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地名村名杂谈(十六)

赏心悦目

<p class="ql-block"> 十四 张西堡镇 </p><p class="ql-block"> 张西堡——相传这一带是明初“燕王扫北”驻军的地方,有许多营、寨、堡作战遗址。</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年间,张氏兄弟二人奉诏自山西迁来居住,因位于中堡的西边,因此称张西堡。最早居住的姓氏是郭、阎、卢等,村东有一坑,传说是卢参将的饮马坑。 </p><p class="ql-block"> 南七急——七急,据传,梵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浮屠亦作浮图,佛塔之义)。村名叫七急可能是七级之变体,为七级佛塔之义。是以古代此地曾建有七级浮塔,随朝代的更替,时间久远,对村名来历已经失传。</p><p class="ql-block"> 阎胡寨 -------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叫小阎胡寨。因阎胡二姓氏最早居住在此而命名。为与大阎胡寨相区别,冠以小子。民国期间又称西阎胡寨。1958年以后改为阎胡寨。该村赵氏与河东七方赵氏为一族。</p><p class="ql-block"> 后陈义 前陈义——陈义,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该村叫陈义。原居孟氏,明永乐年间有王禹从山西洪洞迁来居住。传说,燕王扫北时,村里的人将全部被杀尽,多亏燕王的大臣陈氏劝阻,少数人才得幸免。后来,村民为纪念陈氏的大恩大义,故将村名定为陈义,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王庄------据传,早在南北朝时就有王氏在此居住,该村冠以王姓命村名王庄。 </p><p class="ql-block"> 李庄------明朝初年,李姓人家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李庄。</p><p class="ql-block"> 陈庄------据查,早在隋代由陈氏在此定居,冠以陈姓命村名陈庄。 </p><p class="ql-block"> 大屯-------明永乐年间,张氏弟兄二人奉诏从山西迁此占产立庄,一家住在张西堡,一家住在张西屯,而后张西屯简称大屯。 </p><p class="ql-block"> 借马庄——借马庄,据庙碑记载,该村原叫菊花村,汉朝刘秀到河北安抚郡县时,与邯郸王朗发生冲突,被迫北逃,并在此村借得一马,村民为纪念此事,故该村名为借马庄。</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簒汉自立。当时,人们的正统观念较强,加上王莽荒淫无道,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从来不管百姓死活,所以人心思汉。当汉朝刘家诸王闹起来时,王莽便只好下台。 但这并非是说王莽没有实力,他的得力大将王朗镇守邯郸,就曾把后汉开国皇帝刘秀逼得走投无路,差一点倒毙在逃亡路上。有一年冬天,刘秀带着几名手下,从邯郸侥幸逃出,向北狂奔,王朗追兵在后紧追不舍。当时天色已晚,夜幕低垂,加以北风凛冽,大雪飞扬,刘秀一伙身上无衣,腹中无食,快到滏阳河边时,刘秀骑的一匹瘦马也累死路旁。刘秀跌坐地下,要不是死了不能复生,他真想一死了之。他命一位侍者到前边探路。侍者前行不远,便来到了滏阳河边,河虽不宽,但绝对跳不过去。河中水流湍急,波翻浪涌,左瞧右看,连过河的船也没有一只。侍者心想,这下可完了,后有王朗的追兵,前有河水阻拦,不让王朗杀死,也得被河水淹死。急忙跑回去向刘秀报告,话到嘴边却改成了“河水结冰,有路可通。”侍者是想先到了河边再说,反正都是个死,走一步说一步。却不料刘秀来到河边,河水果然结成了厚冰。那侍者惊奇得说不出话来。带刘秀一行过后,河水却又化开,正好把王朗的追兵挡在了后面。 </p><p class="ql-block"> 刘秀死里逃生,哪里还敢停留,当下一步三斜,三步两晃,拼命向北奔跑。他心中清楚,一条小河,能当住追兵一时,决不会挡住永远。待一会儿王朗还会追来。像他这般凭两条腿走路,无论如何跑不过四条腿。终于,他们跑到了滏阳河北岸的菊花庄(今借马庄)。刘秀再也抬不起脚来,就便是被王朗追上,他也不管不顾了。但同时又想,倘有马匹代步,那可......他这里刚一想到,猛然见有个老头牵这一批膘肥体壮的健马出现在他的面前,说是奉命给他准备的,已等了他三天。刘秀一见马,两眼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他久经沙场,南征北战见过战马无数,但像这样雄壮的宝马确实第一次见到,虽在暗夜中,仍可看出该马红得似一团火,周身上下,无一处不显示着神勇,当下双足一跃便上了马背,那马“咴......”的一声长嘶,展开四蹄,如离弦之箭,向北疾掠而去。他那里刚走,王朗的追兵已到,刘秀的随从多数被杀,少数逃逸。 </p><p class="ql-block"> 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后,便专程来到菊花庄,到关帝庙上香时,偶然发现关地坐下赤兔马和自己在村中所借宝马一模一样,恍然大悟,是关帝老爷救了他一命。为纪念这段往事,便将菊花庄改名为“借马庄”。</p><p class="ql-block"> 豆下乡——豆下乡,这一带地势洼,是滏河在马军营决口的流经区域,所以称下乡。明初豆氏迁此占产立庄,命村名豆下乡,也称豆家乡。</p><p class="ql-block"> 夏堡店——夏堡店村建有普惠寺也叫夏堡寺,金天会年间自永年城迁建于万顷乡孝言村、中下二堡之间。何谓万顷乡?何谓孝言村?尚未查清,但已经说明夏堡村在宋金之前就已形成村落,称下堡,因普惠寺香烟极盛,香客云集,所以下堡村改名为下堡店,也写作夏堡店。</p><p class="ql-block"> 岳小寨——岳小寨此处为宋金战场,留有安营扎寨遗址,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岳氏在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岳小寨。</p><p class="ql-block"> 史屯——史屯,传说这一带为宋金作战屯兵之地,留有遗址,明永乐年间,史姓人家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史屯。</p><p class="ql-block"> 杜屯------这一代为宋金作战屯兵之地,明永乐年间,有杜姓人家在此安居,冠以姓氏命名村名杜屯。</p><p class="ql-block"> 邢屯------这一代曾是宋金战场,明永乐年间,有邢氏人家在此安居,冠以姓氏命名村名邢屯。</p><p class="ql-block"> 中堡-------这一代曾是宋金战场,留有屯兵建堡遗址,明成化间建村,与中堡屯合称四中堡,后分治,称中堡村。 </p><p class="ql-block"> 中堡屯 -----明成化年间,该村叫中堡前后二屯,后将前后二字省略,称中堡屯。清《县志》记载,曾与中堡合称四中堡。现在仍叫中堡屯。</p><p class="ql-block"> 赵城堡———传说该村古代叫石门厅。从本村老君堂碑可知,庙旁有村叫赵城堡,庙东有村叫黑沿口,明初移民在此落户,就称村名叫赵城堡。</p><p class="ql-block"> 伊下乡、安下乡、张下乡、刘下乡-----据查,这一代地势低平,也许是宋金时代的万顷乡。明初有伊、张、刘等姓氏迁来居住,分别以居住地冠以姓氏称村名为伊下乡、张下乡和刘下乡。安下乡距伊下乡很近,是一座只有50来户人家的小村,据说是以此地有一安官庙,而命名村名安下乡。</p><p class="ql-block"> 余家寨------明初余氏在此占产立庄,该村名为余家寨。</p><p class="ql-block"> 马军营-------相传,明初燕王扫北时,在此驻扎军马。山西移民张、秦、李等姓氏迁此占产立庄,称村名马军营。该村流传民谣有:“张没边,秦没沿,李家顺着河湾转”是当时移民占产时的具体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