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干腿劁折】</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青海,长辈训斥晚辈,最爱说:“腿腿劁折”或“干腿劁折”。 </p><p class="ql-block"> “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读作“shé”、“zhé”、和“zhē”。此处“干腿劁折”的“折”,读“shé”(设音)。</p><p class="ql-block"> 如,孩子贪玩,总喜欢往外跑找发小玩。可是,父母愣是让他们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做琐碎事。并警告说:“再如果往外跑,把那干腿劁折哩”。</p><p class="ql-block"> 腿,青海方言里通常叫“腿子”,也叫“腿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中使用的这种叠词,是一大特色,很多单词都可以这样说。如:锅碗瓢盆,可以说成锅锅、碗碗、盆盆、碟碟。</p><p class="ql-block"> 腿分大腿和小腿,青海方言把小腿不叫小腿,叫“干腿”。</p><p class="ql-block"> 干腿(小腿),与这个部位相连的各器官,青海方言名称十分有趣。</p><p class="ql-block"> 膝关节下,踝关节上这一段就是“干腿”。</p><p class="ql-block"> 干腿上部膝盖,过去专门有过介绍,青海方言叫“跛唻盖”,或“磕膝盖”(发音“尅膝尅”)。</p><p class="ql-block"> 与跛唻盖对应,后面的“腘窝”(膝窝)叫“懒蛋弯”。</p> <p class="ql-block"> 干腿下部比较细的一段,俗青海方言叫“撅把”。</p><p class="ql-block"> 其名称来历是:腿脚从整体上看,像一只“刨撅”。</p><p class="ql-block"> 所谓“刨撅”,就是挖掘东西用的撅头,又叫“板撅”。类似镐的一种掘土农具;“撅”又作“镢”。</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根据形象比喻,人的腿和脚像一把撅头。腿是把柄,脚面为镐,故,小腿叫名“撅把”。</p> <p class="ql-block"> 又,青海方言里“撅”与“脚”同音,“撅把”,又可以说成“脚把”。意为“脚”之“把柄”。</p><p class="ql-block"> “脚把”,也指整个小腿骨。</p><p class="ql-block"> 本系列文字《羊脚把》有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脚把和脚面连接的部位,就是“脚脖子”,脚踝,或“脚腕”,叫“脚把骨”。</p><p class="ql-block"> “脚把骨”,实际上指内外踝骨。这两块骨头,外侧凸出的是胫骨的下端,内侧的是腓骨的下端。</p><p class="ql-block"> 脚把骨,青海方言里还有一个奇葩名称,叫“骨拐”。</p> <p class="ql-block"> 过去有一个幽默故事,说的是湟源县那边的事儿,与“骨拐”有关。</p><p class="ql-block"> 说很久以前,有两个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俩人相约去掏狼窝,因为看见里面有尕狼娃(狼幼崽)。一只幼狼,拿到湟源老街市场,获得的利润可以买三只“呜嘟嘟”的大羯羊哩!</p><p class="ql-block"> 张、李二人找到狼窝,经过观察,确定母狼出去觅食,就趁机下手,进洞逮狼崽子。</p><p class="ql-block"> 但谁进去抓,俩人各自心怀鬼胎。最后用“猜嘣嗤”(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张三进洞,李四在外守候。</p> <p class="ql-block"> 张三一脸无奈,提了好几条保全要求。为了保险起见,张三的脚把骨上栓根绳子,万一有不测,由李四扽出来。因为狼窝洞很狭窄,仅仅一人能爬进去,没有回旋余地。往里顺着爬,比较容易,如果倒回来,就有点难度。</p><p class="ql-block"> 一切准备就绪,张三爬进窝里。看见四只“嬜腾”(可爱、漂亮)的尕狼娃,喜出望外。刚要下手,突然有什么尖刺之类的东西,脸上狠狠划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原来,狼在窝里育崽,一般设有多个出口。平时遮掩起来,遇到紧急情况,狼妈妈就会从“安全出口”带着孩子桃之夭夭。</p><p class="ql-block"> 狼的嗅觉极其灵敏,十里八里远,就能嗅出其它动物的气味。母狼走到半道,嗅到了异味。就赶紧返回,洞口果然有两个人。扒开一个安全出口,进入窝里,准备带小狼逃命。</p><p class="ql-block"> 恰好,遇到了进入狼窝的张三,张三一双贪婪的眼睛,和那双伸出去抓狼娃的手。母狼几乎急疯了,一爪子抓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据我阿爷(爷爷)讲,狼与人搏斗,必须十分小心狼用爪子抓脸。说是狼最怕人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过去听到的故事里,凡遭狼害者,多数被撕下脸皮或头皮,苫住遇难者的两只眼睛。</p><p class="ql-block"> 张三的眼睛被狼一抓,疼痛难忍,大喊叫道:“唉哟!我的眼窝”。</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眼和脸,都发音“念”。</p><p class="ql-block"> 洞外的李四隐隐约约听到“两窝”,也高兴极了,回答:“那就好,两窝了我俩一家一窝”。他把“念”窝听成了“两窝”。</p><p class="ql-block"> 就是用锤子等器具敲那两块骨头。据说,上此刑法,没有一个好汉能抗住的。</p> <p class="ql-block"> 张三终于看清楚,原来母狼没出去觅食,而是呆在洞里的。</p><p class="ql-block"> 吓破了胆的张三,依照预约,使劲蹬腿。示意外面的李四赶快把他拉出去。</p><p class="ql-block"> 腿脚乱蹬,碰到了石头上,一阵剧烈疼痛,又喊道:“唉哟!我的骨拐”。</p><p class="ql-block"> 脚腕部位的两块“骨拐”,也是“皮包骨”。最怕磕到坚硬物上。</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人们实施刑讯逼供之类的有,一个刑法叫“砸骨拐”。</p> <p class="ql-block"> 东隆村有一“有钱汉”(富裕人家)家,姓张,非常“硬骄”(人硬朗)。有一次遭土匪打劫,愣是劁掉了六颗大牙,都没让贼人掠去一个铜板。</p><p class="ql-block"> 由于缺了牙,人送外号“张冇牙”。硬汉张冇牙,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张冇牙家财万贯,性格刚烈。便“树大招风”,又遭一次土匪劫掠。但这一次,他却当了一把“怂沟子”(懦夫,怂人)。自此以后,“张冇牙”成了一个笑料。</p> <p class="ql-block"> 那帮土匪制服硬汉张冇牙,使用的就是“劁骨拐”,也叫“砸脚把骨”。</p><p class="ql-block"> 故事回到那个狼洞里。</p><p class="ql-block"> 张三的骨拐被狠狠磕了一下,疼痛难忍,再加上洞的深处,听不大清楚。李四又听岔了,把“骨拐”听成了“五块”。美滋滋地回复说:“那就美咋了。五块了我俩儿,你仨儿”。</p><p class="ql-block"> 李四耳性不好,每句都听岔,但没忘记多劳多得,给按4:6分给张三大头。</p> <p class="ql-block"> 可那洞里的母狼,使用了最后一招,一口咬断了张三的脖颈,带着狼娃出逃了。</p><p class="ql-block"> 李四等了老半天,洞里没有动静。感觉不妙,就把张三拽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看,张三没了头颅,顿时傻眼了。恰好,同村的王五听说后也来看“稀诧”(稀奇)。</p><p class="ql-block"> 看到张三的状态,魂飞魄散。</p><p class="ql-block"> 略平静下来后,对李四说,回到庄子里怎么自圆其说。</p><p class="ql-block"> 李四用肯定的口吻说:“这个头迨该啦就没有”(迨该,意为本来,原来)。</p>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父亲最爱讲这个故事。因为,我娘舅家就是湟源的。父亲老用故事里的词,与我舅舅开玩笑呢!</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发小们在一起玩,也“砸骨拐”制服别人。</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叫“踢骨拐”,过去穿的“千层底”布鞋,新鞋的底子很厚,说母亲用细麻线一针一针纳的。新鞋穿上不习惯,一只脚就会无意间踢到另一只脚的凸出来的骨头上。</p> <p class="ql-block"> 红肿不说,有时候会踢出血来。只要把鞋矫正一下,或十天半个月穿习惯了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但民间流传,说是鞋被丫头“跷”了,就会踢骨拐。(跷,就是从上面跨过去,受到污蔑。如像韩信那样,受到侮辱)。</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是谁“跷”的,拿鞋从她头上“熏”(绕)几下,就禳解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那个时候穿的鞋踢骨拐,老是怪到妹妹们的头上。</p> <p class="ql-block"> 接着说“干腿”。</p><p class="ql-block"> “撅把骨”往上的小腿,前部的胫骨,叫“埜狐梁梁”。“埜”,读野,是野的古字。故,也作“野弧梁梁”。</p><p class="ql-block"> 梁梁,就是某种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如山梁梁,鼻子梁梁等。</p><p class="ql-block"> 弧,即弯曲的一段。</p><p class="ql-block"> 这个部位为什么取名叫“埜(野)弧梁梁”,尚有疑惑。</p> <p class="ql-block"> 后面小腿肚,即胫骨后肌,因为像一条鱼,叫“鱼儿肉”。</p><p class="ql-block"> 干腿,所指的就是胫骨,由于“皮包骨”,没有肉,或有很少的肉,故名“干腿”。</p><p class="ql-block"> 干,在青海方言除了“缺少水分”,还表示没有,少,不近人情等意。</p><p class="ql-block"> 如:“干骨头”,即少肉,瘦,身体露骨硬的部位。</p> <p class="ql-block"> 又如:“干啷啷”,即没有结果的劳作。“干啷啷儿的跑了一趟”,就是“白跑一趟”。“干啷啷地说”,指只说不做,或说了不算数。</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青海人煮手抓羊肉,装在盆盘里,一般都是把胸骨、肋条放在“浮头”(表面,上面),腿骨等放在底下。这和炒菜下菜碟的做法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腿骨等放到上面,别人误解你不让客人吃好的。关系很铁的朋友有时候会奚落说:“你请我吃羊肉手抓呢,还是叫我啃干骨头呢!”</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凡少肉的部位,都带“干”。如,后背叫“干背”,“干肋巴”。</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强调表亲关系时说:“姑舅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就是说的“干腿”这一段骨头。</p><p class="ql-block"> “干腿劁折”,与人们吃肉啃骨头有关。牛羊的后肢,煮手抓时,往往把上面的胾肉旋下,只把骨头带少量的煮了。</p><p class="ql-block"> 这支骨头最好吃的,是骨头内的“脑髓”,而这一段骨头也是比较坚硬的。外行只能用锤子、斧头砸断,而内行只用一把腰刀就能劁折。</p> <p class="ql-block"> 方法是一只手的几个手指分开,拇指、小指在上,其余三个指头在下夹住骨头。用割肉的腰刀背敲几下,反面再敲几下,那干腿轻轻松松就断了。</p><p class="ql-block"> 民间认为,骨髓是“补品”,因此,取煮熟的骨髓食之,特别油腻,也特别的香。</p><p class="ql-block"> 这种断骨方法,就叫“劁折”。</p><p class="ql-block"> 青海的孩子们,肯定地说,没见过人的“干腿”被劁折,一定见过被砸断的“羊脚把”(羊腿骨)。</p> <p class="ql-block"> 当然,“干腿劁折”只是一句吓唬孩子的话,类似这种唬人的话还很多,如:</p><p class="ql-block"> 皮板筋上拊哩(后脖颈叫“板筋”,“拊”打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又如:把手剁掉,皮子剥掉(欻掉)哩等等。</p><p class="ql-block"> “劁”《康熙字典》解释为:断也。刈获也。刈草(刈,割,或铲除之意)。</p><p class="ql-block"> “劁”字,由“焦”和“刀”组成。其中的“焦”,字义是“火所伤也”,又“火烧黑也”。指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加上一把刀,这个字成了把“火所伤”东西割掉,或铲除。</p> <p class="ql-block"> 字义演变,出现了两个读音“ qiāo”和“qiáo”。读第一声阴平“qiāo”时,指割去牲畜的生殖器。如:劁猪、劁羊。 读作第二声阳平“qiáo”时,指割、断。如:劁折,劁断。 过去的文章里介绍过阉割动物的两个字“骟”和“劁”。</p><p class="ql-block"> 北方人叫“骟”,因为马牛驴骡驼羊猪大多数都在北方,阉割这些体型较大的家畜叫“骟”。</p><p class="ql-block"> 南方人叫“劁”,阉割狗猫鸡猪这些体型较小的家畜家禽叫“劁”。</p><p class="ql-block"> 这就叫“北骟南劁”。</p> <p class="ql-block"> 如此一来,“劁”字的本义“割”,“铲”,“断”逐渐演变成专门阉割动物,断其生殖功能的用词。</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阉割动物常用词“骟”和“劁”都有。但“劁”只用于猪,而且,对猫狗鸡不实行阉割。</p><p class="ql-block"> “劁”字的“断裂”字义,青海方言里保留了下来。比如,上述“腿子劁折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玩闲”,手不停地摸东西,长辈也会用“手脖腕劁折”来警告。</p> <p class="ql-block"> 那么,青海方言里的“劁”,是不是“敲”或“撬”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这两个字的引申义来解释,勉强可以说得通,但很牵强,应该视为别字。</p><p class="ql-block"> “敲”,《说文解字》解释为“击头也”。字由“高”与“攴”组合,合起来表示击打上边的面。本义,击打鼓面朝天的一面。古代的这种鼓叫“朝天鼓”,只有一个鼓面。而且“攴”,是轻轻击打的意思 </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青海方言里的“劁折”并不是“敲折”。</p> <p class="ql-block"> 那么,是不是“撬”折呢?</p><p class="ql-block"> 也肯定不是,因为“撬”,青海方言里多叫“捾”(读音“握”),用杠杆原理撬挖。如,用棍棒,或刀锥等作为器具。将其一头插入缝隙,或孔洞内一小部分。再用力扳动,或按压另一头。把所需要的东西“捾”出,或挪动位置。</p><p class="ql-block"> “撬”的目的,并不是弄断。</p> <p class="ql-block"> 另外,“干腿”,也是一种民间的长度单位。比如:裤腿短了,袜子靿长了,说“到半干腿”了。</p><p class="ql-block"> 淌水时也如此说,水非常浅,到脚面。再略深到“脚把骨”,约一尺来深,说“半干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