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江南第一书院:东林书院

十八子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地处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是当时著名学者杨时(号龟山)在无锡讲学之所,故又名“龟山书院”;以后,书院就废弃了;明朝万历年间,无锡籍东林学派重要人士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于此地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后遭魏忠贤迫害,书院也因此被毁;清朝乾隆初年重建。东林书院具有千年历史,被誉为“跨越千年的江南第一书院 ” ,它既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进东林书院大门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正反面都刻有标志性文字,正面是“东林旧迹”,反面是“后学津梁”。该牌坊是清朝重建书院时兴建的,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比例匀称,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书院牌坊不远处,就有一座小石桥。穿过小桥,就进入“东林精舍”。据书院碑刻资料(见本段落图2),可知:精舍即指学舍,这里原来是书院内大门,由无锡吴桂森在明崇祯年间重建,并题此名。东林精舍的后门门框上面有一砖雕,依稀可见“洛闽中枢”四个大字(见本段落图3),此处旁边墙上的资料(见本段落图4)显示,东林学派在继承和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现存‘东林精舍’、‘洛闽中枢’砖雕门额均系清乾隆初年遗物,是书院纪念建筑的历史见证。”(见本段落图2)</p> <p class="ql-block">东林精舍大厅中央,悬挂着“佑文翊运”的匾额,由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所书。大厅两边的墙壁上,陈列着“东林书院历史沿革及修葺简表”及其它一些相关的材料,有利于参观者对东林书院和东林学派的进一步了解。</p> <p class="ql-block">从东林精舍出门后,就来到丽泽堂。据资料显示,该堂名由顾宪成亲自拟取(见本段落图1),寓意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的地方,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见本段落图1),由此可见,该堂是东林学派在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丽泽堂大厅中央,悬挂着由王昆仑所题写的“丽泽堂”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下方是“百年旧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 ”这幅对联。两边的墙壁上,悬挂着高攀龙、顾宪成等人的名言名句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从丽泽堂出来后,再往里走,就来到依庸堂。根据资料可知(见本段落图1):该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即依乎《中庸》……强调并发挥其思想宗旨。”该堂大厅中央,悬挂着顾宪成所撰写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对联,用来激励人们读书不忘国事,东林书院也因这对联而名扬天下。该堂的两边墙上,还挂着杨时、朱熹名言的匾额。在依庸堂,我待了较长时间,从而加深了对东林精神即“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认识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东林书院,不难发现,这里有一个名曰“正心亭”的亭子。此亭,不失为一个人们休闲的理想去处。该亭的上方周围,挂满了古代无锡地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过状元、榜眼和探花人士名单的匾额,引来了不少游客的观看和定格留影。该亭的旁边,有一条通道,名曰“状元之路”,其用意我想应该是无锡历史上曾经诞生过不少状元,现代人应学习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吧。</p> <p class="ql-block">前已述及,东林书院,既是一个参观和学习的场所,又是一个休闲的理想去处。书院,虽地处闹市区,周边是高楼大厦耸立,但这里可是真正的闹中取静的佳地。漫步在清幽的书院,有一场景映入我的眼帘,那就是在“还经亭”附近区域,传来了一阵阵游客的鼓掌声。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有几个佳人在亭子里面演奏,有弹琵琶的,有奏古筝的,其表演的曲目,悠扬悦耳,引起旁边观众极大的兴趣。直面此情此景,我想,这或许是为幽静的书院环境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吧!</p> <p class="ql-block">其实,关于东林书院,还有一些内容可写,因囿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东林书院,确实是一个集学习、观光和休闲于一体的佳地,非常值得去打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