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天在老城的街头,两次遇见牵手而行的老闺蜜,感觉都至少七八十岁了,腰都直不起来,步履蹒跚。手牵手更有相互拉扯防着摔倒的意味,人生路上,互相帮扶,让我感动,也很羡慕她们历久弥新的友情。但要论起我见过的最长久的友情,在洛博。一对有着千年情谊的超级闺蜜,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p><p class="ql-block"> 这对北魏陶俑,是两个豆蔻年华的小闺女,梳着可爱的双髻,涂脂粉,抹腮红,精装细扮好不俏丽,叉着腰,微笑着手牵手,目视远方,朝气,亮丽。</p><p class="ql-block"> 在洛博,这对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也只是享受普通待遇的,列于陶器展柜之中,属于路人甲、群众演员这一级别。但是这看似普通的陶俑,其实很有看头的。其看点有二,一是服装,二是表情。</p><p class="ql-block"> 先说服装。魏晋时期,主流女装是上襦下裙式,但还有一种更时尚的款式,就是这俩小闺女穿的这身衣服,它有个专业名词叫“裤褶(xi)”,即上褶下裤,褶是指上衣,形若袍,短身而广袖,左祍交领。裤就是我们现代意义的裤子,不过是阔腿裤,宽松飘逸垂搭至脚背。</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种叫裤褶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它就特别在,它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深度融合而出现的服式,一种杂揉,混搭的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其中服饰上要求“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但实际上鲜卑人的生活习惯还是对汉服或者中华民族的服饰走向有着很大影响,比如这个上衣的高束腰。各种资料显示,北朝女子的束腰线明显高于同时期南朝女子。由于束腰线提高,更有利于显示女子婀娜的身姿,这种高腰襦裙的穿着方式在北魏中期出现后,便迅速流行起来,最终演化为隋唐时期的束胸服饰。也比如这个下裤。胡人入主中原的南北朝之前,中原主流民族的服装都是上衣下裳,这个下裳,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裙式,裤子这东西很少穿,甚至汉或汉之前还都是开裆裤。后来有了合裆裤,还被称为“穷袴”,就是穷人才穿的裤子。因为最底层的穷人要劳作,裤装干活方便。但你要说裤褶是穷人装,那你就错了。裤褶这种服式,是男的可以穿,女的也可以穿,而且不仅可做常服,甚至是官员上朝议政时穿的的朝服。</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说说这俩小闺女的独特表情。那就是,微微上翘的嘴唇,经典又迷人的“北魏的微笑”。如果你对中国古代雕像艺术有所了解的话,你肯定会知道“北魏的微笑”。就是北魏,或者北朝的雕像,不管是佛祖、菩萨,抑或是僧人、百姓,都是唇角上扬,温暖和煦,让人见之忘却烦恼忧愁。对此我其实一直很迷惑,我印象中的南北朝是一段很残酷的历史,各种战乱和灾祸不断,百姓是苦难、悲惨的,可他们塑造的雕像却又都是笑着的,多么矛盾呀。他们在笑什么呢?也许,只是想通过这种微笑,向人们传送一种希望,让人们有勇气、有力量、有希冀去努力地活下去,走向明天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