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以及学长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又到了我们弟子规周末班学习的时间。本周我们继续学习《幼仪杂箴》。</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看原文:步履欲重,容止欲舒。周旋迟速,与仁义俱。行不畔乎仁义,是为恒途。</p> <p class="ql-block"> 上周学了立,立,立身,今天学习行,行,行道,立身行道是很重要的两篇。行,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走路,走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走路产生的声音都可以听的出来。</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老中医,很厉害,这个人的身体有什么病,不用看,以前的房子多数是木头房子,上楼梯踩在木头楼梯上面,会咚咚咚的响,心处于什么状态,如果是有病的人他的心一定是病态。</p> <p class="ql-block"> 如果是有病的人他的心一定是病态。他作用在行为上面,在地上接触走路的时候他会发出声音,这个声音就可以判定身体状况。在以前的《乐记》里面就有这样的说法,古时候的人通音乐,通乐,这个乐就是自然界的声音,它能够通过五行宫,商,角,徵,羽,这五音他能判定五行之间的关系,发出来的声音是属于什么性质,可以听的到!所以走路是内心所表达的一种方式,行就变得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如何让我们的心保守那一份正念,走路,有它的规矩和理,违背了这个理和规矩,心就一定偏颇,偏颇的心走路可以看的出来,就可以加以纠正,纠正了你的行为,如果你是发自内心,愿意这样去做的,你的心自然就调好了,行为影响我们的心,心又能决定我们的行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p><p class="ql-block"> 步履欲重,是走路的步伐要稳重,那怎么样才可以做到稳重呢?</p> <p class="ql-block"> 就是孩子走路要让他有觉知地去走。觉知,就知道自己的每一步,走路就一定稳重,自自然然地,如果他心想着其他的,不在身心不合一,他走路一定是打妄想,不够稳重。</p><p class="ql-block"> 容止欲舒,这种仪容、举止一定要缓,不能过急,但也不能过缓过慢,要舒缓,刚好!周旋迟速,待人接物之中体现出,亲疏缓急,恰到好处,前面讲的这些都要有跟仁义相合,时时刻刻都不离开这个仁义,走路也是一样。</p> <p class="ql-block"> 行不畔乎仁义,畔,背叛,就是你走路行为,身形不背叛仁义,这才是为恒途。所以这个行,不光是走路,包括行为,行道,落实到心上面就是仁义,落实到身体上面就是庄重。重且舒,这是出自《弟子规》。</p><p class="ql-block"> 心,不畔乎仁义,畔就是背叛,那仁义是指心怀一切。“仁”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心中装有别人,最起码一开始要有亲人,装有亲人,从孝道、孝悌入手。</p> <p class="ql-block"> 心里面能够爱你的亲人,爱兄弟姐妹,逐渐长大你以后就会心含君王,君臣就会有义,仁义,然后会心含天下一切人,那你就是一个有仁义的人了,行就不违背这个仁义,这就是行道。</p><p class="ql-block">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父母都欣慰,这就是孝道,这是做人的正道。行道者,身心都会正行,其身正,礼序之和,人之从之!</p> <p class="ql-block"> 你只要身体正了,这个礼自然就和,你跟一个懂礼的人在一起,一定会很和谐,如果你的身不正,就是叫其身不正,礼序自然就会乖舛,人就会有对立。如果你是领导,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下属不服你,他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因为你身形不正。</p><p class="ql-block"> 所以,虽然我们还未做到古人那种彬彬有礼,但是方向要搞清楚,特别是小孩子,从小就要让他养成,对人一定要有礼。</p> <p class="ql-block"> 那就要从走路当中训练,见到长者,从他身边过,要知道如何行礼,走路也是长者先,幼者后,这些都是要懂的道理,宽转弯,勿触棱,这都是关于走路方面的,宗旨是知行合一,自己身体发生了什么,要很清楚的知道,在走路过程当中,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你要清楚,不能够忘乎所以,所以这里讲身要正,身行从容,自然这种威仪庄重,令人生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人要是令人敬畏,那别人就容易跟你相处,你要做什么事,有什么难题,自然就有人来帮你,因为人人敬仰你,尊重你,因为你的身形很正。身正还要心正,心正行之有风度,这个风度就会感染,因为你内存仁义之心,这样就称之为诚于中,而形于外,当然这个形是形貌,这个形貌就包括你的身形,走路和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心开始培养。</p> <p class="ql-block"> 我们孩子的仁义之心,一定要从“诚敬”开始,敬是敬畏,现在我们教孩子,要教敬畏天地的心。如果教天不怕地不怕,那就麻烦了。敬畏天地是最大的能量,天不怕地不怕那是最脆弱的,人在天地之间,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唯独你那颗与天地相融合的心是无穷的能量。有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他不是胆小,你要是把他逼急了什么事他都敢干。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因为每个人的弱点都在这里,所谓的人一旦急起来,什么事儿,什么理儿都没有了,但是孩子有敬畏之心就不一样,有敬畏之心的人他是随时保持清醒,不敢去违背天地之理、天地秩序,你不能说他胆小如鼠,胆小跟敬畏是两码事,敬畏之心是因为不敢违背正常的礼序而已,那孩子谦虚,彬彬有礼,敬畏长辈,一开始我们不要说敬畏天地,他不懂,最起码教他敬畏长辈、父母、老师、尊师重道总可以吧?</p> <p class="ql-block"> 所以这个敬很重要,有了这个敬畏就会诚,诚就是不变的,能够把这一份敬畏之心保守很好,就是这个诚,所以叫诚敬,真心真意的不是虚假的敬畏,而是真诚心的敬畏,是自己能够真正体悟到,从小要教孩子诚。要给他讲德育故事,里面讲的全都是圣贤君子他们的做法,所以孩子从小听,听多了敬畏心就升起来就好办了,他的身行自然就端庄,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p> <p class="ql-block"> 你读了很多的圣贤之书,你明了这个道,你的气质,你的走路自然就可以步履欲重,容止欲舒,周旋迟速,便可以与仁义俱,这就是恒途。</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感恩学长们的共同学习,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