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798艺术中心的遇见博物馆系列,正在展出的与拿破仑和他曾经住过的三座已经焚毁的宫殿相关的油画和实物,这让对法国历史感兴趣的人欣喜不已。能近距离感受二百多年前拿破仑一世和他所用过的物品,内心会产生历史交响。</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在法国人心中一直是荣耀和辉煌的象征。他在位期间使法国疆域扩大,一度横扫欧洲大陆,在军事、法律和政治上的成就被人广为传颂。如今他依然站在广场上,成为法国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这是1763年的作品,历经火烧与断裂。正如拿破仑本人一样,一生跌宕起伏,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曾先后两次上台,是一位拥有“文治武功”的掌权者。</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有很多故事,其一便是他的情史,有部电影就叫《拿破仑情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第一人妻子约瑟芬。</p> <p class="ql-block">约瑟芬皇后。</p> <p class="ql-block">约瑟芬用过的扶手椅。</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第二任妻子是个政治联姻的产物,玛利亚-露易丝出生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当了几年安稳皇后,为拿破仑生育了儿子“罗马王”,随着拿破仑退位被放逐,她与拿破仑便再无重见之日,直到去世。</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给儿子起名“罗马王”,为了表明他比肩古罗马帝国的愿望。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儿子的一种特殊荣誉,也反映了拿破仑对自己历史地位的期许。通过授予儿子“罗马王”的称号,拿破仑希望能够像古罗马帝国那样,留下不朽的印记和遗产。</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十分喜爱这个得来不易的孩子,他每天都会腾出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享受天伦之乐。拿破仑期待着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可以登上皇位继承自己的地位以及才能,让法兰西帝国成为一个屹立不倒的帝国。然而这一切终究事与愿违,拿破仑的帝国逐步走向了终点。</p> <p class="ql-block">罗马王,这位拿破仑二世,出生极为荣耀,有这样记载:</p><p class="ql-block">1811年3月20日,全巴黎民众的目光都聚焦在法国皇宫。根据传统,当新生儿降生时,女婴响21响礼炮,男婴响100响礼炮。19、20、21,当第22声响起来的时候,整个巴黎都沸腾了,大街小巷奔走相告:法兰西第一帝国有了一位男性继承人。</p><p class="ql-block">《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在日记中写道:两个正在争吵的农民,在听到礼炮的响声之后立即停止了争吵,在第22声礼炮响起后甚至相互拥抱了起来。</p><p class="ql-block">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造化弄人,历史并没有给他成长的机会,肺结核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1832年7月27日,这位曾经的法兰西皇子被埋葬于奥地利的皇家墓穴之中。最终,在离世一百多年后,这位英年早逝的皇子回到了巴黎。希特勒占领法国后,为了体现“德法友好”,将拿破仑二世的遗体送回。1969年,他的遗体被送往巴黎荣军院的地下墓穴,时隔100多年后父子两人再次团聚了。</p> <p class="ql-block">在他执政期间,法国领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也在《拿破仑法典》的规划下井然有序,在这两者的发展之下,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也有了极大的满足,法国人在这时就是犹如高卢雄鸡一般,傲视欧陆。</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法典》,保护私有财产,以及公民自由和主义民主,至今在法国仍被沿用。</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出自拿破仑所住三宫,能躲过三宫焚毁,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一生叱咤风云,也曾“遭遇滑铁卢”。1814年拿破仑战败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p><p class="ql-block">北大读书时上过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课,他举了拿破仑的一句话作为英语里回文的例子:</p><p class="ql-block">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p><p class="ql-block">在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所向无敌。</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原出处,拿破仑的原话一定是法文,英文译者厉害👍</p> <p class="ql-block">223平方公里的厄尔巴岛,1814—1815年拿破仑被放逐于此。从皇帝到“岛主”(虽然拿破仑皇帝的称号还在),伟大的拿破仑随时准备重返法国。于是,在1815年他逃回巴黎,建立百日王朝。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之战中溃退,后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这次他没有机会逃出,直至六年后去世。</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圣赫勒拿岛?</p><p class="ql-block">滑铁卢惨败让反法同盟认识到厄尔巴岛对拿破仑逃脱过于有利,于是他们决定将拿破仑流放至更为偏远的荒岛。</p><p class="ql-block">有多远?圣赫勒拿岛位于大西洋,离非洲最近约2000公里远。这个火山岛仅121平方千米,由坚硬的岩石构成。这里真成了拿破仑死亡之地。</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波拿巴留给后人的印象是复杂而多面的。他结束了法国大革命,通过立法、教育改革和行政机构的现代化奠定了现代法国的基础;他的军事才华带给法国荣耀和自豪感;他对科学和艺术的重视塑造了法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拿破仑帝国已不复存在,见证过他辉煌巅峰的三座宫殿也已消失在历史的灰烬中。但是拿破仑的思想仍给今人以启迪。他也许是19世纪西方最早意识到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的政治家。在圣赫勒拿岛的流放岁月中,他同他的随从讨论由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起的东西方之间的"仪礼之争",并认为与中国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胜过对中国宣战。这一见解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的贸易关系、加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这是本次展览结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