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天

剑鸣

<p class="ql-block">母亲百天祭日,正值杏黄时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百 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母亲去世百天祭日,我们兄妹三人领着孩子又去给母亲上坟,妹妹又在坟前痛哭了一场。</p><p class="ql-block"> 人说,“生前不孝敬,死后瞎折腾”。此乃劝善行孝、贬人虚孝的俗语,仅是人云亦云的说辞,二者并非直接因果。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感知,敬孝之责和失亲之痛。我们既完成了生前尽孝,又未刻意“折腾”,只是表达对亲人怀念,寄托心灵哀思。母亲生前满足、走时安详,儿女均无欲孝不待之憾。然,思念之情时刻萦绕脑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百天内,因思念母亲,只能以行表心,倚物寄情。停灵时,通过花圈、纸扎、告庙、送库等有形物品或俗套表述哀痛;出殡后,每次逢七上坟,家人如期蒸馍做菜、备足香纸,妹妹购置大量水果小吃,托付哀心。外地的兄弟,也在当地为母亲烧纸祭祀。由于对母亲的过度思念,且无法表述,我尝试了众人不予理解的某些行为。因不受单位的仪表规矩束缚,虽然自己也认可世人公认的“没用”之说,但仍坚持留须蓄发,秉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留须至满七、蓄发达百天。佩戴孝字,曾经历了一波周折。打发母亲后,二择先生</span>送给四个孝字牌。因有人建议,别戴孝字,否则去别人家或办事不方便。当时,外地兄长想要,因我们不准备佩戴,他也就没留,当即全部退还。几日后,因胡须渐长,路遇行人多现不解之色。清明前上坟时,又专门索要了几个孝字牌,既为长髯注释,又托思母之情。只是去别人家时,先将字牌摘下,或将上衣外套置于车内。</p> <p class="ql-block">满七日,部分同学相聚、祈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百天内,母亲音容宛在,子女痛哭流涕。除告庙、摔盆,全家嚎啕大哭外,妹妹每次上坟都要痛哭一次。每一子女又有多少次,或是泪流面颊、或是泪眼婆娑。母亲去世后,我多次夜半觉醒,无法入睡,思念着母亲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泪流满面。又怕影响家人,随即到卫生间低泣一番。每次看望父亲,必须穿行铁路桥。初期,总是习惯看一眼路旁条椅,排座上,众人皆在,惟缺母亲,瞬间泪糊双眼。以后过往,尽管暗示自己不要侧目,此时,娘的容颜随即隐现,仍是泪水盈眶。</p><p class="ql-block"> 百天内,包含了多个传统节日或纪念日。每逢节日更想娘,每次回想起母亲的声貌和教诲,总是泪眼朦胧。透过节日,看到了母亲早期的辛劳和愁怅;透过节日,也看到了母亲晚年的满足与牵挂。</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恰逢母亲三七祭日,上午给母亲上坟后,又回村给爷爷、奶奶上坟。下午一直下雨,我呆坐电脑前,思想着母亲,形成了《母亲最后的日子》一文,记录于美篇中。之后,在不同时点分享于家人和朋友,缅怀母亲。(此文,后参与了县作协母亲节征文,经总编修改刊出﹝注①﹞,并将我这个玩弄了一辈子数字的文学盲人,鼓励邀入了作协会员群)。母亲自医院检查后,应妹夫强邀,在头其妹妹家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享受子孙孝顺,体验着全家的欢乐。其实,她早已看淡了生死。记得刚去医院检查时,医生惊讶地问“这么大的肿块,为啥才来检查?”,母亲坦然回答:“不疼不痒地长在这儿,我想着,走时顺便把它带走就行了”。她已经不把病当回事了。临终前一周,回到黄良坡小院。虽然怕外地的儿子回来花销,却在走之前,又不断地念叨着每一个子孙、儿媳。</p> <p class="ql-block">母亲生前居住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祭奠日,小巷、花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劳动节,属于上班簇的节日,但我们从小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热爱劳动,勤劳为本,个别劳动技能(如:挖野菜),现在仍引以为豪。童年,上课读书,放学养兔,弟兄几个协助父母支撑着贫苦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我仿佛看到,吃苦耐劳的母亲,操持家务、忙忙碌碌。油灯下,为子女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衫。老院中,母亲右手戴着无指手套,拿着针锥,在左手厚厚的鞋底上用力锥孔,然后,将麻绳针从孔内穿过,一边将绳拉出、一边缠绕在手套上,用力抻紧,如此循环往复,这是当年必要的家务——纳鞋底。</p><p class="ql-block"> 儿童节,我们虽然没有穿过崭新靓丽的衣衫,但,每年节前,母亲总要给我们每人改制或缝补一件或一身“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小时候,由于家穷,我仅听说过粽子,没吃过。但这也不会影响全家过节的热情,因为母亲的勤劳,凸显了节日的气氛。过节时,母亲总要在门头贴上早已叠好的红纸符,妹妹手腕上应时戴上五彩线环,洗脸水里增加了清香的艾叶。</p><p class="ql-block"> 高考日,联想到我的高考(我们当时考试在7月7、8日)、我的高中﹝注②﹞。因为家庭条件限制,高中,上学、弃学,让日常决事明快的母亲艰难抉择、无奈未决,最终只能求助于外公判定。外公一语,成就了我的高中。从此,母亲更加辛苦。领回了原本认为只有眼好、手巧的姑娘们才能胜任的缝皮活计。除日常家务、养鸡、养兔外,为儿操劳,每天加班缝接碎皮,挣一点零星补贴,维系雪上加霜的贫穷生活。因为,每周六我都要回家取一元多的住校伙食费。</p><p class="ql-block"> 高考后,我成了村里第一个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从此,母亲脸现笑容。随着农村政策优化及弟妹陆续长大,母亲才逐渐摆脱了劳作之苦。然,事无巨细,她永远为子女、为全家操劳筹划着。</p><p class="ql-block"> 恍惚百天,思母辛劳,泣作《念母恩》。</p><p class="ql-block"> 半世辛劳为子孙,一生恪俭养寒门。</p><p class="ql-block"> 粗茶小院随心愿,儿女悲噎念母恩。</p><p class="ql-block"> 娘,天堂无苦无忧。逢年过节,我们再去坟前看您。</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2日</p><p class="ql-block"> 注:①参见2024年6月4日《泥河湾文学》。</p><p class="ql-block"> ②参见美篇《高中》。</p>