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心中的长城情结对恒山这片土地的美景有太多期待,甲辰年6月23日,浑源长城协会会长谢老师夫妻说要去马鬃崖明长城观光,于是邀了傅自鹏、王有国、李晔华一行共5人从浑源县城驱车前往,当走到郝家湾村郝罗线路口,被告知长城一号公路施工,禁止通行。一刻也没有停歇,便又马不停蹄改道千佛岭乡上桦岭村。</p><p class="ql-block"> 沿灵阳公路从龙咀进金沙线,又进讲堂村,停车,与一摩托男做了简短的交流,直接去上桦岭村。水泥路面,陡坡迂回。</p><p class="ql-block"> 上桦岭村,静卧于群山环抱之中,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阴云低垂,北风强劲,给这古朴的村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沙石铺就的小径,曲折崎岖,引领着我们探寻岁月的痕迹。村后,山岭蜿蜒依旧,古老的长城遗迹,见证了无数季节的更迭。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而宁静,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安详。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只想沉醉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p> <p class="ql-block">下桦岭村</p> <p class="ql-block"> 阴云低沉,北风呼啸,似在诉说着上桦岭武姓人家世代坚守长城的不易,他们以武为姓、戊守长城。然而千百千来战火的摧残、风雨的浸蚀,一段古长城仍湮没于草莽丛中,唯有一座破败的烽火台巍然屹立于群山之间。</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高山草甸,青草淹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这才发现竟是如此柔软,如慢步于无边无际的碎花地毯上。有蒿类、羊胡才、黄芪等,数不上名的各色野花竞相绽放。灌木有绣线菊、刺梨。绿草深处掩映着几处房舍,这就是上桦岭村。</p> <p class="ql-block">刺梨,又名:送春归(《宦游笔记》),缫丝花。落叶灌木,高约1米。多分枝,遍体具短刺,刺成对生于叶之基部。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着生于两刺之间;叶柄长1.5~2.5厘米,具条纹;托叶线形,大部连于叶柄上,边缘具长尖齿及缘毛;小叶通常7~11枚,对生,长倒卵形至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先端尖或圆形,基部阔楔形,两面无毛;无柄。花两性,单生于小枝顶端,淡红色有香气;花萼5,基部连合成简状,围包雌蕊,上端膨大而成花盘,表面密被细长刺针;花瓣5,广倒卵形,顶端凹入,雄蕊多数,着生于花盘外围,有毛,长出于萼筒口;雌蕊多数,着生于萼筒基部,柱头头状。果实偏球形,被有密刺,成熟时为黄色,内含多数骨质瘦果,含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P等,卵圆形,先端具束毛。上桦岭这里花期4月下旬~5月,果熟7月。</p> <p class="ql-block"> 中午,傅自鹏安排在中庄铺玉宝饭店午餐。下午还入金沙线,路过杨庄、大坪、宽坪、泽清岭、周家沟,过境繁峙羊圈村,跟上导航直奔平型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平型关(二)平型雄关 滹沱之源</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又称平型口,为雁门关防御体系“两关四口十八隘”中最东端的一处隘口,本来是内长城上十分普通的一处关口,却因为1937年八路军在这里伏击日寇取得大捷,而名震天下,扬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始筑于明正德六年(1511),经过五百多年的岁月剥蚀,关城及其东西两翼长城本已残破不堪。为彰显长城文化,近年当地政府开始全面修复平型关关城及其两翼的长城,雄关风采得以再现人间。</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地处山西忻州市与大同市的分界处,关城之西为忻州市繁峙县,关城之东为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线上的关口,位于灵丘与忻州繁峙交界处的平型岭上。明代长城修建较晚,随着蒙古势力逐渐强大,因失去对外长城的控制,迫不得己沿着山西偏关,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州,翻越太行山,再经河北蔚县到延庆修了一道内长城,与外长城交汇。内长城线上有六个重要战略支点,即由山西的偏关、宁武关、雁门关组成的外三关,河北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组成的内三关。平型关是连接内外三关的关键点,古文献称其为内长城“东路之门户,东控紫荆,西辖雁门,与团城子堡分管内边百二十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从西往东一过关城,就进入了灵丘县的地界。</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平型关位于繁峙县境内。但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地方却不是在繁峙县,而是在平型关以东的灵丘县境内。</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下旬,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组织了平型关战役。当阎锡山的部队在平型关长城沿线与日军作战正酣之际,由林彪、聂荣臻率领的八路军115师迂回敌后的灵丘县境,在平型关以东约8公里处的乔沟设伏,伏击了日军支援前线作战的辎重部队,取得了歼敌1000余人的胜利,这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史称“平型关大捷”。</p><p class="ql-block"> 当年平型关大捷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老爷庙高地。在老爷庙争夺战遗址以南对面的山梁上,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当年为抵御外族入侵而奋不顾身的英雄们,包括在平型关大捷中牺牲的八路军烈士们,也包括在整个平型关战役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烈士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此间,地表崎岖,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峡谷幽深,紫气如纱。眼前的长城及敌楼宛如奔腾于山间的巨龙,呈现在一幅笔墨山水画里,有时云淡风轻,有时浓墨重彩。即使面对的同一组山峦,也会因云雾的漂浮时隐时现,变幻莫测。远处如镜的繁峙盆地公路上飞驰着汽车像行驶的小船勾勒排列出道道波纹,形成动静结合的完美画面。红霞满天,赤色峭壁镶嵌在暖融融的绿色之中;烟波缥缈、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一般。</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所在的山岭在上古时期十分著名,其山名为泰戏山。《山海经》云:“(空桑山)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其鸣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平型关所在的泰戏山,乃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滹沱河的源头所在。</p><p class="ql-block"> 作为忻州市东六县之一的繁峙县,不仅有著名的平型关,而且是滹沱河的源头所在,其人文地理所显现出的气象,壮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平型关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一座明代守关驻军的城堡,四周有高6米的城墙,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城门,总体呈正 方形。平型关村并不大,只有百余户人家。城内由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两街交叉于城中心的过街西台。一个院落挨着一个院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庄之中。这里大多都是晋北窑洞式的民居和城墙,很多还是用明长城的砖来包砌的。到处遗留着历史的痕迹。因为战火的摧残以及百姓拆砖 盖房,古城墙仅剩现在的黄土残垣断壁。历经百年风雨,依旧挺拔如初。村子里保存最完好的是西城墙,城墙大规模完整保留。只是城砖被村民用作建筑材料,裸露出几百年前的黄土。有的村民挖城墙而居,还有的村民在这在战火的硝烟过后,这些城墙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余热。其实真正的平型关在雁门关之 东,它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来改为平型关而这座村子修建于明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511年。用来驻扎军队,后来在明嘉 靖二十四年、明万历九年都曾做过增修。这就是现在的平型关。座关堡仿佛把时光凝固,岁月如虹,多少故事曾在这里上演。土城墙都做了默默的观众,五 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其身上留下重重印痕。平型关村作为一段历史的见 证,虽已英雄老去,却依旧岳立如山,庇佑着这一方百姓。</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平型关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长城1号公里的建设,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提升了衔道的质量和承载能力。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村庄交通状况,还提升了村里的整体形象,受到了村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评。给街道的安全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尤其是选用了优质化岗石材料坚硬耐磨,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道路硬化的质量和稳定性。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中,成了农业强、生态好、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持续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p> <p class="ql-block">东瓮城门</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铺就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过街楼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在北城门</p> <p class="ql-block">北门瓮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北城墙上的玄天庙</p> <p class="ql-block">当年,林彪、聂荣臻征察地形时在北城墙上拴马的树己显老迈,虬枝慢冠。“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村西城墙</p> <p class="ql-block">西南城墙</p> <p class="ql-block">北门街景</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清代贞节碑坊。此牌坊为纪念王瑹把总的继配张氏所建。张氏18岁嫁于王瑹,咸丰三年(1853年)王瑹在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任上去世,时年张氏二十一岁,育有一子,姑叔不敬,家道艰辛,张氏守节六十一载,孝敬公婆,善待邻里,含辛茹苦把儿子扶养成人并考取功名。其后人立牌坊以颂扬其贞洁,弘扬其美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长城第六关《平型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06-23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万里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守护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而在这条巨龙身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便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第六关”的平型关。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是明朝内长城沿线上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以其险要的地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古称瓶形寨,因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明朝正德年间,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明朝政府修筑了内长城,并在平型岭上修建了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上镌刻着“平型岭”三个大字,彰显着其威武雄壮的气势。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关隘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地势险要,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两山之间形成了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这条带状低地成为了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平型关便位于这条低地的隆起部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平型关一直是军事要地,戍守重兵,为保卫中原地区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然而,平型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抗日战争中那场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平型关成为了中日两军激战的重要战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的八路军在平型关长城区对日军进行了伏击,经过一天激战,歼灭日军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八路军将士的英勇顽强和正确的战术指挥。在战斗中,八路军将士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采取了伏击战术,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同时,八路军将士还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战斗作风,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如今,平型关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和历史的厚重感,也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壮丽篇章。平型关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关隘,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永远铭刻着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抵抗外侮而英勇奋斗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