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时趣事难忘记,此情可待成追忆》</p><p class="ql-block"> 雨中溪笼关鱼虾</p><p class="ql-block"> 儿时5月雨季,插完秧后,遇上下大雨天,呼朋唤上小伙伴披上蓑(衣)笠在秧稻田放水口,放上竹笼(也叫溪笼),扎好口,几小时后,鱼虾、泥鳅、鳝鱼全关在笼子里了,全是野生的,炸吃(当时家里没有多少油),那才叫一个香脆,终于可以开荤了,因为当时很长时间才能吃上肉,那个年代凭票供应商品。 </p><p class="ql-block"> 以球会友</p><p class="ql-block"> 我小学参加过某大姐当教练县上选拔赛,输了某三,技不如人,没选上,当时好想能参加正式比赛,后来苦练过、用球多少争过乒乓球桌,可惜没钱买乒乓球,只是当时技不如人啊,水平平平,后来球桌多了起来,也就不必在争球桌了,用球数技术争球桌成了儿时的经典记忆了。</p><p class="ql-block"> 露天电影</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搬凳子占位子看露天电影了,一旦获知当天晚上要在蓝球广场放电影,院子小伙伴就自发组织拿上长条凳子或短凳子即刻冲向广场占位子了,偶尔才会占上在放影机前面一点"好位置″,有时只占了靠银幕边上的位置,有时获得放电影消息晚,只能占上银幕反面的位置了,观看的影像成了反面,17点左右占上位置小伙伴们还得轮流换着回家吃晚饭,直到天晚黑净,露天电影才会正式放映。记得那时最爱看的是打仗(战争)故事片,什么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地雷地道战、桥主题歌现在仍是张嘴就哼唱“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侵略者闯进了家乡…”;红楼梦、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看了会打盍睡提不起兴趣觉得没意思,半夜醒来茫然才发现自己已睡在家里床上了,迷迷糊糊倒头又睡着了;再长大,看了少林寺后,自已还学了下长拳,当时还梦想拜师学武术呢,有个武术梦,可想当时少林寺影响有多大,据说武术热风靡全国,只是我却当时惘然不知少林寺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那时最喜欢看动画片是大闹天空,关于孙悟空在花果山当大王,我们小伙伴之间有过叫"da还是叫dan″王争论,赞成叫da王的伙伴较多,就自然而然默认了,伙伴们当da王是轮流当不固定的,自然由年龄段相差不大大孩子来当,当上da王小伙伴号令一声"孩儿们操练起来”,余下的小猴子们即刻手操家伙列队模仿影片动作操练起来,致于动作像不像不重要,要的是氛围感和号令声气势。也有过悟空还是二郎神杨戬谁本领更厉害之争辩,“老孙厉害,有七十二变本领”,“二郎神脑门有第三只眼睛,也会七十多变,更厉害”,"孙悟空还有金箍棒",“杨戬还有孝天犬”,“孙悟空一个金抖十万八千里″,"老孙变成寺庙被二郎神一眼就识破后来还被孝天犬捉住了”,″捉住又怎么了还不是又被孙悟空大闹天宫了,还炼成了火眼金睛,重回花果山当da王了”…“悟空更厉害",“杨戬更厉害"…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針锋相对,争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p><p class="ql-block"> 儿时大院里趣事多</p><p class="ql-block"> 儿时生活的大院男孩女孩年龄接近的小伙伴有二十多个,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平均每家生有四个小孩,我在家排行老三,周围玩伴也几乎都是老三,什么李老三、袁老三、严老三、常老三、杨老三、谭老三、赵老三、周老三,自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周围也是老大或老二或老四了,上了小学中学同年级周围的同学也几乎是老三,哥哥妹妹也依次类推,据我家大人同事郑孃襄讲,我是因父母想要生个女孩,我才有机会来到了人世间,不曾想我又是个男孩,郑孃孃每遇上我们四子妹父母常开玩笑说,“x某某(母亲或父亲姓名),背时了(不如愿的意思),又是生得个儿子",直到生老四是个女孩(小妹),我们家父母才没继续生孩子,当然父母是不会对我们小孩讲这些事,郑孃孃只要每次遇见我们四子妹就直说″x(姓)大是老虎,x二是瘦狗,x三是胖猪,小四妹是…(忘记了),你们家快成动物园了”,这些全是从郑孃孃口中不断重复给我们讲述,印在了我记忆里,大哥曾在学校组织学农劳动中表现优秀,陈老师赋打油诗一首以表鼓励,“某某某同学劳动起来像只小老虎,(学校农场)试验田里把活做…"</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生活的大院很大很大,容纳下了我们儿时无忧无虑美好和快乐时光,我们小伙伴一起制作并玩铁环、托罗、纸手枪飞机、还有幻灯片并放影、栽种疏菜补贴家用,我们一起玩游戏,老鹰叼小鸡、"丢手巾,丢手巾,轻轻地把它放在小朋友后边,大家不要告诉她他,快点快点抓住她″、跳海、打机儿捧、弹珠,我印象中,我们男孩子很不愿意与女孩子一起玩跳橡皮筋了,这个游戏是由低向高一级一级升高,女孩子们有时候能玩到我们男孩子把手高高举过头顶,还能跳起来够得到橡皮筋,让我们男孩子望尘莫及,我们当支架站桩时间长了,自知玩不过她们也无奈,输者还得继续当支架,直至她们间发暗号"走一起上1号",我们男孩子总算得稍微休息一下或者我们自己也会去方便一下,有时也会相互起绰号或拿绰号来喜戏找乐趣打闹,来调节气氛,我那时因长得有点胖,小伙伴们都叫我"某(姓)三猪",也会有打闹过头而引发小冲突,甚至打架的时候,但彼此不会记仇,上一秒还闹矛盾,下一秒还没撒泡尿的功夫就又玩在一起了。回想起来都会忍不住笑有两件事,一件是玩躲猫猫,让我一直感觉院子很大,大到躲藏起来,一整晚上都找不到我或某个小伙伴,似乎院子里没有了动静,才以获胜者心情,感觉良好地从黑暗角落出来找小伙伴,也才发现没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伙伴们身影,不知何时小伙伴就散伙已各自回家睡觉了,这种事上演了无数次。另一件事是蹭东西吃,那时我们窜门是家常便饭,今天东家窜明天西家窜,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会一起分享,嘴馋了也知道谁家有腌萝卜节、干腌菜、腌黄瓜,就叫去谁家让从罐子里掏出来吃,酸李子是先夹扁,放上辣椒盐味精拌均,腌制一下,就开吃了,越辣越好吃,不一会就吃光了,大的辣得咧嘴、小的辣得流鼻涕甚至辣哭,大口喝水解辣,引得大的一阵狂笑;吃饭时,大人们催自家小孩回家吃饭喊声在院子里响起,邻居杨大爹喊声印象特别深,现在我耳边仍回响着浓浓山西口音"双胞,回家吃饭了",我们也会端着碗,有时出来院子里与小伙伴边聊天边交换菜吃,有时会在隔壁邻居门前晃悠晃悠走动走动,邻居家大人见状会主动摇菜给我们吃,我们也算是吃大院里百家菜长大的了,也年年摘杨大爹家马桑树上马桑吃,还没等到马桑由红变黑就摘吃完了,只留下树枝尖尖我们够不到的几颗黑马桑孤零零挂在上面。其实我从小就特别馋米花团、达咧巴、马脚杆这三样小吃,在记忆深处就没吃过或噌过几次,就更不要说曾吃够了,每想到米花团、达咧巴、马脚杆我就会条件反射吞咽口水,就差流出口水来了,总在心里盼望能好好大吃、好好解馋,这种渴望和馋法随着二哥二嫂年年春节都带来米花团、达咧巴、马脚杆解馋,以及后来物品丰富起来了可供选择吃的东西太多了,根本吃不过来,我也逐渐淡化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大山能唤起曾经的爱,我愿意父母在能多打我几次,人很奇特,有些东西,一辈子就是不会忘掉。我还记得第一次被母亲打,我还小,记不得当时是几岁了,是因我与小伙伴在城里莲湖边玩,沿湖边走时,不知怎么就掉到湖里了,估计是踩空,只觉得很高,也不知呛了几囗水,自己糊乱刨到浅水区,又自己从湖里爬了上来,回家也没当回事,没对母亲讲,大概是天近黑,母亲知道了我掉莲湖这事,二话不说,直接就给了我臂股暴雨般数巴掌,我被打痛打哭了,哭声很大吧,打完过后,母亲又把我搂在怀中,我偷偷看了母亲几眼,母亲眼里含噙着泪水,疼在儿身上却痛在母心上。邻居郑孃孃过来看,她们嘀咕了几句,我不知她俩说了些啥,母亲即烧火做了碗红糖姜汤,叮嘱并看着我趁热吃了,当时我心里只是觉得有点怪怪的,打也打了也还做姜糖水了,我丈二摸不着头脑,自己心里还觉得受委屈了,我心里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打我、打了又会哭,这个疑问我没找别人寻答案,随着我渐渐长大,我自己也懂得了为什么!我在昆明读大学,母亲曾从家乡来宿舍看望我,帮我整理床铺,我舍友对我说,″二哥,你母亲很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第一次昆明之行, </span>我(4岁)左右父亲把我带到了昆明,父亲与我还在大观楼照相留念,那时,也是我第一次在昆明原复兴村见到了舅奶舅爷,还见到了父亲的外公,印象中,外祖父戴着亇圆圆的帽子,可能穿着深色的马褂吧,有点瘦,拉着我的手,不知道当时对我说了什么,大概是住在二楼,过道有点黑,住户均是在走道上煮饭,用很奇怪的东西烧火,长大了才知道那叫蜂窝煤,第一次知道原来城里人用它烧水煮饭,笫一次在昆明见到了小轿车,感觉满城都是三个轮子带车兜的摩托车,很惊奇,这些就是父亲带我到昆明留下的印象,也拉开了我与舅爷舅奶深深的五十多年不解之缘,尽管舅爷舅奶是我的长辈,我到他们家,感觉是到朋友家串门聊天一样。</p><p class="ql-block"> 反而是对大观楼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现在重温当时照片,才发现父亲与我曾在大观楼留了影。当然我也记住了大石坝舅舅舅妈家及大表妹,我当时哭着要回家,父亲没办法,他还没开完会,只好托回家乡的同事把我带回了,匆匆结束了我笫一次昆明之行。</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明月夜照松冈,望青山泪两行。纵有千言万语,更与何人倾说?</p><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曾开启了一扇门</p><p class="ql-block"> 百年滇越小火车停开数年了,铁路旁边是我儿时求学时上昆曾经过的南盘江,近五十年前了,我是那个透过车窗观望江景的男孩,可惜现在已不见当年小火车身影了,唯见无尽南盘江滾滚依旧向南流。云南18怪,火车只通国外,不通国内,现在只留有米轨沿伸山谷里,述说曾经辉煌,见证了一种叫云南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年乘高铁回乡或者开启了多扇门</p><p class="ql-block"> 年少回乡所需时间乘一天班车+一夜小火车,成年回乡所需时间自驾走高速6个小时左右,中年回乡所需时间乘高铁1.5小时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儿时经典趣事难忘记,现在已成此情可待成追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北街通向一小青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一小校大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