于1979年)、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也都是此类主题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都先后被搬上银幕或改编成电视剧,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伤痕文学”的创作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伤痕文学”的代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班主任》刘心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窗口》王余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伤痕》卢新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灵与肉》张贤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思念你,桦林!》袭巧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谁》宗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啊!》冯骥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将军吟》莫应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芙蓉镇》古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迷惘》辛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伤痕文学”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文学只能“歌颂现实”的情况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而到了文革结束,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小人物形象,如《啊!》中的知识分子吴仲义、《月兰》中的农村妇女月兰。 然而,做为刚刚摆脱的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伤痕文学”的局限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转载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